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社会

北京居民家中老三大件到新一代“六大件” 从装点门面到享受科技

2018-12-19 10:59 北京晚报 TF003

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该生产线于1982年10月正式竣工,彩电得以在国内大规模生产。

1984年,家里添大件儿了。司马小萌 摄

从诞生之日起,百姓口口相传的“大件儿”就蕴含着对美好生活无尽的向往。那是爷爷眯眼听着“戏匣子”的怡然,是小妹反复擦拭凝望手表的珍惜,是夏日里从冰箱拿出冷饮享用的畅快,是全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的热闹……

改革开放40年间,老百姓钱包鼓了,见识广了,消费观也在悄然改变。曾经我们努力地向别人展示,自家日子过得好不好,“大件儿”凑得全不全;如今,我们关心的是有没有更“聪明”的产品,让自己尽享现代化的便利与幸福。

讲述人:田松江 身份:退休职工

第一回骑车比赛 摔倒了先看车子磕没磕坏

自行车恐怕是当今国人最熟悉的出行伙伴了,它轻便耐用、环保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在北京都居于交通工具重要程度之首。那张著名的记录了上班族如潮水般踩着自行车经过长安街的照片,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初颇具时代意义的历史底片。

而在上世纪70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凭票购买,像在国有企业,自行车票是一级一级分下来的。只有劳模、先进、领导,或者工作时间很长的工人才能得到。”退休工人田松江回忆,当时父亲因为长年负责保卫工作,幸运地获得了购买资格。

田松江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买给年长他五岁的大哥的。永久牌,约160元,足足用去父母两个月的工资。一方面因为大哥的工厂离家比较远,更重要的是大哥面临“谈婚论嫁”,自行车可是娶媳妇必不可少的“大件儿”。

田松江回忆,大哥很珍惜这辆车,隔几天就细细擦拭一番。他只有等每周六大哥下班回家,才能“获准”骑一会儿。“我们院里也有几家是有车的,约着一起把车都骑出来。三四辆组个队列,别提多自豪了!”有时候年轻人还搞骑车比赛,一次田松江骑着骑着突然链条掉了,心一下子慌了。没等车慢慢停下,赶在车速最快的时候把车一扔跳了下去。“柏油路,膝盖都破了,就那样都顾不上自己,赶紧去看自行车有没有磕坏。”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境殷实的完整表述应该是“三转一响”,自行车只是其中“一转”,另外“两转”是手表、缝纫机,以及代表“一响”的收音机。“并不是每个大件都很实用,像我家的缝纫机,母亲一年也就能用几次。每次还得把机器收进桌面里,再珍重地铺上一块布。但不管用不用都要有,是一种‘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某大型电器商店,产品种类丰富。 翟伟 摄

讲述人:尹宏林 身份:退休职工

第一天抱回彩电 屏幕里的泰山比实景更美

“晚上到我家来看电视啊!彩电!”尹宏林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自己的一句话,在所住的平房小院里引来了无比热烈的欢呼。凭着全院五户人家唯一的彩电,尹宏林迅速成为了邻居们追捧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在老百姓眼中还是奢侈品,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那时候是要彩电票的,单位名额有限得抽签,可不好中了!”本来觉得跟彩电无缘的尹宏林,1985年一次偶然机会,托朋友关系还真得到了一张彩电票,“日立20英寸,只能买这个型号,价格要一千多元。”

尹宏林和妻子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100元,平时花钱很节省,新衣服都不怎么买,面对如此大额的消费,夫妻俩着实有些犹豫。之后几天,尹宏林没事就往商场里跑,眼睛盯着彩电,心里打着算盘。“好不容易得到的购买资格,这次不买,以后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了。” 越看越眼馋的他,终于下了购买的决心,在父母的支援下,终于把彩电抱回了家。

调好频道,看到画面的那一刻,尹宏林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甚至连存款见底的事也抛到了脑后。刚买的那几天,电视上总在放泰山的风景宣传片,似乎是花了大钱之后的心理作用,去过泰山的尹宏林总觉得电视里播的风景比实景还要好看得多。

