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教

家长焦虑情绪易传递 心理专家:应理性看待孩子学习成绩与发展

2018-07-23 10:16 北京晚报 TF0328

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常态。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差了几分,兴趣班少报了一个,每月的教育开销少了几百元,有些家长就会觉得内心恐慌,无法淡定地生活。甚至“别人家的孩子8个月就会爬了,而我家的9个月才会”,都能让一些家长急得寝食难安。这种焦虑的心态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承载了家长太多的期待,成长的过程中不堪重负。心理专家提醒,这样的心态会严重影响家长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

制图:关印

故事

1、刚怀孕就为将来上学发愁

小吴一家,在刚刚发现怀孕的时候,夫妻俩就开始为了孩子将来在哪儿上学而焦虑。因为小吴目前还是集体户口,房子在房山区,家门口的教育资源远不如海淀、东城、西城等城区,所以小两口就很为这个问题犯愁。

为此,他们四处打听,想方设法想通过买房或者其他方式将户口落到海淀或西城。小吴的丈夫甚至找到了“学位贩子”,对方声称只要花钱就能帮忙把孩子办到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名校。“学位贩子”当然是骗人的,小吴夫妻最终还是觉得这个办法不靠谱,并没有花钱。但他们却一直为了这事忧心忡忡。现在孩子都3岁多了,小吴还在为这个问题犯愁,有时候做梦都会梦到关于孩子上学的事情,甚至有时还会跟丈夫说:“要不然再找那个中介问问?万一他真能办成呢?”

2、一岁孩子每天早教8个小时

小赵比小吴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赵雇了育儿嫂照顾孩子,从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她就要求阿姨每天至少给孩子做8个小时的早教。总之就是从孩子醒来到睡觉,不能有任何“瞎玩”的时间,阿姨对孩子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包括阿姨每天穿的衣服的颜色都有要求,要有利于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如果仅是把玩具递到孩子手里看她在地上玩是绝对不行的,阿姨要教孩子做手工,给她讲故事,唱儿歌,甚至还要说一些简单的英语。面对一个只有一岁多、还在地上爬的孩子,每天8个小时不停地进行着这些早教活动,阿姨说:“我都觉得内心是崩溃的。我们培训的时候,老师说这些都是给两岁以上孩子的,现在拿来教一岁多的孩子,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听得懂。”

孩子只有七八个月的时候,小赵就时不时把她送去早教班学习,一次性缴纳了两万多元,每节课平均下来要200多元,而上课的内容就是老师领着孩子在地垫上爬。到了孩子3岁的时候,小赵又给孩子报了舞蹈班,这么小的孩子哪里懂什么肢体动作,完全是随心所欲地胡乱摆弄身体。但只要是把孩子送去了,小赵就觉得自己没有亏待孩子。

小赵还计划着,4岁的时候就该让孩子去学钢琴了,她甚至已经将钢琴买了回来。原来连简谱都不认识的她买了五线谱的资料自学,自己还报了一个成人钢琴培训班,笨拙地从零开始学习。“将来好陪着孩子一起上课啊,我打听过了,四五岁的孩子学钢琴,都得家长陪着,家长的作用特别重要。”

3、“填满”的周末才有安全感

孩子大了,家长们的焦虑更是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填满了孩子的节假日。曾花费12万元为5岁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的武汉“着急妈妈”,成为全国家长议论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也指出,在中国人的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一传数年,影响了无数的中国家长。

侯女士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为她报了舞蹈、美术、跆拳道等课外班,现在孩子上了四年级,每周末要上的课外班多达8个。在孩子4岁多的时候,她把孩子送进了围棋班,跟着上了几节课之后,自己就打起了退堂鼓。“实在太精深奥妙了,我这么大的人都听不懂,孩子怎么可能听得明白呢?”可是一旦围棋班退了,周末余出来两个小时,却让她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想到“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正利用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学钢琴、学古筝、学滑冰……她就开始莫名地惊慌,觉得心里很不踏实,赶紧又报了一个乐高机器人的兴趣班。把孩子每周末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填得严丝合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稍微平复一下自己焦虑的心情,让她觉得有安全感。

