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锻炼猝死究竟谁之过?公园急救设备知识缺失 老人则需提高风险意识

2018-07-30 12:06 北京晚报 TF2018

近日,一名老人在陶然亭公园晨练时猝死,就在两周前,玉渊潭公园亦有老人在游泳时溺亡。不断出现的事故,再次为公园锻炼敲响警钟。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公园锻炼发生意外,乃至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人们对公园锻炼的安全意识仍很薄弱。与此同时,目前北京市公园锻炼者普遍不了解急救常识,公园亦缺乏急救设施及专业人员。

少专业人才 公园缺乏急救设备

上午九点半,景山前街车水马龙,道路北侧是故宫博物院,南侧则是景山公园--这里既是游客云集的景点,也是京城市民喜爱的锻炼场所。

一进景山公园南门,就能看到跳广场舞的团队,舞蹈、健身、踢毽……游客的锻炼形式多种多样。

南门西侧是游客服务中心,中心门外的一处草地旁,能看到一个如同电话亭的设施,写着“紧急救助灯箱”的字样,仔细打量灯箱,似乎已闲置许久。

服务中心内,布置着公园游览资料和饮水机,问讯处的桌上摆放着红十字的小药箱,工作人员表示,药箱中有创口贴、纱布等处理外伤的用品,也有诸如藿香正气水的简单药品,主要供游客应急使用。公园内还备有担架,如有游客在爬山过程中扭伤或出现意外,工作人员可用担架搬运伤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专业急救设备,例如用于心肺复苏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与景山公园相似,记者走访了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等数家市民锻炼集中的公园,均存在急救设备与药品较少的情况。如果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出现急症,公园能做多少,毋庸讳言。

天坛公园中锻炼的市民引发外籍游客围观。

“我们是既不能救,也不敢救。”面对缺乏急救设备的问题,公园的工作人员有些无奈。景山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坦言,公园主要服务内容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环境,目前公园工作人员中,既没有配备专门的医护急救人员,也没有员工拥有相应的急救资质:“我们找附近的社区医院给我们讲过课,但这不属于正规的培训,没法领到急救的相关证件。药品也都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

即便是公园拥有的担架等设备,该工作人员坦承也极少使用,由于缺乏医疗急救知识:“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对伤患造成二次伤害。药也不敢瞎吃,因为我们不了解游客的病史和过敏情况。所以游客出现意外,我们尽量还是等专业的急救人员到场后再处理。”

景山公园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园实行网格化管理,所有区域都有专人负责。如果有游客发生意外,会有工作人员尽快到场,如果出现需要急救人员的情况,园区会帮忙拨打120及999急救电话,并派专人到公园门口等待、引导,“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将急救人员带到出事地点,这就是目前我们力所能及的办法。”

无风险意识 老人烈日下仍锻炼

下午2点30分,天坛东门烈日下锻炼的市民。

下午两点半,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天坛东门内的锻炼场上,仍有市民挥汗如雨。

三十七八度的热浪下,锻炼的人们大多打着赤膊,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引得外国游客纷纷驻足,摄影留念。

让外国游客惊叹的,不仅仅是锻炼者“抗高温”的能力,更在于绝大多数锻炼者都头发花白,五六十岁乃至七十多岁的锻炼者,在这里并不少见。

“是有出事儿的,但也不能说都不练了啊。”刚从杠上“翻”下来,陈先生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头发几近全白的他,却有着年轻人都羡慕的线条。与他一起锻炼的朋友们,大多已经听说过陶然亭公园发生的意外。然而在他们看来,猝死毕竟是极小概率发生的事情:“你指望公园跟医院似的,立即给你抢救,也不太现实。”

“说难听点,天天在家猝死的更多是不是?”心态坦然的锻炼者,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锻炼者表示,自己对急救等知识毫无了解,也从未听说过身边有锻炼者学过急救:“如果出了意外,就等着医院来呗。”

