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档案》团队再出纪录片聚焦中关村 如何让历史更好地照进现实?

2018-11-15 10:41 北京晚报 TF017

采访当天,李丹和她的团队正在忙着备播纪录片《中关村——变革的力量》,这部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中关村变革的力量”为主题的六集系列纪录片本周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为了这部纪录片,李丹和她的团队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李丹率领的这支制作团队出自北京卫视的王牌节目《档案》,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这些年《档案》大片不断,出品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的贡献》《西藏》《红军不怕远征难》《新疆》等一系列优秀的纪实作品。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档案团队又以中关村一代代企业家的奋斗故事为切口,展现时代的变迁,展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

朋友眼中的李丹“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但在工作中,她却是干练的、缜密的。对李丹来说,只要自己想干,总会找到一百种方法,去一一践行,直到突破为止。2006年,李丹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出了校门,就进了北京电视台的大门,从此一呆十几年。这些年,她先后在情感访谈类节目《真情互动》、体育竞技综艺《争霸王中王》、慈善真人秀《真情耀中华》、历史讲述类栏目《档案》、歌唱竞技综艺《跨界歌王》等节目中工作,其中工作时间最久,也是一直持续并执着践行的就是《档案》。李丹说,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一档历史讲述类节目会让她停住脚步深挖这么多年。“我小时候从没体现出这方面的天分,但在工作中我找到了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幸运。”

对谈记者:邱伟

对谈嘉宾:纪录片《中关村——变革的力量》制片人、总导演李丹


要有一颗敬畏历史的心

记者:为什么要做《中关村——变革的力量》这样一部纪录片?

李丹: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园区设立30周年的关键年份,自从1980年中关村创立第一家科技企业起,一晃已经快40年。这40年里,中关村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一代代中关村企业家风雨前行突破自我的意义,需要一次梳理;中关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价值,也需要一次总结和回头看。我不喜欢单纯的深挖历史,我认为历史照进现实的意义更加深远。回忆历史,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这就是让历史更好的照进现实的意义。

记者: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园区成立30周年,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能做到历史更好更有效的照进现实?

李丹:面对当今的电视行业,在历史类纪录片市场,谁能更好的照进现实,谁就能走得更远。如今歪解历史的有很多,电视剧也好,电视节目也罢,人们往往会错乱了,更别说正确的指引现实。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大行其道,快速密集给予人刺激点的“短视频”深受人们喜爱,在观看传统的“长视频”时,许多人还设置“倍速播放”,以期以更节省时间的方式接收信息。如何做好,就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8月23日致第二十三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拿我操作的大型纪录片项目的经验来说,全组要保有一颗敬畏历史的心。面对历史我们首先选择的是严谨。这次做《中关村》纪录片,16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调研了20多家企业,采访了众多企业家、中关村的老领导、中关村历史的研究专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由于历史题材年代久远,线头繁琐,档案不全,说法很多,当我们一次次面对厚重历史题材的选题时,往往要看上很多本书,吸收很多不一样的说法,然后带着疑问再去查档,再去研究、请教、拜访……所以我们团队的同事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勇于研史,善于抽丝剥茧。

一直在创新的路上

记者:北京卫视《档案》团队一直以擅长历史讲述而闻名,你们是如何做到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让今天的观众对历史题材感兴趣?

李丹:方法的确很重要,这需要手段,现代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以及我的团队一直在创新的路上,这些年我们从棚内讲述的仪式感、到营造真实意境的中央区、再到走出去走到真实的历史遗址遗迹去触摸历史的温度等等,可以说我们把各种极尽可能的呈现不断的输送给观众,让观众有更真实,更生动的感受。

其实不仅大型纪录片项目,即使是普通的一期日常节目,我们也从不放松想鲜活生动的呈现历史当中的道理的这样一层初心。比如我之前做的一个系列节目《京城之轴》,我们对中轴线上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上所有的建筑实地走访、探察,沿着这道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轴线上行走,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那些王朝兴衰的往事、那些世事千年的沧桑、那些焕然新生的改变,整个扑面而来。但如何能让年轻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如何更好的结合现实,我们选取的方法就是,在其中一集,用韵律的概念来解读,我给你弹成曲儿——《韵律北京中轴线》,你就爱看了,中轴线的起伏、变幻、巍峨、平缓都在其中,却不是说教,而是化作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不仅《档案》,我做的另外一档节目《念念不忘》也是这样。我们讲傅雷、讲丰子恺、讲朱自清、讲钱氏家族、讲林则徐、讲曾国藩等等,就是希望把历史中的人物、时间、家书,那些种种历史上能带给我们感动的东西,通过电视的多种呈现手段展现给大家。我们甚至还请来这些家族中的晚辈、后人来到节目中,亲自念一念来自自己祖先写下来、流传至今的家书,那种感动至今仍在心头。我相信它会更好影响当下的我们。

记者:你们的纪录片创作会更在意年轻观众的感受,或者尝试以更加年轻化的手段来呈现节目?

