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次进入中考的“小学科”这样考学生 以后这些才是学习重点
中考进行到第三天,首次进入“新中考”的小学科也陆续露出真容,大缸君第一时间为您揭秘。
思想品德
大多数考生表示首次进入中考的思想品德题目不难,涉及到的热点话题平时都有接触,有的学生甚至留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进行检查。
考生反映,时事热点在思想品德试卷中随处可见。比如,第1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2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26试题选取了改革开放这一热点话题。“时代性、思想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使命所在。”北京基教研专家表示。
与结束的前几门科目“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同样是今年首次在中考中亮相的思想品德科目的考查重点。比如,第14题就取材于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提供的绢人、剪纸、鲁班锁等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课程;古文诗句也在试题多处可见。
在紧贴时事热点、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试题在素材上还体现了与初中学生生活的紧密相连:从“量子号团队”到“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致市民的一封信”;从“机器人能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到“北京市的对口援疆”;从“做好垃圾分类活动”到“津京冀协同发展”........“试题的情境材料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平实朴素、亲切可感。对‘课堂教学对接社会实践、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发挥了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北京基教研专家表示。
在命题方式上,思想品德试卷在开放性上进行了一定探索,给考生一定的选择空间。比如第21题提到,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准备修建文化墙,向同学们征求建议;试题给出两张图片,一幅是“见贤思齐”、一幅是“一诺千金”,让学生任选其一推荐给学校并写出推荐理由。再比如,试卷中第23题(1)要求学生围绕“感悟民族精神”的发言,运用所学知识对发言进行点评。北京基教研专家表示,这样的问题设置比较开放,学生可以从“为英烈站岗”的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看到浮雕内容的思考、今天的青年人应该如何承担责任使命的角度去分析;还可从英烈保护法的角度分析。
生物
2018年是生物学科进入北京市中考的第一年,生物试题以考查生物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贴近考生社会生活和实践、贴近教材的内容作为命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初中生物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命题坚持彰显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反映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新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考生搭建展示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平台。
一、突出价值导向,服务立德树人
试题着眼于将考生当前的学习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相联系,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育人观和价值观导向放在第一位,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试题围绕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引导考生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如,第8题以位于我国深圳的世界第四大国家基因库及其建设的意义为背景,第10题以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高产辣椒“航椒11号”为背景,反映我国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增强考生民族自豪感。
再如,第20题引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前沿领域的突出成就紧密联系,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科素养
试题以北京西山的森林生态系统、菜豆植株观察、发酵食品制作等为情境进行问题设计,落实对概念内涵与概念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并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解释生命现象,探查考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试题素材的选取贴近教材、贴近考生生活和实践,注重对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考生感到亲切熟悉,在答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考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如,第3、18题分别以教材中考生熟悉的菜豆和毛细血管结构特点为背景,结合课内观察实验,考查考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再如,第11题“植物繁育”和第15题“发酵应用”都来自北京市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第16题“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料来自地方课程资源,引导教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三、注重学科特色,展现学生能力
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试题围绕生物学科性质,通过生命现象分析、实验探究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试题对考生的考查注重“宽”与“活”,引导教学聚焦思维过程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摒弃纸上谈兵,做“真”实验、“真”探究。
如,第4题以教材中的细胞观察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显微镜观察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及观察结果分析。
再如,第19题以教材中实验为基础,以备战2022年冬奥会探究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为背景,按照观察、解释、分析、推理这一逻辑链条设计问题,将考生的思维过程逐步外显,考查考生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等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聚焦主干知识,回归课堂教学
试卷覆盖《考试说明》全部知识内容的75%以上,其中Ⅱ级要求的内容占80%以上。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知识,聚焦核心内容,摒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通过不同梯度的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考出课堂表现。
如,第1题考查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6题以“球迷观赛”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第7题以排球运动为背景考查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调节、第8题考查人的性别遗传及性别决定等,均为对主干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考查。
再如,第19题通过不同层次、逐步递进的问题,对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第20题通过 “写出一条健康生活建议”的开放性设问,给不同发展水平的考生搭建展示平台。
五、发展学生潜能,促进终身学习
中考对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的具有“诊断”功能,是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是进一步学习的新起点。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是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要能力。
如,第14题通过流感防治措施讨论,探查考生的社会责任;第16题通过对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的考查,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渗透其中,寓教于考,体现生物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再如,第 20题通过科普文阅读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基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考查考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化学
