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中国科技馆志愿者中秋“不打烊” 为做科普工科生读起教育学书籍

2018-09-23 10:51 北京晚报 TF2018

中国科技馆迎来三十岁生日。昨天早上九点半,中国科技馆刚一开门,廖佑鹏、郭峻和柯丹就快步走进一楼的短期展厅,熟练地换上“蓝马甲”,利索地拉起展板、布置好桌椅、将桥梁搭建的教具一一摆放整齐。整个中秋节假期,他们要在这里进行12场创意科普志愿服务工作。

作者:蔡文清


中国科技馆资料图  摄:和冠欣

中国科技馆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自2009年7月就成立了中国科技馆志愿服务队。2015年7月,服务队扩建升级为志愿服务总队,定期招募科普志愿者、小小志愿者,并与20余所高校和中学长期合作招募学生团体志愿者。今年是中国科技馆开馆30周年。今年暑假,中科馆不仅迎来了它的第5000万名观众,还再次迎来客流高峰,7月1日至8月19日累计服务公众超过16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8月12日更是创下单日观众接待高峰,达到57382人次。屡创新高的数字背后是中科馆工作人员的付出,同样也离不开中科馆里的“蓝马甲”们。

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每天全馆都有100左右的“蓝马甲”志愿者为观众提供帮助。

为当好志愿者   工科生狂啃教育学专业书

廖佑鹏、郭峻和柯丹都是中央民族大学橙彩教育志愿团队的成员,从2017年5月至今,他们已经组织了四十多次这种科普创意活动了。

参与志愿活动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廖佑鹏,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鹏哥”,是橙彩教育志愿团队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昨天的造桥课堂上,他一边要一个人要照顾身边的好几个小朋友,还要指导小朋友搭建好这段积木桥,忙了一上午,都顾不上喝一口水。

这次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在短期展厅举行的,短期专题展览是科技馆展览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新周期短、展示主题灵活的特点,是常设展览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科技馆历来高度重视,总是积极呼应科技热点和公众关切选择展示主题。

每当有新一期的展览开幕,橙彩教育志愿团队就会来早早来到这里,认真观摩展品,结合他们自己的专业特长,策划相配套的科普创意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动手参与进来。这次“走进平稳的世界——港珠澳大桥”活动就是以正在热展的“创新决胜未来”展览为背景,推出的“造物梦想家”课程。

刚开始做志愿者时,只有工科背景的橙彩教育志愿团队也遇到过了难题。廖佑鹏说:“我们都是工科背景,对自身专业知识很了解,但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却不懂,一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当后来执行时,却发现这只能让小孩子玩一玩。背后的教育理论、素养目标,我们都没有过多的去探讨,没有寓教于乐的。”

为此,廖佑鹏专门去找教育学院的小伙伴,让他们加入进来,让策划的活动内容就更加有针对性和有目标性。在橙彩团队办公室放着80多本各类教育专业的书籍,这些全是他们用来自学教育学的。

让廖佑鹏印象深刻的是中科馆里的一名小小志愿者,“才三年级,还是科技馆另外一个场馆的小小志愿者,我们在办的每一期活动他基本都会来。有个问题弄不明白,他会一直在门口等着问。”被一个小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执着所感动,廖佑鹏更加坚定了在中国科技馆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决心。

在与小观众的接触中,廖佑鹏和同学们逐渐萌生了将科技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想法。他们联合了一位教育学院的同学共同创办了STEM橙旭学院志愿者团队,以中小学科普为核心,从动手操作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线上科普视频与线下科普活动。廖佑鹏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郭峻是廖佑鹏的研究生同学,俩人一个宿舍,也是橙彩团队的联合创始者。中科馆二楼的探索与发现展厅有个3D科普小课堂,郭峻第一次去中科馆就发现这个小课堂预约报名的人太多,有些人因此无缘参与。想到自己宿舍就有台3D打印机,能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体验,于是征得中国科技馆工作人员同意,把这台3D打印机也搬到了展厅里。

资深“蓝马甲”   最想在这里多做几年志愿者

中秋小长假,志愿者吴剑担心中科馆的客流多,一大早就站在咨询台前。他说:“我们是做志愿者服务的,中秋也‘不打烊’。”

当被问及来中科馆做志愿者的初衷时,作为中国水利学会副秘书长的吴剑说自己其实还有点儿“私心”:从2017年开始,吴剑分管学会的科普工作,他很想去中科馆这样的专业机构里去体验一下。“看看我们自己那里里面,如果后续搞志愿者活动,到底怎么样安排可能更好一点,这个是最主要的初衷。”

吴剑从最基础的咨询岗位和检票岗位做起,这些看似简单的志愿者工作,却让他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工作经验。