李丹:其实从一些历史题材微信公众号的爆红也能看出,年轻人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对沉闷的叙述历史方式不感兴趣。我做的节目里,就努力去解决这些,比如借鉴了许多网红公众号中漫画的形式,通过插画、轻松俏皮的语言,将沉重历史概念、以一种轻松的、深入浅出的语言讲出,比如通过一首歌,比如我们带你寻找线索增加探秘元素等等……

记者:为了让观众能看懂、感兴趣,在纪录片形式上的探索之外还进行怎样的尝试?

李丹:除了在形式上探索,我们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上也进行了探索。比如在《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之路》的节目中,我们使用了电影创作中的“板块式”结构,采用拼图的方式,将诺贝尔奖的两个标准——发现和最大的造福人类,以及推荐人三个元素,拆分成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所需要的三块拼图,然后从这三个方面徐徐讲来。幸好我们得到了老人家的信任,拿到了很多一手资料,将屠呦呦先生几十年的科研历程、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对整个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遭遇的一切质疑、获得诺贝尔奖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浓缩在短短的四十多分钟的节目中,故事讲得明白,受众看得清楚,一目了然。

认准了就会深挖前行

记者:在你这些年拍摄历史纪录片的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李丹:2015年底,我接到了要拍摄纪录片《新疆》的任务,那时候我的两个孩子还都很小,节目拍摄一去就是一年,多少也有一些不舍,但是这个题材难得。那一整年的时间,我们从东古拉玛山口海拔4000米的国境线,穿越全长522公里的沙漠公路,再到帕米尔高原海拔5100米的中巴边境……一点一点触摸历史的脉搏。那一年,我们远离家乡,踏上那片神秘的土地,一览数千年民族的历史,深切地感受着开拓一片山河的不易。神秘的土地、深邃的皈依、多元的共生、从西域到新疆,我们倍感压力,多少个夜晚我们沉浸在阅读中,查找,拜访,但无论多难多累,我们心里依然是饱满的,因为我们不仅只为读懂一个大国命运的沧桑史诗,我们更想读懂中国西部今日的传奇,然后把这些,把所有我们感受到的传达给观众。

这个项目我们操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可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拍摄,我们遍访新疆十五个地州县市,全程3万公里,2400多个小时的连绵颠簸,我们解读了百余件国家级珍品文物,为的就是拼尽全力去探索这片土地所有的未知和好奇。新疆占了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那里极具神秘,从来没有哪个纪录片项目可以有机会深入地走进这片土地。以至于这部纪录片在最后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的时候,组委会给的获奖理由是:纪录片《新疆》填补了国内外纪录片关于新疆边疆、民族、宗教等领域表达的空白。

记者:你觉得在当下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丹:作为有正确历史观的电视人,不仅要有收视率,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节目要引导人们的历史认知与自觉,建立对历史的清醒和尊重,激发对历史的思考和警醒,从而实现“真善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另外,有创新就有坚守,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坚定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布道者,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与担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所有这些环节的创新、叙事的创新、形式的创新都是为了坚守我们的本心,以史为鉴,传递正能量,让历史更好地照进现实。

(原标题:如何让历史更好地照进现实)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高密度城市街区如何更新?北京中关村街道请来“智囊团”

首届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科技文化潮流节开幕

薛其坤、胡伟武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北京鼎好电子商城10月关停 中关村将彻底告别电子大卖场

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开幕,海淀美食汇小程序也上线发布

中关村西区交通科技系统工程试运行,大数据帮您找车位

中关村2亿元基金培育“金种子”,数百科研成果找“婆家”

创新成果迭出,中关村生命园战疫中收获三家上市公司

科创成果壮大高精尖新产业 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迎“上市”潮

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迎“上市”潮

中关村新科技助力疫情流调,追踪密接者精准至2米

中关村西区年底建成“智慧交通”样板间,行人闯红灯会被截屏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