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金庸小说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作为小说家其最大长处或主要在这两点

2018-11-02 09:50 北京晚报 TF019

我们70后这一代,没有几个不是金庸迷的。

赵孟


说来惭愧,我的武侠小说启蒙,居然是由地摊小报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全民的功夫热潮甚嚣尘上。几乎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一种地摊小报,内容自然是良莠不齐,但其中却有许多盗版自港台的武侠小说。我最先在小报上接触到的武侠小说作家还不是金庸,而是梁羽生,陆续读过他的几部小说,对他很是崇拜。

然而没过多久,梁羽生就被另一位大神华丽地压倒了。1983年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以录像的形式在内地上演了,我这才知道有一个金庸,并惊叹世界上竟有那么丰富狂野的想象力。《射雕》所展现的,是怎样一个奇丽瑰玮的世界啊!和这个光彩夺目的江湖世界一同到来的,是一种与我们从前浸染其中的叙事完全不同的叙事体系,给我们的幼稚心灵带来排山倒海一般的冲击。那种千回百转、跌宕放肆的情节,让我们目眩神驰,无法自拔。

我生长的地方可以算是穷乡僻壤,金庸小说根本就看不全。谁手里有一本,那是奇货可居,大家得排着队借阅,时间非常紧。多少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我们当时都喜欢在课桌上面凿穿一个小洞,把小说放在课桌里面,隔着小洞读。为了读小说,荒废了多少学业。《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原著,我是断断续续才读完的。后来又读了《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的部分秘籍残卷,更加对金庸拜服不已。梁羽生的小说,不知不觉就被比了下去。古龙我也看过几本,不太喜欢那种调调,也就没有继续深入。几番比较下来,金庸在心中逐渐成为不可动摇的头号武侠宗师。

金庸的作品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他的主要代表作,我都起码读过四五遍。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眼界的扩大、见识的提高,每多读一次金庸,就能够多发现一些他的不足之处,但是内心对他的崇敬却一直没有丝毫减少。金庸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文学观和爱情观。金庸赞美的正直、忠诚、信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我。

作为一位小说家,金庸的优长之处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会讲故事,二是会塑造人物。许多推崇“纯文学”的人可能并不特别看重这两点,但是我觉得一个故事都讲不好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形式主义的花样、自恋的无病呻吟,在我看来并不高明。诚然,金庸的故事都是凌空蹈虚的,凭借想象力就可以,现实的厚重感不足,但是在武侠小说这个门类中,或者再扩展到整个幻想类文学,谁的想象力可以达到金庸的水平呢?想象力从来就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能力,正因为会做梦,人类才有开拓世界、探索未知的冲动和勇气。而谁又可以说金庸仅仅只是会讲故事呢?他的故事中蕴含着对这个世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已经成为某些性格品质的代言人,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桥段,也常常被人用来比喻现实世界中的某种情况或处境。这正是因为金庸的故事、人物虽然是虚构幻想的,其中的情理却有着广泛的普遍性。

正如“凡有井水饮处,即可歌柳词”,凡有华人处,即可谈金庸。因为有了这么庞大而广泛的读者群,金庸的语言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华山论剑”、“笑傲江湖”、“挥刀自宫”、“一统江湖”、“独孤求败”等词汇,人们已经天天挂在嘴边,俨然就是新生的成语。

对于大多女生来说,其实还能把金庸小说当成言情小说来看。杨过、萧峰的痴情,郭靖的忠诚,令狐冲的潇洒,都已经成为她们感情生活的参照系。男生也都喜欢看金庸小说的言情部分。古灵精怪的小仙女黄蓉,是我青春期的第一个梦中情人。我们在荷尔蒙最旺盛的时期,经常为金庸小说里哪个女孩子最可爱、哪个最适合做老婆争吵不休。

正统学术界也有人重视金庸,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严家炎教授。2000年11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了“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这是学界对金庸小说成就认可的一个标志。当时我正在北大读书,拉着弟弟跑去旁听,并荣幸地和金老爷子合了影。这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幸福的回忆之一。后来北大聘请金庸做客座教授,还曾经请他来讲学,当然是一票难求,我也再没有亲睹偶像风采的机会了。

当然,树大招风,批评金庸的人也不少,先有王朔、何满子的炮轰,后来又有年轻女作家步非烟公开声称要挑战金庸,挑战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金庸当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神,完全可以批评,不过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由时间来检验的。真正的好作品,必然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洗刷。现今金庸的名著仍然不断被改编为影视剧,热度丝毫不减。而批评他的那些人,大多已经风流云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前几天,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了。再伟大的戏剧,也有落幕的时候。再潇洒的侠客,也有离去的一天。但是金庸的作品永留人间,侠义精神永远不死。从此江湖上,又多了一个传说。

(原标题:一个金庸迷的养成史)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作者谈《向阳生长》:把战争、军营当作背景,直面生我养我的故乡

《此岸,彼岸》:将众多的人和事融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

如何让小说回到审美艺术的轨道?要注意不为写故事而写故事

毛姆在《寻欢作乐》中重绘女神 该情感自传系其最为得意喜爱之作

《暗室手册》勾勒出一个社会陷阱,流露科辛斯基漂泊隐痛

首次!《汪曾祺经典小说》以宣纸线装呈现

《牧马人》不仅是“老许要老婆”,背后还有更加残酷的问题

阿城:舌尖上的世俗智慧

记者作家程青:新闻止步处,文学开始了

“我眼中的川军”:《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作者分享会

陈懋鼎:将《基督山伯爵》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付秀莹写《他乡》寻找“她乡” 书中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孩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