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对单田芳除了怀念 “评书之王”通俗生动的艺术价值也值得感谢

2018-09-12 11:44 北京晚报 TF2018

单田芳先生悄悄地走了,一个几代人的“声音记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摄:程宁

想必这两日关于单先生的回忆、生平必是连篇累牍,笔者不多赘述。也许在感性的怀念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稍稍理性的谈另一个问题——单田芳的艺术价值。

毋须讳言,在业内人士和资深听众心中,单先生的评书并非登峰造极。仅就同时代的演员来说,他大气不及袁阔成,细腻不及刘立福,新颖不及田连元。播讲书目虽然堪称海量但多有“形似”之嫌。可谁也不能否认,单田芳才是这三十年来的“评书之王”!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我看来,单田芳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通俗而生动。

俗不难,通俗就难了。不仅要使最广泛的人群接受,还必须掌握审美和技巧的尺度,不能成为恶俗、低俗、烂俗。单先生创造的形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江湖毛贼,甚至近代商人、二战名宿,你丝毫不会觉得它们和你距离很远。单先生擅长抽离出他们人性里最共通、最常见一面,让他们说一样的老百姓语言。有人批评单先生的人物有些千人一面,但这未尝不是一个优点,也许可以看作老先生审美上的一种主动选择,舍高而就俗。

单田芳先生的语言也通俗,极端口语化。他的用词、用句简短而易懂,甚至连成语用的都不多,反而使用大量的俗谚。他不爱用“反唇相讥”,代之以“胳膊肘往外拐,掉炮往里揍”;他不爱用“飞扬跋扈”,而用“比秃尾巴狗还横”。另外,评书里的一些“重要技巧”——赞赋、典故和原文引用,单先生也用的很少。这样不仅降低了收听门槛,还有效的加快了节奏,所谓“给书听”,让情节更环环相扣。

有的人会问,这不是偷工减料吗?不能这么说。一方面做了减法,必须在其他地方做加法,不然谁会喜欢听呢?这就是单先生的第二个特点——生动。

如果你坐上出租车,行程只有五分钟,而偏巧司机师傅正在听单田芳的评书,你会发现,即使是五分钟,他都可以吸引你。因为他的人物太生动了。只几句话,那个胆小又仗义的房书安、精明又顽强的栾蒲包、粗鲁又可爱的胡大海就跃然“耳”上,立体的出现在你面前。说一个人精壮,他会用“屁股蛋儿都翻翻着”;说一个人伤心,他会用“扯开大嗓儿哭开了”;说一个人痛下杀手,叫“你给我在这儿吧”。最最经典的是,反面人物临死的那句“我没活够”。这些语言,简短、准确、鲜活!通俗可以无聊,也可以有趣,单先生的通俗就妙趣横生。

无疑,艺术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家长里短。单田芳能成为整个北中国三十年的背景音,是亿万人用耳朵投票的结果。反观如今的文艺作品,不是高级到自说自话不知所云,就是烂俗到低级趣味搔首弄姿,真正喜闻乐见的少之又少。相形之下,我们能拥有单田芳,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我们怀念单田芳,更感谢单田芳!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信沉浮(艺评人)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地铁4号线海淀黄庄站,单田芳式报站引乘客称赞,这位文明引导员不简单

单田芳曾因被禁止说书气哑了嗓子 这一辈子的身份证竟然是错的?

单田芳等老艺术家先后离世 观众怎样做才是对其最好的缅怀?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去世 生前爱看韩剧爱听周杰伦歌曲

袁阔成走后3年单田芳逝世 最爱饮茶自认只是草根艺人

《北京评书大会》上荧屏 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联袂助力

单田芳从艺60周年 《单田芳自选集》出版座谈会举行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