作为国家级科普场馆,每到节假日,中国科技馆就会迎来客流高峰。馆内共有17部扶梯,假期里的扶梯上总是满满当当、摩肩接踵,站满观众。每部扶梯都需要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刻维持秩序,尤其是在主展厅人最多的1号、2号和3号电梯,上下口都有工作人员在现场时刻盯守。在服务观众方面,虽然都是简单的咨询问题,但事实上一天起码要回答上万次。

“咨询岗和检票岗虽然工作难度不大,但要想保持一贯的工作热情,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实际上还是挺高的,特别是节假日,游客比较集中的时段,同样的问题要不停的回答,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较高的敬业精神。”吴剑说。

同为老资格“蓝马甲”,今年是刘雪峥在中国科技馆服务的第6个年头了。从大学退休后,63岁的她在位于三层和二层的主展厅都曾做过辅导工作,如今重新加入到了运行岗位,在检票口进行咨询导览。

作为“老员工”,刘雪峥对馆内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展览分布已经牢记在心,每当游客在检票口询问展厅里有什么展览内容时,她总会耐心的介绍:“中科馆的主要展项都在这里边,一层是古代的这些科学技术,二层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等,你看一看是有帮助的,尤其对孩子。”刘雪峥每天重复无数次的这些话,看似简单琐碎,但也为小朋友打开了一扇科技探索之门。

刘雪峥和很多志愿者都成为了微信好友,形成了志愿者朋友圈。“我有能力,我有时间,我有耐心,我有责任心,我愿意工作,我热爱这种工作的状态,觉得在这儿过一天很有意义。”刘雪峥提起这段志愿者经历,谈及更多的是中科馆的志愿者平台带给她不一样的退休生活。

中国科技馆招募志愿者的年龄限制在65周岁以下,但在刘雪峥看来,“我觉得年龄还可以放宽一点,比如说到70岁都可以”。

科普有大乐趣   志愿者想当好科普的土壤

这个中秋,很多小朋友选择在中科馆过一个特别的节日。面对着馆内目不暇接的展品,观众除了可以从说明牌上了解展品信息,还可以在辅导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离“科学”近一点,再近一点。杜晓燕,一个90后洛阳女孩,说起话来有着北方人的直爽。今年已经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的她,也是辅导员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一年的时间里,她在中国科技馆已经完成了112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

中国科技馆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公共空间展示区,浓缩了从古至今、国内外科技发展成果,众多互动体验项目老少咸宜。平台越高,责任也越大。要想成为中科馆志愿者并不容易,前期要经过网上报名,材料审核,来馆面试三个环节;面试完合格者会进入培训,实习阶段,只有符合考核标准的才能够正式上岗。虽然已经是研究生,但是杜晓燕的每份教案里还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笔,标着满满的笔记。

“我觉得志愿者活动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志愿者活动本身。看到小朋友听完讲解,脸上充满了眼界大开的满足感和收获感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原来科技可以这么酷,那一刻我跟他们的感觉一样的,和他们又一起重温了科学的魅力。” 杜晓燕说。

比起杜晓燕,魏科做志愿者的经历更长。尽管是今年2月份才加入到中国科技馆的固定志愿者队伍,但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魏科已经有15年的志愿者工作经验了。从上研究生时他就开始参与科普志愿者的工作。平时科研挺忙,周末还要到科技场所做报告、参加沙龙活动,魏科说这主要是靠尽量协调时间,是把工作的时间效率提高一点。

与日常的科研工作不同,魏科在中国科技馆的沙龙活动面对的都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班授课”,不仅需要转化专业术语,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让小朋友“听得懂”,还要针对小朋友专门设计“圈套”,让他们“提得出”问题。在进行科普讲座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会手举得高高的,对讲解内容提出挑战性问题。

“这是科学家做科普时最大的乐趣。”魏科说,“这样会让你会感觉到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会慢慢学,了解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的过程,学会将科学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魏科说:“科学工作是不断探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它相当于原野上长出的新苗。科普工作就相当于底下的土壤。”在魏科看来,只有将科普工作做好,把科学之林的土壤培育得非常肥沃,才能长出科学的参天大树和繁盛的雨林。

(原标题:百名“蓝马甲”  科普过中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中国科技馆明起恢复开放

中国科技馆本周四恢复开放,需至少提前一天预约

中国科技馆今起恢复开放,“方舱医院”搬进展厅

中国科技馆6月2日恢复开放:每日限流2000人 需提前预约

寒假里,不如去中国科技馆做一天马可·波罗,“丝路之旅”在室内

中国科技馆晚上是啥样子?“科学之夜”活动启动,目前已开始售票

中科馆启动科学教育网络课程 中小学课后一小时可上科学课

中国科技馆新馆迎10周岁生日 将推出“开学第一课”等活动

重拳打击倒票!中国科技馆出招了 昨天又有4名票贩子落网

狮子大开口!中国科技馆票贩子将门票翻两番卖,游客买当天票太难

票贩子手中30元门票价格翻倍,中国科技馆:可提前7天网上购票

暑假第一天,中国科技馆限流后,“再也不用‘人贴人’地参观了”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