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国际安全社区长啥样?大数据监测燃气 上门排查护航高龄老人

2019-01-02 10:45 北京晚报 TF011

伴随顺义区旺泉街道等被授予“国际安全社区”称号,到2018年底,北京的国际安全社区已经达到了27家。这一从瑞典起源的“洋理念”,自2002年首次引入我国并开展试点,经过十余年本土化落地,已成为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国际级别的安全社区到底有多“安全”?从北京两个国际安全社区“资深成员”身上,或许可以大致勾勒出那份岁月静好的模样。

屋外:大数据测燃气报警

小巧的白色探头,沿着墙壁垂下,在放置了多个液化气罐的空间里默默侦测着周边“可疑气味”。这是德胜街道用于储存餐饮店面液化气罐的仓库,隔壁值班室的墙上,方形电子屏幕显示,此时仓库里的PPM数值为62。

在街道辖区将近300家餐饮店面的后厨,都安有这样一套装置。“每15秒钟更新数据,汇集到我们的餐饮单位燃气大数据报警平台上。”德胜街道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志强点开系统,代表着各单位PPM数值的线条起起伏伏,如同心电图一般。“PPM是我们主要关注的数值,200以内属于正常。到了三四百,线条颜色会变化,达到800就会报警。”

2012年获评“国际安全社区”的德胜街道,去年又通过了五年一次的复评。这项由街道首创,针对辖区餐饮店面液化气或天然气泄露风险而设置的报警系统,称得上是其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一大亮点。

王志强回忆,自2015年报警系统逐步设置完成后,三年多来没少为预防危机立功。“之前安德路上有一家夫妻店饺子馆,许是店主比较累,下班时气罐没有关紧。数值走高后被平台监测到,通知负责人半夜赶了过去。当时现场气味浓重,可能还不至于‘点火就着’,但已经非常危险了。”他表示,街道正跟合作公司研究,打算接下来将社区巡查员、单位法人等信息都输到平台。“再有情况不需人工通知,自动拨打电话,响应起来更快。”

“三级跳”低洼院填平

同样于2012年获评“国际安全社区”的新街口街道,则根据自身情况在“低洼院改造”方面下了功夫。“我们街道平房区多,以前其实不存在‘低洼院’的概念,这些年市政路面不断提升,最严重的地方甚至胡同比市政路面低,院里比胡同路面低,屋里比院里地面还低。” 新街口街道城市管理科科长朱骅,将低洼院的状态形象地比作“三级跳”坑。“不夸张地说,晴天一身土,雨雪天一脚泥,造成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出行不便。”

低洼院改造的核心,可以大致概括为铺平院落地面、解决院落排水系统。改造过程中,朱骅深感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居民安全的意义。“不仅是出行安全,挖开土层后我们发现很多院落的排水井、排水管线等全都已经老化碎蚀了,有的甚至是粉碎性的。人走在上面,可能哪天就掉下去了。虽然不是很深,但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

朱骅介绍,作为北京首条启动低洼院改造的街道,新街口的这一项目马上要进入第十五个年头。“每年会改造12个左右院落,平均面积为五六百平方米,最大的达到两千平方米。”更具意义的是,这项工作带动效应很大。“我们开始后,全市很多街道都在做了。房管所、产权单位也参与进来。现在我们还剩下30多个院,今后一两年内争取都要解决。”

门内:安全清单护航高龄老人

多年在德胜街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王志强介绍,国际安全社区认证有7条基本指标,具体到不同街道乡镇,要根据自身情况思考一些举措。“比如有的地方水多,就有涉水安全;郊区乡镇,就涉及农业生产安全……是因地制宜的概念。”此外,国际安全社区理念中,尤为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像这些年很多社区都会给老人做一些基础辅助设施,包括坡道、扶手、防滑路面等等。”

如果说关于公共空间的风险防范、提升改造,是人们对“安全”的常规认识,那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居民关上家门“日子过得好不好”,同样是安全社区涵盖的领域。

王志强表示,考虑到街道老年人较多,2016年、2017年总共给1300户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安装了燃气泄露报警器。今年又选取了50户高龄老人上门排查安全隐患,仔细检查了他们家里的走线、用电器等。“发现有的老人家中插座是多年前买的,已经不符合标准了,还有的老人喜欢用报纸等遮盖插座和充电器,都给出了整改建议。老人特别高兴,有个92岁的老太太说,没想到这个事儿做这么细!”