这是化学首次与生物进行合卷考试。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坚持育人为本,贯彻北京市中考改革精神,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突出化学学科特色,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及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素材选取紧贴生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我国化学、科技领域的新成果。问题设计注重基础性,考查学习理解能力,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应用性,考查应用核心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层次性,让各水平的考生都有展示的平台;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关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创新精神。
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在保持试题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注重基础、坚持创新,落实改革要求,体现育人导向。试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 体现育人导向,凸显化学学科价值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中,素材的选取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化学学科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制造人类社会必需产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关注我国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关注我国在新材料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彰显新时代主旋律,落实价值观育人导向。
例如,第15题以生活中常用的增氧剂为素材,体现化学实验研究对提高增氧剂使用效率的作用;第12题、第17题以工业生产的核心反应和主要转化为背景,体现化学在硝酸生产、钢铁制造等基础工业原料制造中的作用;第14题以干热岩中热能的利用为背景,体现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成就;第16题以能源的发展与利用为背景,体现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新材料研发、电池发展、废热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第18题以工业残留钡渣的再利用为素材,体现化学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方面的作用,彰显我国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绿水青山等方面开展的有力行动。
2. 关注对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应用性,体现“做事”能力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关注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考查,突出对考生应用化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逐步实现从考查“解题”能力向考查“做事”能力的转变。
例如,第14题,考生结合干热岩发电示意图分析,不仅了解了干热岩发电的原理,体会到“能量传递”这一基本观念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量传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实现了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考查。第15题,要求考生通过对实验数据图的分析,发现溶液pH对过氧化氢作为增氧剂的使用效率的影响,不仅实现了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考查,还提升了考生通过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6题,通过对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变化趋势的分析、科技进步与能源利用的关系、生活废热的再利用等问题,实现了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考查。第24题,通过对碳还原氧化铜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究,考查了变量控制这一实验探究核心思想,及实验方案理解、实验证据获取与分析、实验过程反思等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了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考查。
3. 难度适中,稳中求进,探索开放性试题设计,体现创新精神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难度适中,试题考查内容广,几乎覆盖了《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部分的全部要求。试题的呈现形式和考查角度进一步创新,注重试题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对问题解决的思考角度和思维路径的考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答案开放、思维角度多元、思考空间多层次的特点,还建立了答题表现与素养发展水平的关联。
例如,第15题第(2)小题,考生可以关注数据图中反映出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也可以仅关注图中的峰值数据进行解答,虽然两种答题表现在本次测试中均得满分,但两种答题表现反映出考生的不同证据推理水平——局部孤立思考水平和整体系统思考水平,为未来指向素养水平的评价预留了空间。第24题第(5)小题,考生的答题表现反映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水平则更为丰富。处于水平1的考生仅能从宏观、定性水平分析实验现象,解答问题;处于水平2的考生能从宏观、定量水平,关联实验现象和碳还原氧化铜主反应,进行分析,解答问题;处于水平3的考生能从宏观、定量水平,关注到碳与氧气反应对本实验的干扰,综合碳与氧气反应和碳还原氧化铜的主反应,进行分析,解答问题;处于水平4的考生则能从宏观、定量水平,系统分析包括碳还原氧化铜副反应在内的体系中的所有反应,解答问题。
4. 问题角度多元,层次丰富,为各水平考生搭建展示平台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问题角度多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用途,物质变化的类型、微观本质、定量分析,利用化学实验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探究最佳条件等多个角度,为考生提供了宽广的展示空间。
2018年化学试卷在问题设计方面还表现出能力考查层级清晰、层次丰富的特点,为各水平考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有对教材中核心知识的辨识记忆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题、第3题、第13题等。有对应用核心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例如第4题、第12题、第16题第(2)(3)小题等。有对应用学科思想、认知模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8题,要求考生从反应进行程度、反应类型与物质变化等角度,利用对化学反应的认知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第24题第(3)(4)小题要求考生应用变量控制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设问角度的多元、考查能力层级的丰富,让各水平考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收获,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5. 关注对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突出基础性,体现课堂学习过程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非常重视对考生的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不仅关注对基本内容的辨识记忆能力,更关注对重要结论、核心思路方法的概括关联和说明论证能力,关注对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试卷中涉及到对认识水的组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室制备物质等《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考试内容所蕴含的思路方法的考查。在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中,试题一方面突出基础性,以教材中的原型活动为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对所学知识、思路方法的概括关联和说明论证考查考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例如,第9题,以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为素材,考查了考生对现象与结论的概括关联能力;第22题,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为素材,考查了考生对实验方案设计思路的说明论证能力。