可即使是这样,侯女士还是觉得焦躁不安。她的孩子是从4岁开始学英语的,这在同龄的孩子当中已经算很早了,但是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比,侯女士又不淡定了,“我们才刚刚从ABC开始学,可是人家有的孩子已经可以阅读原版《哈利·波特》了,让我怎么淡定?”看到了别的小朋友各种优异的表现,侯女士顿时又慌了手脚,她甚至常常为此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如果丈夫说几句“不用这么着急,孩子还小,慢慢学嘛”,或者“人生又不是百米冲刺,那是马拉松,抢跑的不一定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之类的话,侯女士就会暴跳如雷,责备丈夫怎么可以对孩子的事情这么不上心。

专家解析

1、家长的焦虑多数是过度的

家长们的焦虑已经引起了心理学专家的重视。近日,在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三联生活周刊》举办的“做智慧的家长,让科学素养成为解开焦虑的钥匙”亲子沙龙上,著名心理学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教授关梅林为青春期父母的家庭教育支招。

关梅林说,媒体经常报道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可以通过一些症状感受到。很多家长会出现躯体上的症状,比如说吃不好饭或者睡不好觉,甚至有一些家长采取了行动应对。“今天我刚看到一个报道,有一个家长一口气把孩子7年的培训班都报了。从这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在努力地做一些行动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焦虑。所以教育的焦虑怎么解决、怎么应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梅林说,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过度焦虑,正常焦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事情,应对了之后它就缓解并解除了。而现在很多家长的言行都是在体验一种过度的焦虑,也就是说这种焦虑并没有明确的现实的基础,而是莫名的不知来源的焦虑紧张,这种焦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会影响到家长们现实的适应功能。

曾经有一个家长问了关梅林一个问题,他说:“关老师,我们家孩子现在注意力不太好,我们非常担心他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以及很好地完成学业。”关梅林就问:“您的孩子多大了?”并打算接下来就要问他现在孩子注意力的状况是什么。结果,第二个问题她并没有说出口,因为那位家长给出的答案已经突破了她原有的经验——家长告诉关梅林说:“关老师,我们家孩子10个月了。”关梅林说:“10个月大的孩子,注意目光的追随还在发展,手指的精细运动也还不健全,很难从看、听、拿这几个方面去评估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这位家长显然就是过度焦虑了。”

2、学习成绩不能与未来划等号

关梅林表示,过度焦虑还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当大人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之后,孩子很有可能内化为他人格的一部分。比如说有的孩子在临近考试时,会睡不好觉;有的孩子有人际社交焦虑,在公共场所紧张得出汗,大脑一片空白,甚至走不了路;甚至有些孩子会用一些行为来应对这种焦虑,比如强迫的过度洗手;过度地希望把东西摆放在特定的位置等等。“所以说,一个特别焦虑的家长,特别容易在他们家里看到一个特别焦虑的孩子。相反,如果是一个比较安然平和的家长,孩子也容易发展为一种比较自信的人格表现。”

关梅林说,当下家长的很多焦虑都是围绕学业展开的,但是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加德纳教授提出过一个多元智能的理论,其中强调人有很多能力,比如逻辑数学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探索能力等。有人可能就是数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但是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很好,未来可以做一个出色的销售人员。只要把一个人的能力开发出来,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他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得非常好。“别因为学习不好就把孩子的自信心损伤了,‘你学成那样好意思吗,将来一事无成’,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要有多元智能的观点,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关系。”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代丽丽

分享到

学费一年上万、教师一周“出炉”……家长“焦虑”养活少儿编程!

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学习成绩 如何拯救“中国式家长焦虑”?

孩子升学在即老公却只知打游戏,全职妈妈焦虑因为自己还是家庭?

“小小科学家”儿童科普课堂开课 小学生可直接提问国家级科普专家

新东方以5282万港币从二级市场买入新东方在线股份

共建森林城市 六合庄林场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教育部回应

北京中职教师增设正高级职称,这类人群可破格申报

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改作业,部分地区:一旦越线,校长也要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