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北京首个气象开放日出炉回忆:公众热情参观 科普进展顺利

2018-09-11 13:34 北京晚报 TF015

2018年3月24日是北京地区气象部门的开放日,我去中国气象局大院参观,看到人们踊跃参观学习气象知识的场景,勾起了我对首都气象部门第一次向社会开放活动的记忆。

2001年3月24日气象科普馆试开放,3000市民拥入气象台参观。摄:刘平

时光倒回到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外宾来气象部门参观、气象人出国已经不是啥新鲜事,但是气象局对全社会公众开放,打开大门让各界群众来参观、了解气象工作、学习气象知识,这在当时全国气象部门还是头一回。

记得那年年初,北京市气象局开会研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来挂职工作的一位同志提到他在国外气象部门访问时,看到有当地民众来气象局参观,所以提议能不能也搞个气象开放日,让群众来看看预报服务工作。

议题摆了出来,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群众不来怎么办?社会上的坏人混进来怎么办?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应对?大家在讨论中确实有一些担心和顾虑。但请广大市民来参观天气预报如何制作,这可是群众了解气象工作、增进理解和支持的一个很好途径,经大家讨论研究后由市气象局领导拍板,于是决定先试验一次,日期就定在了3月23日世界气象日这天。

当时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都提前刊登了开放通知,市公安部门批准了安保方案。开放前一天,局领导带队检查了局大院咨询台和气象台、专业气象台等开放场地,提前做足了准备。

气象日这天恰逢星期天,一大早儿,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其中有成群结队的学生,有家长领着呀呀学语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解放军官兵等,就像是来赶“集市”。不大的院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气象员的引导下,有序乘坐电梯来到气象台工作大厅,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他们心中神秘的气象预报工作。气象员们有的身着白大褂,有的穿上了新衣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当起了解说员,耐心解答公众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面对面讲解和传授气象知识。精心布置的专家咨询台和天气预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气象科技工作平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人们怀着惊奇而来,通过学习交流带着收获满意离去。开放日拉近了公众和气象工作的距离,据统计,那天来了3000多市民。

公众参观后在留言簿上除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外,更多的是对他们看到的气象科技成就表示祝贺,对气象工作给予了赞誉和表达感谢。

首次开放成功了,气象人虽然放弃了休息,但是每一位参与者都充满了喜悦,受到了鼓舞,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事后中国气象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赶写的新闻报道“京华兴起气象热”,比较详细的报道了世界气象日这天开放的欢快活动。市气象局对开放工作进行了总结,坚定了开门举办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信心,局党组研究决定继续在世界气象日期间敞开大门迎接公众。

那年过后,市气象局年年在世界气象日期间的双休日挑选一天安排开放活动,使其成为公众和气象人一起过节的日子。这一举措得到中国气象局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鼓励,逐渐被推广到了全国气象部门。

21世纪以后,首都气象部门开放日进入常态化。2006年3月,中国气象局建成的气象科技展厅向社会开放,市民参与气象活动的热情更高涨啦。市气象局由于场地较小,则把开放地点移到了南郊观象台。各种气象仪器观云测天、防灾减灾展板、气象影视、气象问卷调查、专家们坐台答疑解惑、招收气象志愿者等内容,让公众直接感受和体验参与活动,面对面与气象工作者交流谈论,学习气象知识,成为市民的开心事。

如今,每年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前,首都气象部门都会发布开放告示,提前通知开放时间和相关事宜,开放日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展览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充、参观登记、安保等措施也更加规范,成为科技苑里的一朵奇葩,越开越美丽。谁要是不相信的话,趁着春天里气象日开放这天就去中国气象局大院和北京市观象台瞧瞧,男女老少,各种口音,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既有全家都出动的,也有三三两两的同学和朋友相约相伴来的,有各个大中小学师生集体来的,还有连续多年坚持来的气象发烧友……

这不就是改革开放时代里气象事业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是公众们关心气象热爱气象,学习和应用气象科学的真实写照吗?

本文作者1952年9月出生,原北京市气象局记者站主任记者,2012年10月退休。从1989年起一直在中国气象报北京记者站从事气象科普宣传、气象史志编写等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曹冀鲁

分享到

国庆当天天气预报 专家们一番“争论”后趋于统一

气象保障团队:烟花能否尽数燃放我们“一锤定音”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

实拍北京冬雨,别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