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为圆梦首登舞台主演话剧《情书》 坦言当年为何没学表演
8月16日至19日,由尚冬、可然、张越编剧,俄罗斯导演尤里·耶列明执导,周涛、孙强主演的原创话剧《情书》将在保利剧场上演。这也是以主持人身份让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周涛首次登上舞台主演话剧。
《情书》的故事开始于1975年北京某中学初一的课堂,一直持续到2015年。40年的时间里,男女主人公从少年时通过一张张小纸条传递懵懂的情愫,到一个留居北京,一个远赴海外,各自成家立业后,依然坚持用书信联络、相互扶持、彼此温暖,共同渡过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在剧中,周涛要演绎一个从13岁一直到50岁去世的女性一生,无论是台词量还是表演难度,都可谓颇具挑战。
很多人对周涛的印象还停留在她主持央视各种重大节目和春节联欢晚会时的优雅端庄,也有一些人知道她已经离开了央视,现任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无论台前幕后,她都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成绩,但她却说,“演话剧是自己心中从小的梦想”。为了圆梦,她也为此付出不少代价,经历过一个月瘦了5斤的焦虑和崩溃,每一场演出都让她投入到感受“死去活来的虐心”。而如今,《情书》经过了16座城市,三十多场的巡演,舞台上的她也越来越成熟自信,光彩照人……为此,本报记者特意独家专访周涛,听她畅谈首次演话剧的心路历程。
从小就有演话剧的梦想
记者:你首次登台演话剧,是源于主办方的邀请,还是你自己先萌生了想演舞台剧的想法呢?
周涛:我觉得应该是一拍即合吧。其实在我内心,一直有演舞台剧的向往。而且我在考进北京广播学院之前,首先学的是表演,最开始是想考表演系的。
记者:你是在哪里学的表演呢?
周涛:在我安徽老家,高中的时候开始学,学习语言、朗诵什么的,学的时间不长,都还没有进入到小品阶段。但是教我的都是话剧团的专业老师、导演。我当时就想过,什么时候我要学好了,以后能演个话剧,能当个女主角就好了。内心就有这么一个梦想。我一直比较喜欢舞台,喜欢去看戏,一直有这个种子在心里。
记者:你那么喜欢表演,但当时报考时为什么没有考戏剧学院呢?
周涛:我考广播学院特别偶然。因为我那一年考的时候,广播学院直接到我家乡所在的安徽淮南市去招生了,而且比戏剧学院要提前招生两个月。我本来是想考戏剧学院的,但是广播学院我考的太顺利了,甚至我还没考文化课呢,老师就说:你这个水平,只要文化课过了,肯定就能录取。而且我爷爷其实并不太赞成我当演员,他说如果当演员,人生就太被动了,如果不能碰见一个好的角色,一生都会觉得被虚度了,被忽略了,就会很难过。而且我这辈子是从我爷爷嘴里第一次听到一个词叫“无冕之王”,他说你可以去学新闻,可以做“无冕之王”。所以我就去了北京广播学院。但我心里关于表演的梦想一直都还在。
记者:你之前在央视春晚上也演过小品,所以其实还是有表演经验的。
周涛:对,春晚的小品我跟冯巩一起演过。算下来,正儿八经有角色名字的春晚小品,我演过三个。实际上我敢接话剧演出,可能也跟我演过小品有一些关系。小品其实也很难演,一共只有十几分钟,但必须一分钟一个包袱,要让大家都笑,人物有密集的台词,还要面对直播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所以我觉得,参演过春晚小品也鼓励了我,让我觉得我可以尝试一下演舞台剧。
第一次排演话剧用真诚弥补技巧
记者:这个戏的排练过程顺利吗?
