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军事

博士硕士为圆空军梦扎根军营一线 用实力让对手说“凉凉”

2018-07-31 14:41 北京晚报 TF011

近日,记者来到了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高学历战勤班,在建军八十一周年之际,探访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心中的国与家。

博士技师刘晓鹏在军营微课中谈心得。刘川摄

细说起来,这个战勤班可一点儿也不普通——平均年龄仅30岁,全部由博士和硕士组成,是名副其实的高学历班;虽然组建仅9年,但该战勤班开创了多项备受瞩目的战斗记录。走近他们,我国军人的热血、铁骨、志向和柔情一一在眼前铺开。

志向

“我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去!”

在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如今,高学历战勤班正是科技兴军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一批优质青年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携笔从戎,只为了圆心中的空天梦、从军梦。高学历战勤班历经六次人才引进和输出,完成了1名博士4名硕士的史上最强阵容:他们分别是刘晓鹏、张少平、何锋、景晓龙、李佳恒。

“我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去!那里有男人的样子、更有兵的样子!”战勤班目前唯一一名博士刘晓鹏告诉记者,在第一次与基层部队近距离接触时,那种雷厉风行,果敢泼辣的战斗作风深深打动了自己,听从内心的呼唤,他完成学业后毅然放弃了相对舒适的留校任职机会,来到了艰苦的基层部队一线。毕业十天即上练兵场,从实验室的桌前坐到连队水泥地的小马扎上,刘晓鹏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蜕变。24小时不间断值守进行通信测试、在苍茫戈壁忍受滴水成冰的严寒、在灼热烈日下高温作业,更要独自一人承担任务的孤寂和压力,但这位29岁的博士都扛下来了。

与刘晓鹏类似,曾经的全县高考状元,探测军官张少平在初入军营时也犯了难。“我不怕操练苦,不怕任务难,但来到军营后才发现,要面对的是另一种‘难’”。面对营院周围偏僻的小村庄和不断地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张少平一度感觉自己的高学历毫无用武之地,懊悔从他心头掠过。“但既然来了,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他暗下决心,慢慢的排遣自己,观摩一次次架设,让他明白:耐得住寂寞,才能受的住繁华。如今,从观摩区走上主战位的张少平已经摆脱了当年“纸上谈兵”的阴影,带领战勤班参加了多次任务。“我是状元,更是兵!”走过那段艰难岁月,如今的张少平说起这句话底气十足。

惊心

“战场上一片云彩都可能是敌情”

2013年的“红剑”演习,是该战勤班所在团接换新装以来第一次整建制拉动执行任务。面对全新的演习规则,每名官兵心里都没底。时任排长张少平和景晓龙当时刚刚硕士毕业,回忆起那次演习的惊心一幕,他们仍然激动不已。

雨中夜训。高学历战勤班不断打磨尖刀上的刀尖,又快又光。刘川摄

第一个演习日,对手就来了一个下马威。秋高气爽,微风徐徐,雷达显示屏上的空情也是像往常训练时一样波澜不惊。突然,一架“民航班机”在靠近“要地”后瞬间改变航线,发射导弹对地攻击。“坏了,我们被伪装成民航的敌人骗了!”原来,对手故意沿民航航线静默飞行,“化身”民航客机,之后出其不意,神兵天降。第一次战斗就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已经进入战场,一片云彩都可能是敌情!

他们发现,敌机突防的核心目的在于干扰我方雷达,之后使用反辐射导弹进行对地攻击。因此必须熟悉敌反辐射导弹的使用条件,掌握我方抗击的安全距离,才能有效杀伤。紧张的任务中,张少平加班加点研究开发一款可用于快速计算最远抗击距离的软件,最终成功“击落”多枚反辐射导弹。该团创造了地面防空兵击落敌机最多和所占比例最大两项纪录。导演部首长在看过战斗录像后不由称赞:“你们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

去年的重要演练任务是战勤班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那次演练对截获军官的要求太过苛刻了。没有执行此类任务的经验,我心里没有底。”截获军官何锋告诉记者,那是他加入战勤班以来自感压力最大的一次任务。由于该营阵地部署对比其他单位劣势很大,而且在校飞过程中还发现上级指示目标的相对延迟也是最大的,因此发现跟踪目标的时间被压缩。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从自身上抠时间,一个动作,一句口令,都要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面对战友们的期许,何锋扶了扶眼镜,斩钉截铁地说:“我没问题!”而演习的结果显示了何锋的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瞬间荣耀的背后,藏着多少艰辛:一次训练下来要摇手轮上千次,长期的截获训练让何锋的手腕历经着肿胀-消肿-再肿胀的循环往复并留下了难以治愈的腱鞘炎;任务期间平均一天超过8小时的训练,眼药水滴了30多瓶,从5.2的良好视力变成了近视500度 ……但最终随着导弹凌空开花的一刻,一切的苦都烟消云散了。“没有值得不值得,打上了,没有辜负战友们的信任我就觉得值!”

