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娱乐

79版《茶馆》剧照出图册:百幅黑白图片展“人艺黄金一代”

2018-11-09 13:38 北京晚报 TF017

1979年2月,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在首都剧场恢复演出,时任《中国戏剧》杂志摄影记者的吴钢当时用哈苏和尼康相机,为《茶馆》拍摄了一百多幅黑白剧照,记录下这出经典话剧和“人艺黄金一代”在舞台上的身影。40年后,读库团队将这些珍贵的照片结集为新书《一九七九年的〈茶馆〉剧照》出版发行。

近日,趁旅居法国的摄影家吴钢回京之际,读库在鼓楼西剧场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会,读库出版人张立宪邀请吴钢、“《茶馆》子弟”英达,以及出版、摄影界同仁好友,共同追溯这套珍贵照片的拍摄始末,回顾79版《茶馆》排演台前幕后趣闻,品味这出话剧杰作以及不可复制的“人艺黄金一代”。

专场演出供摄影师拍摄

戏剧摄影家吴钢是著名艺术家吴祖光、新凤霞夫妇的长子,毕业于中国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系。当时,在《中国戏剧》杂志就职的吴钢走上专场演出舞台拍摄剧照,穿梭于百年前的场景之中,近距离记录下了丰富的表演细节。这批珍贵照片,全部使用当时由国家外汇进口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哈苏和尼康相机拍摄,伊尔夫黑白胶片,超细显影药水冲洗。

郑荣(左一)于是之(左三)蓝天野(左四)与舞台技术人员合影

读库将这些照片结集出版成《一九七九年的〈茶馆〉剧照》,为了规避反光,并未采取铜版纸印刷,但黑白照片在非铜版的特种纸上还原难度极高,为避免图片失真,读库版选择用平时印制彩色照片的四色印刷来印黑白,穿梭于百年前的场景之力求最大限度呈现原片的质感。全书按话剧场次排列,配以剧情说明文字,既是一本摄影画册,也可看作《茶馆》的摄影连环画。

吴钢在现场回忆说,1958年第一次演出时,自己就在现场看过。“那个时候我还小,跟着爸爸妈妈看过这个戏,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英若诚先生扮演的刘麻子,他穿着花格西装,我妈说比真正的美国人还像美国人。”1979年2月,他又有幸参与了《茶馆》复排专场拍摄的过程。

吴钢介绍道,所谓专场拍摄,指的是台下没有观众,台上灯光全部打开,演员化上妆,在完整的布景中一段一段排演戏剧。摄影师在台上或场下寻找合适的时机和角度进行拍摄,不能惊动演员,演员则兀自表演,视摄影师如隐身人,二者的关系若有似无。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摄影师才能有机会捕捉到演员的片刻光彩。从拍摄角度便可推知,本书中的若干幅照片是摄影师在台上以极近距离拍摄得来。

每拍一张照片都要深思熟虑

《茶馆》并不是一部容易拍摄照片的戏,如今回顾起来,吴钢认为最难拍的是第一场戏的全景。开幕之前有一段数来宝,讲完,老茶馆就开张了。当时坐在第一排的他感觉自己就像是掀起棉门帘,走进了这个热闹的大茶馆,一股热量扑面而来。由于上方有天窗和窗户,如果将人脸的层次拍好,曝光正确,上方的黑色布景就会消失,如果照顾布景,人又会变成一张大白脸,这些都是拍摄剧照时会遇到的问题。

由于当时不像现在数码相机拍照片可以一直按,甚至像机关枪一样连拍,而是拍摄成本很高,所以每按下一次快门都非常慎重和珍惜。吴钢说,“但是我认为现在最好的数码也比不上胶片。因为从质感、景象率各个方面,都远远达不到胶片的效果,特别达不到哈苏相机拍出来胶片的质量。”

“当时这些胶卷都是国家外汇进口来的,非常有限,这属于消耗品。所以我每拍一个胶卷,我先不剪开,先给编辑部主任看都拍的什么,他签一个字,我这才算消耗了一个胶卷。”吴钢说,由于当时胶卷数量有限,成本高昂,每拍一张照片都要深思熟虑,在最珍贵的瞬间采取按下快门。

但这与戏剧稍纵即逝的现场属性构成了强烈冲突,非常考验摄影师快速构图与抓取时机的能力,有时为拍好一张剧照,一个戏需要跑好多次,《茶馆》同样如此。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吴钢得以保留下79版演员的群像。

吴钢在拍完《茶馆》以后,还到于是之先生家里去,给他拍摄了一些生活照;还给曹禺拍了一张特别好的照片,曹禺百年诞辰纪念时,这张照片还被放大挂在首都剧场里。

链接

英达回忆《茶馆》幕后

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在《茶馆》中饰演刘麻子和小刘麻子,英达的母亲也是人艺的演员,曾在1958年的《茶馆》首演当中带着英达的姐姐一起在剧中扮演贫苦的农村母女。英达作为人艺子弟,对《茶馆》这部戏以及人艺那黄金一代演员,有着非同一般的记忆。分享会上,他也回顾了很多有关《茶馆》的故事。

英达记得1979年2月,那天他正在复习功课,准备高考,非常紧张,但早就听人艺的叔叔大爷们说,从来没有剧院演一个戏能超过《茶馆》,于是宁愿不念书,也要去首都剧场看复排。

英达记得,当初排《茶馆》时,焦菊隐导演曾让每个演员像中戏学生一样做小品,自行编写人物背后的故事,最后组合到一起,完成这样一部庞大的作品。这一代演员自然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可乐的就是黄宗洛叔叔。当时有一种说法,塑造一个人物是从衣帽间开始,所以他就跑到那个服装间里面,戴帽子什么的,就出来了。焦先生说这是什么?他又回去了,整天就是这样。直到最后,才算把松二爷这个人物定下来,全是他瞎试出来的。”

提起自己的父亲英若诚,英达更是印象深刻:“当年要复排《茶馆》,人艺对我爸说你必须要回来。我父亲说我现在已经不是演员了,说那也得回来。我父亲跟当时《中国建设》的领导请假,人家也是老舍迷,人家说您去,叫借调。就借调回来了。演完那一场以后,又回去上班了。后来再次复排,又回来了。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了大概有一两年,《中国建设》的领导说你回去吧,你老来回这哪叫借,我们也见不着你,说这就是老虎借猪。”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润 剧照拍摄 吴钢 李晏

编辑:TF017

分享到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剧照曝光 再现真实探案过程

陈坤晒《凰权》宁弈剧照 自曝杀青倒计时15天

《悲伤逆流成河》曝剧照 柴碧云挑战软萌治愈系

郭虹《如懿传》曝最新剧照 新剧热拍引期待

揭秘宏大历史叙事的《东方战场》 抗日神剧不再“神”

李易峰新剧豆瓣评分8.4?我恨不得冲上去调成八倍速!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时隔七年,那个可怕的男人又回来了!

腾讯新丽阅文联合发布影视新项目,《庆余年》第二季正式启动

贾樟柯团队宣布未来退出平遥电影展

史上首次!中国电影票房超北美成全球第一

“破百亿演员”炒作可休矣,整个电影团队的才华和努力才是成功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