彩电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尹宏林的生活质量,也让他的消费观产生了变化。新衣服仍然不太舍得买,但他却愿意花钱买大件电器了,“因为知道买来是有用的,该花这个钱。”之后的五六年,尹宏林又找了份赚外快的工作,收入增加,买起电器来更是毫不含糊。女儿爱喝冰镇饮料,爱吃冰镇西瓜,他买了万宝牌173升的冰箱;原先家里的塑料波轮洗衣机总出问题,他又买了松下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

无论买什么电器,尹宏林的思路就是“一步到位”,要买就买当时市面上的好货。事实也证明,这批电器确实“很给面子”,非常耐用,直到2004年左右尹宏林搬到了新楼房,空调和冰箱才陆续退休,洗衣机则放到了女儿的小家,到今天仍能运转。

讲述人:李红伟 身份: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副所长

第一次给家电打智能分 新功能没几年就成标配

10年前,走进一家电器卖场,导购员宣传的都是电视屏幕够不够大,冰箱制冷效果够不够棒。而现在,顾客开始注重更高层次的功能,诸如“语音交互”、“智能互联”的字眼,已经成了商家们最新的卖点。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副所长李红伟,从事家电检测行业已有十多年。他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家电检测的内容还主要围绕耗能怎么样、有没有噪声、漏不漏电之类。“到了2011年,国家出台了一个关于家电智能化的技术通则,‘智能家电’这个概念逐渐火了起来。”

李红伟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年末,他所在的研究院主办了一场智能家电评比活动,产品涵盖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诸多品类。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李红伟第一次给家电打起了智能分。“就拿洗衣机来说,当时细分了20多项功能,包括是否能自动添加洗涤剂、是否安装了浊度传感器检测残留……”虽然其中的一些功能如今已成为不少产品的“标配”,但在当时,即使是业内人士的李红伟,对许多功能也并不熟悉,“深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如此之快!”

这次活动过后,李红伟便开始对智能家电产生浓厚兴趣,并着手给家里置办一批新产品:远程操控的空调,快到家时可以提前打开,回家就能享受到清凉;安装在床侧的夜灯,半夜想上厕所,下床后灯会自动点亮,回到床上又会自动熄灭。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每一件东西,都给李红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家电会越来越智能。”李红伟表示,在日本等老龄产业发达的国家,智能家电已经应用在了居家养老的场景当中。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内的一些产品也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通过智能家电,不住在一起的子女能时刻关注着老人,老人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加有掌控力。”

本报记者 莫凡 魏婧

晚报留声

“居民家中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不用说了。新一代的‘六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照相机、录音机、电风扇几乎是家家都有那么几件了。”

改革开放以来,“大件”这个概念,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变化。最早说“三转一响”,后有“六大件”。

几十年过去,自行车咱不用买了,街边就有共享的;缝纫机从凭票排队到卖不出去用了十年;手表更多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收藏品,因为它的实用功能已被手机取代;录音机嘛,互联网加上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享受音乐。如今懒得带钥匙,可以用指纹锁;懒得扫地,有扫地机器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必再考虑“是否买得起”,而是更关注“有啥黑科技”。

栏目主持:张硕

(原标题:从装点门面到享受科技)

流程编辑 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耿爽: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

为何说要越有疑则越读书?2018这5本历史书让人“明智”

《伟大的变革》观展人数超200万 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破2亿次

专题片《40年,我和我的东城》共分十集播出 揭秘东城改革开放故事

恢复重建、合署办公,40年来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如何发展的?

微纪录片献礼改革开放40年,以小细节抒发大情怀对准网络用户

北京交通管理40年变化:曾经疏导靠摩托队 今指挥中心世界顶级

2019年研究生初试首门考试结束 改革开放40年成重点内容

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曾是京城四大“菜篮子”之一

北京艺术院校展40年教学成果 呈现各院校精品课程

40年来多少不可能成了可能 这几张图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区社区志愿者“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奇迹”

严打炫富、低俗软色情等不良信息,小红书年内封禁4000余个不良账号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

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专家建议女性退休年龄延至55岁

国务院重磅发文!进口冷链食品无消毒证明不能卖

重点城市房租继续下跌,已跌入5年来最低水平

绑定多个手机号影响“健康宝”行程核验?赶紧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