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李铁夫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曾资助孙中山革命,但金额始终是谜

2018-12-25 09:28 北京晚报 TF021

近日,“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开幕。李铁夫其人,对于北方观众来说比较陌生,但对于南方尤其广东美术界则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实际上,李铁夫曾经是晚清以来游学西方并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第一人,同时还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元老,曾资助孙中山革命;1951年归国之后,亦曾在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任教。

作者:袁新雨


李铁夫像 罗苏立 摄

李铁夫在油画、水彩甚至是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观其作品、考其身世,却往往难得极为确切的资料,这也令当下人们对于李铁夫的认识往往显得表面化、碎片化——人中奇逸李铁夫,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与悬案。本期,记者专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京画院展览部主任薛良,对李铁夫留下的谜团进行探讨。

1.年龄之谜

“东亚第一画家,我——李铁夫!”这是李铁夫于1947年接受上海的《人物杂志》采访时的自我介绍,而这句张扬的自我介绍也被署名为“木龙·霞奇”的作者放在了稿件开篇。据记载,李铁夫在说这句话时“高高地翘着大姆指,那神情很使人好笑”,作者笔锋一转否定了李铁夫“吹牛的成分”,评价道:“他这句话并没有吹牛成份,换了别人,会更神气地说:‘老夫今年八十四岁了!早年从事革命,学画之初,民国还没有影子咧!’但,李铁夫绝不以老自豪,他以画自豪,别的都可以让步,谈到画他不甘示弱的。”

这段描写可谓精彩,但是其内容却存在一明显的有待商榷之处:1946年刊发的《上海洪声》杂志上这样写道:“李公铁夫,粤之鹤山人也,高龄已届85岁。幼怀大志,佚荡不群,少从吕辉生孝廉游,习诗文书法。”

“习诗文书法”的李铁夫曾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题写自己的年龄为88岁,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例如1941年11月22日的香港《光明报》刊发了诗人柳亚子所撰写的《纪念中山先生老友李铁夫先生》一文,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李先生今年是七十多岁了,问他正确的年龄,他笑而不答,说是忘记了。又问他和孙先生年龄的比较,他说差不多。”

如此看来,李铁夫的年龄算得上一个谜。1949年11月24日的广州《越华报》上则登载了一则题为《李铁夫八十大寿》的消息,文中明确说明“今天(十一月廿一),是艺术界老前辈李铁夫的八十寿辰,留居香港九龙的艺术界人士,特别联合在金陵酒家茶叙,为这个革命老画家祝寿。”以此推算,李铁夫的出生年份应该为1869年。如此看来,香港《大公报》在1950年7月刊发的关于李铁夫在病中签名保卫和平,号召美术工作者参加签名运动的报道应该是有误的——报道误把李铁夫的年龄记为89岁。

近期,“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开幕,展览中“李铁夫年表”所载其出生年份是1869年,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薛良也介绍说,1869年是目前研究成果中较为可靠的年份。根据1950年9月7日的广州《南方日报》报道,1950年8月31日,李铁夫由人民政府从香港接回广州。本次归粤,李铁夫在接受采访时仍然没有言明自己的具体年龄,只说“我八十多岁了”。而李铁夫也曾对问询自己年龄者说过:“你们好不懂规矩,问别人年龄是不礼貌的。”1952年6月17日0时55分,李铁夫病逝于广州广东省卫生厅直属医院。追悼会后,骨灰安葬于广州市银河公墓。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时间确切,出生于1869年的李铁夫,享年83岁。

李铁夫出生于广东鹤山,原名玉田。祖父、父亲的具体姓名皆有详细记载,其祖父名奇容,父名仁华,而其母载为“张氏”。之后随同乡吕辉生学习诗文、书法、山水,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唐诗合解》、《古诗源》等书。孩提时代的李铁夫已经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并有文献记载称“知中国书画之沿革”。1885年,李铁夫赴北美洲英属加拿大,依族叔谋生、求学,至于1887年,李铁夫得其伯父资助,进入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学习,考试名列第一,获首席(一等)奖学金一年。这一经历是李铁夫欧美游学经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而此项经历也被革命先驱孙中山、黄兴等人以“介绍事略”的形式进行了佐证。薛良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这一经历是十分肯定和确定的。

2.资助金额之谜

李铁夫曾言道:“我生平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李铁夫不但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革命先驱。他与革命先驱孙中山是老相识,孙中山曾称其为“东亚画坛之巨擘”,革命家黄兴也曾为其题字“横扫亚洲”。

1909年12月,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合影,8为孙中山、13为李铁夫

1946年2月,广州《李铁夫师生画展》(此画展为李铁夫与其学生陈海鹰合展)特刊中曾经收录“十年前邓委员之介绍书”一文,内容为邓家彦、赵公璧等人对李铁夫生平事略介绍。在这份文献中有这样的说法,直接表明了李铁夫与孙中山的交往:

1907年,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除攻美术外,并与孙中山先生设立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宣扬三民主义。

1909年,与孙中山先生由英过美,在纽约埠密街49号溪记面厂二楼,设立同盟会(分会),扩大宣传,李君任常务书记,历时六载。同时随孙先生四处筹款,增设同盟会分布十九处,使革命气焰沸腾弥漫于美洲各地。

李铁夫其他的革命经历,在这份介绍书中亦有表述:

1910年,海军司令程璧光(按,1910年时,程璧光任“海圻号”舰队统领)奉清廷命,驾海圻舰到纽约,赵公璧、邓家彦与李君到舰上鼓吹革命,蒙程司令及全体舰员赞许,(全数)加入同盟会,不及两载,竟将清廷推翻,创立中华民国。在鼓吹革命期中,李君历任党部要职始终均为义务,且曾慨捐美金万余,变卖油画二百余幅及演剧筹款,以助军饷。

亦有记载称,1910年,清廷“海圻号”舰在祝贺英王加冕后,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国慰问华侨,途经纽约。李铁夫与同邓家彦、赵公璧冒死登舰,会晤程璧光,宣传革命。后“海圻号”在归航中宣布易帜,并于武昌起义时倒戈清廷。辛亥革命后,程璧光任海军司令。

据学者考证,上述的介绍书之具体出处待考,或出自美洲华人报刊,而介绍书中所提及的李铁夫资助革命之具体金额亦不详细。李铁夫曾在《上海洪声》上发表过《辛亥革命前后事拾遗》一文,其中有“孙中山先生在每周鼓吹革命时,每有重要之事,必到致公堂磋商,征求各兄弟之意,然后行之”的说法。

除此之外,目前少有资料记载李铁夫与孙中山、程璧光交往过程中的详细对话。这也是李铁夫身上的谜团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铁夫是同盟会纽约分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此项有附带编号的照片为证,照片中8号为孙中山,13号为李铁夫。另一可以肯定的事实是,李铁夫与孙中山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后与很多后辈的谈话中,李铁夫称孙中山为“阿文”,而称孙中山之子孙科为“科仔”。有资料称,孙科在美留学期间还曾得到过李铁夫的资助,足见李铁夫与孙中山关系之亲密。

3.师承之谜

虽然年龄成谜,资助孙中山革命的具体金额以及二人交往的具体细节不明,但李铁夫确是“中国油画第一人”。所谓“第一”,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李铁夫是中国最早留洋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人;第二,李铁夫称得上是最早习得西方绘画艺术之精髓的人。这一点,可以通过徐悲鸿与其交往得到印证,在《徐悲鸿年谱长编》中曾有这样的说法:

1935年11月22日,返抵香港,仍居思豪酒店。在郑健庐的陪同下,专访了住在土家湾的名画家李铁夫。一见其作品,倾倒万分,推崇备至,认为“其肖像画技艺之高超,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

英文有“威廉·切斯与约翰·萨金特的门人(追随者)”之意

1937年5月中旬港展期间,其早期所作,受到老画家李铁夫的批评。离港前致郑子展一函,对李铁夫的西洋画的成就,致其拳拳之意,对李的生活亦关怀备至,并附寄港币千元,暗托郑子展将款分期接济李先生,并叮嘱:勿道出款的来源。函中有“为国惜才,大家应善视之”之语。

作为提倡大力改革中国美术教育、提倡教授西画技法的领军人物,徐悲鸿对于李铁夫的推崇,足见李铁夫之艺术水准。徐悲鸿于1943年曾经评价说:“中国洋画家之老前辈,当首推李铁夫,今年七十余,其早年所写像,实是雄奇。”

如前文所述,李铁夫于1887年即进入专业美术院校留洋,学习西画。在公派出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抵达西方世界之前,李铁夫已经在西方艺术世界中习有所得。薛良评价说:“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审美习惯,而李铁夫的作品则更为纯粹地体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特色。”

关于李铁夫艺术之“师承”,则可参照其名片上的内容。李铁夫的名片自称“威廉·切斯及约翰·萨金特的门人(追随者)”,实际上,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李铁夫是二人的入门弟子,但是其画作在创作语言上与二人确实多有相似之处。薛良介绍,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表明,李铁夫的一位朋友确实是萨金特的入室弟子,李铁夫很可能是通过朋友引荐、传递作品等私下交往的形式得到了萨金特的指导。

4.单身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铁夫到香港居住,那时的居住条件非常不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家徒四柱”,像个“水瓜棚”。居住环境也很恶劣,他会在自己的居所门口立上“内有恶犬”、“亚洲大侦探在此”的牌子用以吓唬盗匪。但是,有人打趣说李铁夫家“家无长物,盗贼们无可下手”时,他便会正色说道:“我的画都是无价宝,比你们富得多呀。”李铁夫的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拮据,很有可能是因其将其所积攒的资材都于早年捐赠给革命事业。同时,潦倒的生活条件还与李铁夫终身未娶,孑然一身相关。据李铁夫自己的说法,他是将自己的热情都付诸革命与艺术创作,无暇顾及婚姻。但其在某次与人的对话中也曾说过“你们可知道,有一个十七八岁的金发女郎,还在等待着我回去结婚呢”的话语。

