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北京七旬老人历时30年作11米长画:复原马驹桥老街 画中云集3382人

2018-08-06 15:29 北京晚报 TF008

在通州区马驹桥镇辛屯小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70岁的李思强躬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展开他亲手绘制的11米画卷。“只能展开一部分了,这画是在平房老屋里画的,这里展不开。”

11米长卷局部

这幅《京南重镇风物图》,还原了1920年农历四月十五日,马驹桥镇碧霞元君庙会的盛况。画卷中建筑一共472所,人物3382人,仔细观察,细微到商铺牌匾、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见。为了完成这幅长卷,土生土长的马驹桥农民李思强收集资料、走访四邻,忙碌了30年。

李思强说,很多老马桥人都还健在,自己画卷上的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求证,希望能准确留住那段历史。今年6月,马驹桥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收录了李思强的作品和故事,对老街感兴趣的市民,可以通过微信详细浏览。

想把消失的古桥古镇保存下来

现在的马驹桥镇,地处东南六环附近,凉水河和京沪高速穿镇而过。镇子隶属于通州区,紧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其他近郊乡镇没有太多区别。中学文化程度、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李思强,在上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驹桥镇,曾经是京南重镇。这里有一条京畿古道,一条凉水河,一条马桥古街和一座马驹桥,我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把老一辈马桥人对古镇的回忆记录下来。我文化水平不高,写书怕写得不好,就用画吧,虽然也没画出什么风格,但至少做到了画得清楚。”

李思强祖上曾在南海子皇家猎苑当差,“那时候南海子可不小,一直能到我们马桥这儿,比现在亦庄那个南海子公园大得多”,随着猎苑逐渐消亡,李家成为马驹桥当地的农民。

但无论是镇上老人的回忆还是自己的童年记忆,马驹桥不仅有猎苑和农田,马桥老街,曾是京南最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我是1948年生人,我小时候,还记得马桥老街上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店铺,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有的商家已经在这条老街上生活了上百年,早就扎下了根儿。”

马驹桥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末唐初。因凉水河水草丰美,此地成为放养军马、管理仔马的地方,故得名马驹里。当时凉水河上只有一座简易木桥,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到了明代,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在此建造九孔石桥。这座1463年建成的石桥,被朱祁镇赐名为宏仁桥,而当地百姓依然习惯称之为马驹桥。清代,南海子成为皇家猎苑,乾隆年间,又重建马驹桥,桥南侧的碑亭,还立有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

“凉水河南岸有一条京畿古道,是当时从天津、廊坊到北京最近的一条路。最早,这里只有个小渡口,后来有了木桥、石桥,更方便进京了,所以慢慢就发展成了一个商户云集的古镇,就是马驹桥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思强为了求证古镇的历史,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史料。他介绍,马驹桥镇的老街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附近的商业中心,顺着古道进京的商人,会先在马桥老街的客栈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再过桥赶路,进京做买卖。“在80年代的时候啊,马桥就开始起高楼了,老街也基本上没影了。那时候,我刚40岁,记忆中还能有老街的老模样,可问我弟,他就已经记不清了。当时,我就觉得,得有人做一件事,把老街的模样保存下来。我自己生在马桥,长在马桥,一辈子没离开过马桥,就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迫切的责任感。”

遍访古镇老人让画卷丰满起来

一条凉水河带来了人口聚集,一座石桥和一条古道,又让马驹桥发展成了京南重镇。历史脉络逐渐厘清,但细节却是史料中最缺乏的,得靠李思强挨家挨户走访。

“我记得小时候,老街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店铺都在。农历四月十五的庙会,也有印象。但是具体什么样,得依靠老人们回忆。我喜欢找老人们聊天,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口述史’,就是请老人们吃顿饭,然后他们聊天,我记录。”

李思强自己也没想到,迈出了走访的第一步,就30年没停歇。马驹桥古镇的细节,也随着收集和访问,一点点丰富起来。

庙会,是碧霞元君庙会。明清时,京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被称为“五顶”,马驹桥这座,是“南顶”。从庙宇建成开始,马驹桥镇每逢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日,都会举办大型庙会,以纪念碧霞元君诞辰。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李思强的童年。