6.图文并茂,简洁清晰,考查多途径、多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题目数量、题目文字量及考生答题文字量大幅度减少,题干描述语言清晰、简洁,与题目设问紧密关联,保证了考生思考、解答的时间,为考生发挥出应有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试卷编排图文并茂、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有常见的文字信息,也有数据图表信息(第10、11题、第24题),还有各种形式的图示信息。全卷共22幅图片,包括数据曲线图(第15题)、数据饼图(第16题)、微观示意图(第12题)、实验操作图(第5题)、实验装置图(第8、9、19~24题)、物质转化图(第17题)、工业流程图(第18题)、原理示意图(第14题)、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第16题)等多种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多途径、多元信息获取的能力。
历史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2018年是北京市实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历史作为选考科目正式进入中考的第一年。
追本溯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次考试的历史试卷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试题凭借历史学科追本溯源的特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增强文化自信;搭建经典理论与当代价值观的桥梁,汲取全球优秀文明的营养。关注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北京“文化中心”的历史学习资源,用实践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倡导学生发展为立足传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强于实践操作的“新北京人”。
价值引领,增强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
试题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等精神融入其中,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实,突显了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同时考试内容古今中外混编,突出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和联系,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考查学生合理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1. 承载学科任务,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如第31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国革命道路和经济建设的探索,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通过完整的一条线索,结合苏联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改革开放等核心主干知识,初步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2. 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试题通过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等内容,突出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第2题,通过材料与选项,勾勒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第11题通过图文材料展现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第34 题突出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爱北京、爱中国的家国情怀。
学以致用,彰显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
1.依据北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智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北京特色。
如第3题,“……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第9题,“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这些题目中题干的描述,从情景和设问的角度,贴近学生实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供条件,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如第34题关于开展北京中轴线的考察活动,还原了完整的考察过程,从“路线规划”到“文献研究”到“实地考察”再到最后的“成果运用”,让学生“触摸”身边的历史,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其中第5问“北京中轴线申遗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请你提出一项助力申遗的行动建议”,聚焦问题解决,强调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学生需要将自己三年学习积累的方法加以运用,体现学习所得,最终落位到对首都文化的理解、运用和热爱,生成对首都文化的认同感。
立德树人,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导向
1.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浸润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认识态度。
2018年北京中考历史试题通过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启迪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第11题,创设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的情境,将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等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进行综合考察;如第19题,一枚熠熠闪光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把学生带回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仿佛犹在眼前。学生做题的过程也是情感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第34题围绕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北京中轴线,创设了学生实践考察的情境。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会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明清北京城的壮美,感受到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自我,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引导学生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8年北京中考历史试题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第32题第4问,以历届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为材料,要求学生生仿照示例概括世界旅游日口号体现的21世纪的时代课题。此题构思精巧,将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的发展巧妙融合,并引发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3.凸显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8年北京中考试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革命文化。如第15题以红军长征作为考察重点,突出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与长征的伟大意义。第16题更是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些都在无形中强化了考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落实基础,聚焦主干知识与关键能力
1.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试卷命题体现了基础性的特点。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立足主干知识,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等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
考查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第11题,概括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的科技成就。第19题,考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是邓稼先。材料分析题32题第1问,考查了孔子、张骞、玄奘与郑和的游历及成就。
考查历史事件的有第6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所处的时代。第14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7题考查三大战役等等。31题第2问,考查了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