信心

“只要有他们在,对手大概就是‘凉凉’了”

战勤班作为核心岗位,任务中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有他们在,对手大概就是‘凉凉’了。”新晋战勤班成员李佳恒笑着对记者说。1993年出生,作为高学历战勤班最小的主战人员,李佳恒的学生时代充满鲜花和掌声:在军事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空军级以上奖项2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次,但来战勤班报到后他还是不禁感慨:“师傅们都是硕士博士,还是各自专业的‘大牛’,我更要用心学习跟上他们的脚步。”“师傅”何锋针对李佳恒领悟能力强的特点,采取了“倒叙”式教学——直接让李佳恒接触靶试的最后一关,再让他靠自学能力“倒带”。入营不足百天,李佳恒连续截获4批目标的成绩达到35秒,成功晋级及格标准。何锋欣慰地说:“看来给他安排的‘魔鬼套餐’没有消化不良。”

高学历战勤班“元老”截获军官何锋与战友们共同讨论技术问题。刘川摄

面对来日方长的军营生活,李佳恒适应得不错。在他眼里,再冰冷的利器都有自己的“风花雪月”。装备看似冰冷,也有自己的小个性。“训练之余和战友们一起擦车、喷漆、打扫阵地,就像孩子陪伴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很有意思。”在战勤班待得越久,他越发觉得自己融进了一股热流,炼钢砺骨。而李佳恒的出现更为高学历战勤班注入了一支“后生可畏”的强心剂。

柔情

“能不能让其他叔叔保卫祖国?”

看着身着军装,操作舱中英气逼人的七尺男儿们,似乎很容易让人忘记他们心中也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当不经意提起家人的时候,温柔便开始从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来。

提到自己的妻女,何锋不禁红了眼睛。有一次任务结束休假返家,女儿羞怯的躲在妈妈身后偷偷打量这个陌生的爸爸。晚上睡觉的时候,她把何锋往门外推:“你为什么在我们家,我们要睡觉了”!一句“我们家”,扎疼了何锋的心。他欠这个家的太多了……妻子带孩子来探亲,住在营区家属院。但每日的战备、夜训任务让何锋无法抽出大段时间照顾母女。看到他每天早上匆匆离开,夜晚疲惫而归,妻子的埋怨逐渐变成了理解,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分心,选择带着孩子返回老家。计划一个月的探亲时间缩短成7天……

誓师大会 激发官兵们“敢打必胜”的使命源动力。刘川摄

作为爸爸,战勤班的男子汉们错过了很多陪伴孩子成长的瞬间,休假回到家不会带孩子也闹出了很多“心痛”的笑话。可孩子在肩头睡着的那一刻,使命突然更加坚定。天线舱技师景晓龙,面对孩子拉着他的手说:“能不能让其他叔叔保卫祖国,爸爸回来陪我玩儿”,他只能摸摸孩子的头,依然提起行囊。张少平的母亲车祸突发去世,他不断地用加班排遣自己,并假装坚强地安慰老父亲。深夜,张少平只能偷偷的咬着被角不敢哭出声,还依然要拿着手电查铺查哨,因为他知道,神圣的岗哨,一边连着枕戈待旦,一边连着万家灯火

 

 

来源:北京晚报 孙天依 刘磊

分享到

他已连续值守16个月,并在地窝子里悄悄给女儿写下遗书

老兵新兵火车站相遇,网友:这是告别也是开始,是传承更是延续

95后战士2分钟连救坠河4人:这是我该干的

重整戎装有召必回!北京数万退役军人构建防控硬核力量

新兵第一年不能回乡探亲,部队也有个好“妈妈”,春节不再孤单

训练发生意外,头骨被炮弹壳击碎,他醒来第一句话感动所有人

46份盒饭“从天而降”,这些兵哥哥向车厢敬礼,背后原因看哭了

因为新郎这场婚礼推迟了五年,曾3次更改婚期,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父亲探望执勤儿子,久久不愿离去!最后这一抱看哭不少网友

警方提醒:小心“快递诈骗” 有不法分子冒充外籍军人

北京小伙入伍集训归家途中救人不留名 朋友圈挖出“迷彩服”齐点赞

独自抚养四个妹妹长大,她带着“特殊”妈妈们做起最美志愿者

火箭军工程大学发射场领毕业证,网友惊叹:太硬核很东风!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强国必须强军 军强才能国安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发命令状并向晋衔军官表示祝贺

俄专家:美正针对俄罗斯和中国演练“不可预测作战”,让对手猝不及防!

美军最“烧钱”航母再出故障,关键技术性问题仍需解决

日本陆上自卫队换装新型制式手枪步枪,强化两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