那时的老街,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云集于此。华北各地的粮食,在此交易,形成八大斗行;山西商人发现此地吞吐粮食,适合做酒,开起了酒坊;浙江的手工艺人,来此制作贩卖竹器、木器;白洋淀的渔民过来兜售鱼干虾酱;天津的渔民到这推销黄花鱼。“后来我了解,这些商人,很多就留在了马桥,现在早就已经是马桥人了。”

也正是因为老街的后人们留在了马驹桥镇,所以李思强力求准确。有个粮行叫“万增厚”,有个茶叶店叫“福泰号”,有个点心铺“德兴斋”,虽然脑子里有个大概印象,但细节必须反复和老人们核实。

李思强

未来让马桥老街“动”起来

资料整合和亲历者走访完成后,李思强已经从黑发壮年变成了银发老翁。

“我最先是想写书的,但是首先考虑到自己水平不行,其次写书得印刷出版,咱这书卖不出去,多浪费。于是,就打算画一幅画。”可提起画笔,绘画零基础的李思强发现,别说重现老街,连一草一木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怎么办?他想过提供资料,请人绘画,但是好画师开价高,开价低的又达不到要求。“还是决定自己来,从头开始学,反正岁数大了,也有的是时间。”于是,李思强看画册、逛画展,一笔一画开始练习,“我用的是小人儿书画法,没什么艺术风格,就是想画得仔细,把街道、店铺、人物都画清楚了。”

经过多年练习,李思强的作品渐渐得到了马驹桥老街坊的认可。他有了信心,便着手准备分量最重的长卷。

在位于马桥老街的老屋内,李思强展开画纸,将脑子里、资料中、走访后得到的人、景、物一点点展现出来。画中的老街,古建活灵活现,九座庙宇、一座清真寺、一座晋阳会馆、一座天主教堂、五家烧锅、八家斗行、上百家店铺林立。长卷共涉及寺庙民宅共472所,房屋2216间,人物3382人,摔跤的农民、织帘的工匠、推车的路人、杂耍的艺人……个个生动传神。

长卷完成后,李思强也成了马驹桥镇名人,接受电视台访问,被收录进《京畿古镇马驹桥》等图书。今年6月,李思强的画作、资料、故事,还被整理收集进了马驹桥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现在的马驹桥商业街,跟别的街道没什么分别,孩子们已不知道以前的马桥老街是什么样。这些年我也出去旅游过,走过见过很多古镇,其实老马桥一点不比这些知名古镇差。”

由于身体和精力原因,《京南重镇风物图》完成之后,李思强就没有再创作长卷,书法和绘画成了日常消遣。但他没有停止对“复活”马桥老街的尝试。前几年,看到有人利用新技术,让《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动起来了,李思强就想,“能不能把我的画当底稿,不仅能让人物动起来,还能听得见响儿。”

李思强的想法,还没有变成现实。在结束采访时,腿脚不便的他,坚持把北京晚报记者送出门,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想趁着我还能帮上忙,早点把这幅画变得生动起来,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新媒体了解到,马桥老街上叫卖是怎么吆喝的,唱戏的锣鼓点儿是什么动静,再晚,我怕没人帮孩子们回忆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孙毅 文并摄

分享到

励志!为圆军营梦,305斤小伙500天减128斤考上国防科大

考上清华的工地少年获奖5万元,网友:寒门学子不容易

因为热爱!全盲女孩凭肌肉记忆弹奏悲怆奏鸣曲,憧憬能考上北京的大学

七旬老人创业后主动退低保:靠双手赚来的钱花着踏实

少年餐厅刷盘子时收到浙大通知书,网友点赞:自立自强

13岁盲童天籁之音曾获国际大奖,网友: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7岁女孩左脚变形每天坚持跳舞,网友:加油,一定可以的

选“兴趣”还是选“收入”?从钟芳蓉报北大考古专业看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

山东玻璃男孩高考成绩654分,想要报考计算机或汉语言专业

“妈妈”“姥姥”直播间里教毛活 小毛线团里织出大生意

15岁脑瘫少年用嘴写2万字剧本,网友: 这才是真正的榜样

51岁外卖大叔把日子过成“诗”:写诗三千余首 送餐时常有顾客求合影

北京通报7家单位巡视整改情况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通运营,线路覆盖河北北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