考查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的有第7题,考查辽、宋、夏、金朝代的演变以及时代特点。第12题,以国土的割让为线索,考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挥,都能够思考和回答,还有一些开放性和选择性的题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的选择。33题第问、34题第4问、33题第4问,是开放性的,学生要结合自身,从不同角度说明。
2.试题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凸显学科特色,强调史料实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试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31题第1问,依据材料说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特点。这道题答案都在材料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生产关系来讲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从生产力角度来讲是极大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例如32题第3问,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旅游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只有少部分旅游,近年来旅游人口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的人数由少到多。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
【点评人】
孔东梅 历史高级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王洪云 历史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王绯 历史高级教师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化锋 历史高级教师 北师大三帆中学
丁丁 历史高级教师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地理
作为“五选三”新四科中考科目首次命题,地理学科力争在平稳中求创新,在朴实中展现学科特色。命题中将中考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放在首位,试卷形式和内容均有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凸显思想性,凝练主题整体布局
地理试题将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家国情怀、领土意识、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以及对祖国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凸显学科思想性,同时也作为命题指导思想谋划布局。
如选择题围绕乡土、祖国领土、人口、大江大河、自然灾害等国情,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凸显思想性教育性。如用“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对振兴乡村行动的理解和建设和谐宜居家园、美丽中国的情感;以我国空军连续多次出动战机绕飞祖国宝岛为问题情境;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达成对南海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的共识作为问题情境,不仅考查考生对南海、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等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认识;还通过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再捧世乒赛冠军等展现祖国实力的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信、制度的自信予以体现。
地理中考试卷从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首都职能定位、科学考察认识区域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多元合作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入手,凝练出综合题四个主题:碧水环绕话北京、雪域高原科考行、丝绸之路续文明、多元合作谋共赢,聚焦主题精选命题素材,通过主题进行试卷整体布局。
坚持学科素养立意,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学科围绕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突出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的特点,将尺度思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体现从大处和高处着手的命题立意。
试题依托特定的情境,联系当前现实重大、热点话题,贴近学生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简明扼要,生动鲜活。考查主干知识和调用所学知识思考和分析解释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如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情境,体现“四个一”工程。以“碧水环绕话北京”主题设计试题的意图是: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颁布为背景话题,以师生开展四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为问题情境,用北京城变迁为时间轴线突出时空综合思想。从金中都发展中供水水源出现问题迁都元大都的教训及应对方法,到建国后北京市水资源解决供水、用水方面的成功经验,考查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认识生态涵养区对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思考首都职能和疏解非首都职能措施等问题,激发学生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学科主线贯穿,注重教学导向
全卷突出学科特色,以区域认知、人地关系为学科思想方法作为命题主线贯穿其中,始终注重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性。试题内容依托课标,实现考点高覆盖,涉及50多个考点,重点考查区域位置和分布、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主干知识,考点分布均衡。
试题通过设问进行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注重对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指向素养培养。
如综合题聚焦“多元合作谋共赢”主题,以2018“汉语桥”中文比赛秘鲁赛区决赛为情境,用秘鲁中学生帕尔卡多用汉语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引领区域认知,用形象的符号和框图给考生搭设区域认知台阶,从秘鲁的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等不同方面,突出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主干知识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思想,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了解一个陌生区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落实区域认知素养。这对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多有死记硬背结论,不注意地理学科思维过程和方法;多有肢解知识、碎片化知识的堆砌,不注意整体认知等问题,释放出的一个重要导向信息,充分体现考试评价对地理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图文类型丰富多样,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
地理试题图文有机结合,凸显学科特色。全卷共绘制了25幅组图,有普通地图、电子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照片、漫画、手绘简图等类型,形式丰富多样;除常规图表的组合创新外,还有道路指示牌、植物挂牌、学生学习任务单以及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框架图等创新形式;服务于内容,涉及乡土、省级行政区、中国分区、地区、大洲等不同尺度的区域,照顾到中国和世界地理以及乡土地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突出开放性,提供选择空间
心中始终有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是试题命制中的人性化表现。试题的表述,新的地理概念的呈现,都是以初中生水平可以理解的表述形式;设问的呈现,也以初中生设计学习任务单、小组探究活动报告等学生间交流的口吻切入。全卷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水平差异,用试题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答案的开放性;如关于北京市供水水源的变化和影响的答案不止两个,让学生任答出其中两项,合理即可得分;二是设问的选择性,从“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中,任选其一。这些设计都充分体现给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潜能平台的理念,在设计风格和形式上也别具一格。
试题关注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水平的递进,为高中教学内容把握提供教学参考,对初中地理教学将发挥重要的教学导向作用。
文章来源:教学大缸 北京市教委 北京教育考试院
编辑:牛伟坤
来源:教学大缸
编辑: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