周涛:这个戏排练时间特别短,我今年3月22日进组,导演24日来的,我们用了两天时间就把舞台调度走了,所有的舞台走位地位都记住,然后导演排练到28日。才五天的时间,导演说已经非常好了,就让我们去太原了。我们去太原歇了一天,第二天彩排,第三天,也就是4月1日,就是首场正式演出。经过这么短的排练时间就要见观众,对于第一次演话剧的我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当时内心非常忐忑。而且这个戏演的太虐心了,情感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每次演完就像死了一回、又活了一回一样。
记者:我看到各地的观众对这个戏的评价都很不错,而且很多观众都表示对你的表演感到很惊喜,看到了你不同于主持人的表演能力。
周涛: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情书》这个戏的男主演孙强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帮助。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话剧演员,我觉得能够跟他合作也是我很荣幸的一件事。在我逐渐建立标准的过程当中,他帮我梳理了很多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戏的俄罗斯导演听不懂中文,导演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情绪上的调整,但是情绪对了,不一定语言就表达得够准确或者够生动。然后我们这个戏的执行导演张瑞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我们的走位啊,情绪跟音乐的衔接啊,都给了我特别好的支撑,甚至可以说成了我的一面镜子。所以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标准的过程。
最初的时候,我的表演没什么技巧,只能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东西,比如说自己的经历,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感情的认识,所有的东西,我就使出我能使出来的劲,用我的真诚来弥补我技巧上的一些差距,我和孙强每场演出都会真的流泪,有一次我的眼泪流的太多,浸湿了别在耳边的麦克风,突然间麦克风就憋了,出不了声音,幸亏我别了两只麦克风,所以负责音效的小伙伴马上开启了另一只,才得以继续顺利的演出。我们的巡演到了后期也仍然场场都在调动情绪,而且情绪依然很饱满,让我特别高兴的一点就是,我越来越懂得表演了,状态也逐渐松弛,同样是演绎张力十足的桥段,我越来越能够享受表演和创作的过程了。
记者:这个剧的巡演压轴站放在北京,是不是现在感觉已经非常驾轻就熟了?
周涛:《情书》这部剧经过了16座城市,三十多场的巡演,我和我的搭档孙强每一场演出都会做出一些调整,让每一场演出都像一次新的开始,都能碰撞出新的灵感和火花。我们积极调动表演情绪,在原有基础上更深的理解剧情和人物,做出更多新的探索,也越来越接近自己塑造的人物。舞台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跟影视剧、跟综艺晚会的不同也就在这儿。这种表演创作尽管考验功力,但也更让人沉浸在其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在提升,所以演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能够生动表达人物和剧情的相对理想状态了。我也很高兴能够以这种比较成熟的状态跟北京的观众朋友们见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非常好的观剧感受和艺术体验。
做幕后工作也特别有成就感
记者:很多人对你来演话剧都觉得挺吃惊的,因为你原来做主持人已经非常成功了,然后退居幕后,有了新的身份,开始做管理方面的事情了。但忽然发现你又开始登上一个新的舞台演话剧了。这是你的新事业规划吗?还是只是为了圆梦?
周涛:我觉得首先是圆梦,另外还有致敬。这个戏我们已经演了很多城市,不管在哪个城市,每一场演出我都非常投入。因为在我心目当中,舞台是很神圣的。其实我做主持人时就是这样,我不会因为下面坐的是达官贵人,或是平头百姓,就会有什么不同。在我心目当中,只要是观众,就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去最基层的学校、农村、厂矿演出,我都是尽量不拿手卡,把所有给我的主持词都背下来。我一直都是这么对待自己工作的。因为既然人家花时间来看你,你就要对得起人家的时间,对的起这个舞台。我演戏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状态。我不是来玩票的,对于我来说,这是认认真真实现人生梦想,我要拿我所有的东西来投入,可能我一辈子就这么一个角色,就这么一次尝试,我不能留下好多遗憾。
记者:现在大家能看到你的机会相对少了一点了,也很好奇你现在担任管理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周涛:我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就开始在央视做一些管理工作,80%的精力都是在做幕后,做了几十台节目的总制片人、监制之类的工作。其实我从2001年开始就做制片人了,但那个时候做制片人的同时,我出镜率还很高。后来慢慢出镜率也低了,更多时间都转到幕后了。我现在在北京演艺集团也是做幕后,会有一些项目的策划,做导演做策划。
记者:那你自己内心是更愿意做台前还是幕后呢?
周涛:其实在我心里没有太多的设定,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最开始是因为我去了奥运会工作,必然要损失掉很多出镜机会,但是奥运会的工作也让我乐此不疲,干了三年很愉快,特别有成就感。然后回到央视就做了领导了,可以把控节目,自己要主持也都可以。但我基本自己负责的节目,我就不主持了,会请别人来主持。因为在做总制片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事,让我不能那么专注的去做主持,另外我也希望能够给更多年轻的主持人机会。所以我基本上一年大概就保证做6到8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量,再多就不做了。这也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随时能上台的状态,要不然一点不做的话,可能真的需要你时,你就没有这个能力了。
记者:那你现在还会有一些主持的工作吗?现在有很多综艺节目,你会感兴趣参与吗?会不会做一些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尝试?
周涛:现在我会挑一些我比较想做的、比较感兴趣的去做。因为央视那么大的平台我都离开了,所以我不会为了出镜率曝光度才做这些。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短板。我以前做的更多是文艺类节目,跟娱乐性节目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不认为我什么节目都能主持,我还是在我擅长的领域里,偏重于欣赏类的文艺类节目吧。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