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观点

易拉罐变艺术品!历时两年半老爷子“剪”出个九龙壁

2018-10-15 15:10 北京晚报 TF017

“猛虎”、“仙鹤”、百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和巨型的“九龙壁”……如果不凑上前去仔细瞧,很难看出这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卷”都是65岁的崔维琪用易拉罐手工编制成的。从1992年至今26年间,5万多个易拉罐在崔维琪的手上变废为宝,大大小小共百余件作品摆满房间的各个角落,其中他最得意的就是“九龙壁”,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是用手“剪”出来的,也是他从垃圾站里“捡”回来的。“这可是我的乐儿,以后我还要做更多的手工艺作品。”指着堆在屋里废弃的易拉罐崔维琪说。

摄:李怡

一厘米易拉罐上剪出40根

拉环制成的盘子、铝皮做出的老虎、熊猫、孔雀……走进崔维琦的家,随处可见用废弃易拉罐做的手工艺品。客厅里的沙发和桌子上,摆着各种工具:剪刀、锥子、螺丝钉。另一边阳台上还摞着三十多箱子收集回来,已清洗压平的易拉罐原材料。

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外,都是崔老爷子的作品,威风凛凛的猛虎、憨态可掬的熊猫、翩跹起舞的仙鹤……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一幅幅中国山水画竟然是用易拉罐铝皮和拉环制做的。

“我曾把作品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猜是什么做的。大家看了一边赞叹这些动物做得太精致了,一边猜,猜什么的都有。最后,我告诉大家原料是易拉罐,他们都不信。有些街坊邻居特意跑到我家里来看。看了还是不太相信,直到我亲自表演,他们才服了。”崔老爷子一脸自豪地看着他的宝贝。

说到用废弃易拉罐做手工艺品,勾起了崔维琦的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在酒店的后厨工作的崔维琦,总会看到一批批用完的易拉罐回收到后厨。

“扔了太可惜了,每次看着它们,我就想是不是能废物利用一下。”最初,崔维琦尝试着用易拉罐做笔筒,可用了一两次就发现这玩意太薄了,边角不齐用着还剌手,实在不实用了。后来,只要没事的时候,就把一个个易拉罐剪开,压平罐身,堆在一起。他突然想到,罐内的白底儿拼在一起可以画点儿小动物。蓝的、红的,五颜六色颜色的易拉罐体可以拼成背景图案,一组装,就是一幅挺好看的画。

慢慢地,这些易拉罐制成的小动物,在好琢磨的崔老爷子手里,从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个头也由拇指大小逐渐变成了半人多高的。

如今崔老爷子早已是工艺精湛、手法娴熟,可布满老茧的双手背后,却是二十多年下苦功夫的见证。

“练一天下来被划七八个小口子都是常事,我都习惯了。手边就放着创可帖,手一出血,随手就包上一个。”崔维琪笑了笑拉着说,“这个画要做得好,最难的就是怎么能让动物一根根的皮毛都活起来。”

说着,崔老爷子从自己的“宝贝”篮子中拿出一片易拉罐铝皮,左手食指和拇指夹住铝片,右手拿着剪子从最边上一剪,眨眼间,铝皮就变成了一条条细密的带着同样卷度的小动物的毛发,跟活的一样。“一厘米长的铝皮上能剪出40根,效果最好,每一条的粗细、卷度都特别合适。剪少了,卷不起来,达不到仿真的效果。剪得多了,就会有断掉的,特难看。”

开始练剪毛的时候,崔老一剪就是十多个小时,报废率还特高,而且盯这小玩意一天,还眼酸脖子疼,并且弄一手口子,但他却乐在其中。

“咱啊就好这个,这可是日积月累功夫。现在又退休了,我一做就是一天。哪儿做得差些意思,就一点点练。每当看到自己有一点点进步,可有成就感了”

垃圾站里“捡”回“九龙壁”

崔维琪近些年做了不少大型易拉罐作品。要说最中意的,就是耗费他两年半心血的“九龙壁”。整幅作品长4.8米,宽1米,九条龙按北海九龙壁的图案形态逐一还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为了做好九龙壁,崔老爷子下了大功夫。光写生,他就连着到北海走了一个月。当年,每天一早,人们都会看到一位老人捧着一个小画夹,在九龙壁前一站就是一上午。九条龙要神态各异、造型不同,为了将九龙的头身比、身形弧度还原到自己的作品里,崔老爷子半天写生观摩,半天回家修改底稿,反反复复。画稿改了多少遍,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摄:李怡

定下了底稿,最重要的就是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易拉罐了。崔维琪坦言,这个作品之所以用了两年半这么久,主要原因就在于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才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易拉罐。

“头一次做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对原材料的需求有点估计不足。还没做完一条龙的时候,就发现我准备的易拉罐数量太少了。”崔老说。