还有一种说法称,李铁夫早年在美国从事革命时与一位大家闺秀相恋,但是这位女子的父亲是一位“保皇派”,与李铁夫革命者的身份截然对立,便趁李铁夫不在时,将女儿嫁了出去,从此再无音信。

另外根据雕塑家、书画家潘鹤的回忆,画家余本曾经对其讲过李铁夫在美国的一段往事:

“因为他太厉害了,厉害过头,天分过高了,搞得同行很顾忌他。在美国,那个时候黄种人没有地位的。但他画得好,突然之间,老师都很看重他,很赞赏他,导致白种人同学很妒忌他,很讨厌他,想弄死他,关系是这么紧张的。怎么办?就派一个女同学,很漂亮的女同学勾引他,就让他真的爱上她,来往很密切,然后突然抛弃他。就是用这个办法,搞得他神经受刺激。在大街上跑,在马路上跑,鞋子都飞出去,袜子都飞出去,都失常了,神经控制不了,在马路上发疯。

所以,艺术家很奇怪,精神、神经系统对艺术的创作有很大关系。受到打击之后,神经有错乱,身体又坏……”

三种说法都存在合理性,也似乎都无法单独解释李铁夫孑然一生的选择,这也成为其传奇人生的又一谜团。

5.画作之谜

李铁夫的创作中有很多水族类的食品,有趣的是,其画多是鱼与萝卜、鱼和辣椒并举,好似“食谱”,又似画毕便要下锅煲汤。薛良介绍,这样的创作理念应与广东人的饮食习惯相关,更能体现出他的生活情趣。

李铁夫的肖像画备受推崇,他在1946年创作的《革命烈士蔡锐霆就义》一画,通过描绘武昌起义新军将领蔡锐霆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遭到袁世凯杀害,倒在血泊中的情状纪念革命烈士,同时亦是缅怀自己的革命岁月。此外,李铁夫曾经受托创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像,他亦曾表示过要将其绘成油画巨制。有说法称此作完成,但是现在未见其作品。

鱼尾1930至1940年代 李铁夫 绘

李铁夫还为许多人绘制过肖像画,本次展览上既有李铁夫绘制的与其交往甚笃的画家冯钢百之像,亦有一幅名为“刘素微”的画像展出,但是据策展人薛良说,目前无文献能考证出刘素微是何人。与此情况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李铁夫往往会在画布背面写上“老人像”等画名,但未明确画中人之姓名。

黎畅九在其作品《李铁夫轶事》中曾经记载过李铁夫关于为人画像的一则轶事:李铁夫在香港生活时,有一年,有一显贵之人用十万之金请李铁夫为他作一幅肖像,起初李铁夫答应了,那人便留下了钱财离开。月余,李铁夫在饮茶时听说此人在“政声至劣”,导致民怨沸腾。李铁夫问了许多人,大多都这样说,十分生气,马上将十万金奉还那显贵之人,不愿为其画像。显贵之人再三相请,李铁夫最后竟然拂袖而去,不与那人说一句话。当真是如文中所言“守贫乐道,有古陶靖节遗风”。

革命烈士蔡锐霆就义 1946年 李铁夫 绘

李铁夫的作品随其辗转多年,很多油画作品都因卷折而保存状况堪忧,但其艺术价值仍然值得大力褒扬。1950年8月30日,李铁夫在广州人民政府的迎接下启程归粤,次日到达。当年9月2日,李铁夫出席华南文联筹备欢迎大会,就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华南文联副主席,并表示要将自己全部的画作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纵观李铁夫身上的这些谜团不难发现,尽管李铁夫的传奇身世目前尚难完全考证厘清,但是其革命先驱、画坛巨擘的名号是当之无愧的。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为何会被如此多的谜团围绕呢?

音乐家 李铁夫 绘

薛良为记者指出了几种可能性:首先,可能是出于地域限制而使得李铁夫的艺术作品传播度与普及度不够;其次,李铁夫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没有答应孙中山的邀请而回国供职,与其作为革命领袖推广、践行自己艺术理念的机会失之交臂。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李铁夫居于香港,又与扬名擦肩而过;第三,李铁夫终生未娶,没有后代,相较于其他一些名家,后辈对其的继承和宣传明显声势不足。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李铁夫的艺术水准与其在学界、艺术爱好者中的知名度不匹配的情况。

当然,对于一位挚爱革命与艺术的艺术家来说,扬名立万也许真的不是他的追求。相较于这些,李铁夫追求的,更可能是每日茶楼饮茶或者是其最爱吃的“牛荔枝”。

(原标题:李铁夫之谜)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画作皆由北京画院提供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