这一表述,与此前在陶然亭公园发生的锻炼者猝死事件暗合--据报道,当锻炼者倒地后,身边人仅拨打了急救电话,无人敢上前施救。

“他们都说没事,但出过好几次事儿了。”与景山公园类似,天坛公园的各个区域也有工作人员巡视。一位在锻炼场附近巡逻的工作人员表示,虽没见过猝死的案例在这里发生,但锻炼中摔下器械,需要呼叫救护车的事故已见过几次。

“作为园方,游客是来玩的。我们不能站出来说,这么热的天儿您回去吧,练起来多危险啊。”一位公园工作人员表示,天气不适宜锻炼时,也希望游客可以注意身体。但从管理的角度,公园“要求游客不锻炼”并不现实。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在玉渊潭公园溺水事故发生后,尽管有警示标语,园方也派工作人员巡视,仍有游客违规在湖中“野游”。

“是有被(救护车)拉走的,而且这么说吧,只要被拉走的,就没见过再回来(锻炼)的。”天坛公园一名锻炼者表示,虽然锻炼者之间很少讨论意外或猝死的案例,但意外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当然希望公园的设施能完善一些,哪怕锻炼的地方多种点树。”

学急救常识 公园应配AED

景山里的紧急救助灯箱,似乎闲置状态

“关键问题不是不敢救,是不会救。”在急救专家张元春眼中,当游客出现意外时,“不敢救”已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去年全国人大已经通过民法总则,法律会保护施救者。问题还在于,当意外发生的时候,你有没有急救技能。”

事实上,国内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员过少,公众设施缺乏急救设备已是老生常谈。据媒体报道,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平均为9%,部分城市和地区可达50%,而我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不到1%。悬殊的数据,与我国公众急救普及率低有直接关系。

与之相对的,则是心脏骤停发生的案例与日俱增。2017年,北京市卫计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并死亡,相当于不到1分钟就有1个人猝死。

“学习急救并不难,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这个意愿。”张元春表示,专业的心肺复苏培训需要的时间并不长,较为现实的障碍还在于“钱谁出”——北京市红十字会官网显示,考取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员证需16课时及280元培训费,而市场上其他培训机构的收费,则在数百元到千元不等。

同样存在“钱谁出”问题的,还有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该设备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使用容易上手。张元春介绍,国外公共设施配备AED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通用办法,而一套AED设备的价格在2万元上下。

在公园配置AED等急救设备,在国内已有案例,例如上海迪士尼乐园。该公园官网显示,园区内配置了约20台AED设备,覆盖了公园园区、周边酒店乃至停车场。与此同时,上海浦东新区、广东东莞、深圳地区,也正在公共区域推广AED设备。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公园的任何位置,都能在4分钟内取到AED。如果这不现实的话,我们退而求其次,至少公园的每个出入口都有。”张元春建议,公园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设备,并有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具体工作应该由公园的上级管理部门统一做出安排:“作为老百姓,我们平时也应该关注心梗、急救等知识。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心梗的征兆,就要及时停止锻炼,寻求医疗帮助。”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一名学生体育课跑步猝死,山东临沂费县发布通报

21岁小伙深夜突发心梗倒地离世,医生:有这些习惯的注意了!

一湖北游客在重庆猝死,官方通报:死亡原因并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

北京木樨园桥一司机车内猝死,找家属该不该曝光车牌号?网友热议

北京昌平东关站内男子猝死,家属向地铁公司索赔130余万,法院判了

毫不犹豫!老人看升旗时突然倒地,医生夫妻轮流进行心肺复苏

近期有关猝死新闻接二连三,一文读懂心源性猝死

心脏骤停如何正确抢救?专家:心源性猝死并非毫无征兆

网约车突然失控司机却没反应,乘客被迫跳车!之后的操作神了

39岁高人气作家“格子里的夜晚”英年早逝,死后10天才被发现

年轻男子地铁站内猝死,地铁公司:抢救超出职责范围

“经常熬夜的朋友猝死了……”死亡离你很近,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