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就餐消费增长474倍 中餐在海外倍受欢迎

2018-11-19 14:59 北京晚报 TF019

昔日金贵的白面馒头如今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主食,吃一顿洋快餐也由曾经的“奢侈消费”变成日常消费,更多的中餐企业出海捞金,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攀升700倍……改革开放40年来,小小餐桌上的变化浸透着老百姓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记录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见证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变化,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1993年4月25日,朝阳区新源里副食商店的商品品类丰富,充分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张风 摄

餐桌·故事

家住东城区朝内头条社区的孟宪起今年75岁了,老人家生于物质匮乏年代,提起餐桌上的变化,老人家最想分享的就是他和半碗面、一屉馒头的故事。

“面不够,醋来凑”

1979年,孟宪起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一天上午和同学结伴外出购物、寄东西,办完事已经过了学校开饭的点,只得在外面吃。两人寻了半天找到西四一家刀削面馆,一掏兜俩人只有半斤粮票,这只够买一碗,怎么办呢?只能两人分着吃,一人二两半。两个人不够吃啊!可这家饭馆除了刀削面,就只有卤和一点黄瓜丝,不卖别的炒菜。正不知怎么办呢,孟宪起看到了桌子上的醋,醋不要钱啊。于是两个人就猛倒醋,“面不够,醋来凑”,每人倒了有小半碗,酸的直瞪白眼!老人家说,到现在路过西四,胃里还会反酸水呢。

一屉慢头全家让

1985年,孟宪起毕业后分到了海关总署工作,那时还是凭粮本按月去买粮。孟宪起家的定量是110多斤,两个儿子一个上六年级、一个上三年级,都是能吃长身体的时候。结果,每个月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一到月底就犯愁,不得不找亲戚朋友借,或者买一些不要粮票或少要粮票的食品进行贴补。

孟宪起回忆,在这110多斤的定量中,细粮也就是白面和大米只占定量的20%,剩下的是玉米面。月初去粮店买粮时,白面顺着铮亮的铁漏斗装到面袋里半口袋还不到,而玉米面却要装上两面袋。做饭的时候,老伴蒸一屉馒头,一屉窝头,那一屉馒头就给爷儿仨平分了,自己一个也不吃。每到这时候,孟宪起就拿出自己分的慢头匀给老伴一个,孩子们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拿出一个给妈妈。而老伴总是说,“你爸爸胃不好,吃粗粮不好受;你们正长身体,需要营养。妈妈胃好、身体好,多吃点粗粮没关系。”说完就又把馒头退回去,这样你推我让好一会儿。每当回忆起这些老人就觉得难受。

餐桌·变化

不仅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好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和副食品不断丰富,粗粮票也可以到街上和单位食堂买馒头和大饼;再后来,取消了粮食定量和粮票,市场上各种面食应有尽有、花样繁多。原来在餐桌上要让来让去的馒头变成了最普通的主食,反而是那些粗粮做的食品身价更高了。这一贵一贱,变化中是几十年来老百姓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吃得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好。

不仅是主食,各种蔬菜、水产现如今也极大丰富。如果说40年前,蔬菜是“有什么吃什么”,无外乎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那40年后的今天,蔬菜种类多到叫不出名字,想吃什么就有什么。40年间,在耕地面积减少近六成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在农产品数量极大丰富的同时,北京农产品种类还实现了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尤其是特菜、反季节蔬菜的推广种植,不仅丰富了首都的“米袋子”、“菜篮子”,更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餐桌·“进口”

洋餐饮涌入带来新口味新变化

1987年10月6日,北京,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快餐连锁店在前门开设中国第一家,也是全球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一家分店。张风 摄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1号正式开业,这也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餐饮。开业那天繁体字书写的“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大招牌吸引了无数前来尝鲜儿的顾客,“都从门口排到前门大街的另一头了。”据肯德基一位老员工回忆,“人们都好奇肯德基卖的炸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拿着锅来装,也有人觉得吃鸡是论只买,所以会说:‘给我两只肯德基……’”

在当时,肯德基的一块原味鸡售价2.5元、一份套餐7.8元,而1987年中国普通干部的月收入也不过100元左右。因此,那个年代吃一顿肯德基算是高消费了,一般的家庭会给孩子点一份套餐,孩子吃完还剩一点小骨头家长也要嘬一嘬,哪怕沙拉剩点汤,家长也会舔舔喝了,还有新人把婚礼地点选在了肯德基,在市民当中掀起了一股“肯德基热”。据悉,当年前门店最高单日营业额高达16万元,创了肯德基当时的世界纪录。

伴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继肯德基落户北京后,1990年,麦当劳也在深圳开店,必胜客、星巴克、吉野家等也相继涌入。这些洋餐饮不仅丰富了餐饮市场,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的饮食文化。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也给一批国内餐饮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全聚德、东来顺、便宜坊等老字号完成了传统工艺的创新与连锁经营模式的转变,陶然居、海底捞、眉州东坡等民营餐企也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引领下,由最初的几张小饭桌成长为拥有上百家连锁门店的品牌企业。

餐桌·“出口”

中餐出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

与此同时,作为美食大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餐也一直在努力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烹饪协会不断组织餐饮企业积极参与海外交流、技艺赛事及展示活动等,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华饮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间中餐馆在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落户,餐厅数量高达20万家。全聚德、眉州东坡、海底捞、花家怡园、大董等领军餐饮企业均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纽约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餐已经成为海外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哈佛校园附近,“baobao”包子店、香港楼、焱(flame)、南北家园等中餐馆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中餐是广受当地学生欢迎的餐饮形式。

在号称世界之都的纽约,中餐馆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曼哈顿,有已经有一些非常符合中国本土口味的餐馆出现。不过,考虑到接受度,美国的中餐馆大多会针对当地人的口味做出调整,比如多油炸、偏甜、少辣等,还出现了左宗棠鸡这样的美式中餐。

中餐的普及,与祖国的强盛、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餐环境与服务的改善离不开。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文文

编辑:TF019

分享到

耿爽: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

为何说要越有疑则越读书?2018这5本历史书让人“明智”

《伟大的变革》观展人数超200万 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破2亿次

专题片《40年,我和我的东城》共分十集播出 揭秘东城改革开放故事

恢复重建、合署办公,40年来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如何发展的?

微纪录片献礼改革开放40年,以小细节抒发大情怀对准网络用户

北京交通管理40年变化:曾经疏导靠摩托队 今指挥中心世界顶级

2019年研究生初试首门考试结束 改革开放40年成重点内容

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曾是京城四大“菜篮子”之一

北京艺术院校展40年教学成果 呈现各院校精品课程

40年来多少不可能成了可能 这几张图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区社区志愿者“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奇迹”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