书画小组驱散“失独”阴霾

在新街口街道卫生健康相关负责人看来,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颇为抽象,相关工作也需要漫长的坚持,但却最能体现“安全”的深层人文意义。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意外伤害增加,新街口辖区内的失独家庭数量在不断上升。“老两口没了孩子,有一种不安全感,对社区邻里的需求其实很突出。但接触这个群体又比较难,既要关怀关爱,又不可能事事包办。”该负责人表示,社区工作者本着“亲情互助、邻里守望”理念,从一开始“陪他们哭”,甚至遭到失独老人反感,慢慢带他们出来参加活动,鼓励他们组成小组互帮互助,并积极围绕失独老人的需求去做工作。

去年,在街道的引导下,几个失独家庭成立了书画小组。“人不多,就九位老人,每周四一起画画。原本活动时间是半天,但他们聚在一起不愿分开,每次各自带着饭,中午一起吃。”负责人介绍,其中一对老夫妻人户分离,实际上目前住在顺义,也坚持早上六点出门赶来参加活动。“画画之余,他们就成了互助小组。有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不大好,只要哪一次没来,其他人就立刻去家里看望,确认他没事儿才放心。”

令该负责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对老夫妻,跟邻居其实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但没了孩子后总觉得人家欺负他们。社区工作者就带着民警到老人家里,与他们签了亲情互助约定。“一方面是了解情况,其实也是开导一下他们。老人觉得‘民警都到家里帮我解决问题了,我有主心骨了’。对待失独老人,重在心理慰藉,就当自己是他们的孩子一样,替他们去考虑。”

评说:“让各类群体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谈及打造国际安全社区,一句“让人人平等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常被大伙儿挂在嘴边。这句核心宣言于相关责任人看来绝非口号,而是极富深意和人情味儿的表达。

“我们新街口街道大拆大建的条件不具备,更强调精准服务、精准帮助和精准处置。”朱骅解释,像自己的城管科,解决了低洼院住户生活方面的安全需求。其他负责人的科室,会关注到失独家庭精神上的安全需求等等。“表面上看每个项目受众群体都不是特别多,但多部门整合资源,持续推进,恰恰可以令各类受众群体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在王志强“通俗版本”的理解中,辖区的天地事物人,“动的和不动的,可预测的危险以及不可预测的灾害”,都在国际安全社区的考虑之中。“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是个‘筐’,所有内容其实都可以往里面装。”

回顾如今围绕安全开展的形形色色的工作,王志强坦言,其中最为“任重道远”的,是对人们安全意识的培养。“说起安全意识可能比较抽象,比如我前段时间走到小学后院儿,发现有一排半地下室的平房,好多窗户都低于一米五。他们给外面的空调做了防护网,行人走到那儿的时候其实很容易碰到。”他边说边拆着办公桌上刚收到的一包快递,“我们就赶紧从网上买点防撞护条、不干胶之类,把那一片防护网都给包一下。其实没有什么条款规定我要这样做,这就是一种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再怎样或许也很难全面覆盖,但多做一件事就会减少一分可能的伤害。”

北京市国际安全社区名录

东直门街道、东华门街道、金融街街道、月坛街道、展览路街道、西长安街道、德胜街道、新街口街道、望京街道、麦子店街道、建外街道、亚运村街道、安贞街道、小关街道、、八里庄街道、左家庄街道、香河园街道、三里屯街道、潘家园街道、大屯街道、团结湖街道、首都机场街道、双井街道、劲松街道、学院路街道、马坡镇、旺泉街道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插图宋溪

流程编辑:郭丹

分享到

北京朝阳澳洲康都小区内飞来白头翁,但后来发生的事太让人气愤!

顺义这个社区推出清理积分榜,居民管好自家门前,消灭小广告

雨夜中探访北京漏雨楼房,和韵佳园这户阳台同时放7个脸盆接漏水

50岁老小区竟有134家产权单位和物业!看红庙北里社区如何“逆生长”

北京海淀这个小区充电站变成存车棚,自行车乱堆放、插座坏了无人修

最高罚500元!整治公共区域乱堆杂物得动点真格

沉睡25年后被重新启用,东四北大街的胡同深处藏着一个戏剧基地

东城这个社区自建战疫博物馆,居民留住半年记“疫”

小区公共收益,物业想赖就赖!这个难题怎么破?

老孙成了居民的“跑腿侠”:面对未知感染源谁都慌,但总得有人干

这本“抗疫日记”带火北京西城社工,里边都写了什么?

“人手紧张,我们先上!”160个日夜,这对老年党员夫妻站在社区防疫一线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