“其实,我这个九龙壁也是‘捡’出来的。好在我家附近回收废品的地方多,有四五个呢。”于是,每天上下午,崔老各去一家废品回收站收集易拉罐。两年,这个过程虽然很慢长,但老爷子的心态很好。

一开始收集一个易拉罐,崔老要花一毛五分买。去的次数多了,他与回收站的人都成了朋友。听说崔老是要做工艺品后,干脆就把易拉罐拾掇好了送给他。周围的邻居街坊也特别支持,大家伙每攒一批罐子,就过来‘赞助’。

做画虽然是用废弃的易拉罐,但也有讲究,变形的,折痕太多的,不能出想要的效果的,肯定不能用,这一下又要“浪费”掉一大批。所以,制做九龙壁所需的一万两千个易拉罐,得经年累月地一点点的攒。挑出来的,还要清洗消毒,再剪开铺平按颜色分类收集好。所以,只用两年时间,已是很快的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崔维琪的家里遍布易拉罐,连老伴都调侃他把家都搞得像个回收站。

原材料齐全,九龙壁制做的速度也就快了。

“虽然要拼九龙,但每条龙身上的颜色由一种主色构成,拼起来并不难。难的是让每条龙都能立体生动起来。这就需要将龙身上的鳞片剪好,叠好。”崔维琪回忆,就光叠这些龙鳞,他就尝试过五六多种不同的方式。

之前我做一只猫的时候,崔老是用胶水把剪好的‘皮毛’粘起来,结果过了几个月再看我这猫,嘿,整个塌了,因为胶水粘得不牢渐渐就松开了。叠龙鳞,他就改用钉书钉把两片钉起来,发现结实多了。但两三层龙鳞叠在一起,特别厚,钉书器钉不进去,只能把龙鳞对准了,再用小锤子一点点把钉书钉凿进去,上万片龙鳞,每叠加一次均是如此。“这个费时又费力的精细活儿,我的手也难免有被锤子砸到的时候,疼了,就歇会儿,再继续干。不瞒您说,做这个的时候啊精神倍儿足。因为太喜欢,总想在一天里尽可能地多做点儿。”终于,在两年半的精心打磨下,这幅让崔爷爱不释手的“九龙壁”出炉了。

“别说,刚做完的时候我特挺激动,连续欣赏了好些天。现在,又转头去做新的作品啦,这个制做的过程,也是乐趣最大的时候。”

有了徒弟 更希望与老朋友同乐

除了“九龙壁”之外,二十多年时间里,崔维琪还做出了不少让人看了都惊叹不已的作品。孔雀图、飞天仙鹤、猛虎下山……大大小小算下来,也有上百件了。

为了做好老虎,他只身一人跑到了东北;做孔雀前,他又去了云南,一去就是两三周。每一件神形兼备的作品背后都少不了崔老踏遍千山万水的经历。

摄:李怡

“我这人,除了喜欢用废物做点儿手工艺品,就是喜欢旅游,看看好山好水,刚好这两件事儿能结合起来。”崔老说。

随着崔维琪的手艺越来越好、作品越来越多,街坊邻居里不乏有感兴趣上门参观欣赏的。“不光一些退了休的老朋友来家里转,有一回呐,一个送酸奶的小伙子上门时候看到了,还觉得特有意思想跟我学呢。”崔维琪说,一开始送酸奶的小伙子还不相信是易拉罐做的。我当场用易拉罐给他做了个小东西,他看了说马上就要学。

“这小伙子陆续到我家学了一阵子后,突然消失了两月。您猜怎么着,等他再找我时,非把我请到他老家去。我去了才发现他开了个小店铺,卖的就是用易拉罐或一些废弃的边角料来做小工艺品的。虽然做得不算复杂,倒也有模有样的。”回忆起那位小徒弟来,崔维琪满脸乐呵呵的,眼里也带着笑意。

对于今后的打算。崔维琪说,他最想做的是办一个免费的展览,希望更多人能来看看他的作品。“我的想法很简单,不是为了让人们跟我学用易拉罐制做工艺品。而是希望人们把‘变废为宝’当成件有乐趣的事,尤其是对于退休后的老年朋友,我们可以多交流分享这种快乐,老话儿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怡

编辑:TF017

分享到

看过即吃过?看吃播多为“心理代偿”,专家:猎奇受宠会导致更多效仿

“30+”要提防哪些职场陷阱?用劳动合同法带你看透《三十而已》

杜绝浪费!北京多家餐馆推出小份菜单人餐,还有“光盘”奖励

“防沉迷系统”破解很容易,想让孩子充实过暑假,家长得“根治”

如何培养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不能只靠体验,还需成体系课程

护理员收入低流动大,养老院难招到大学生,留住养老人才先从“钱”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