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书评《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爱是互相依靠而不是相互依赖

2018-03-23 16:37 北京晚报 TF010

市面上谈两性情感的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科学主义,把情感进行生化分析,从你的原生家庭说到爱情的化学成分;另外一种是实用主义,简单直接告诉你如何揭穿渣男、如果嫁个有缘人或者有钱人。

作者:李峥嵘


 

而孙未的《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不一样,是从身边朋友故事入手谈爱的心理学、如何懂得爱、如何重建人们对爱的信仰、放下执着、爱得通达随心。在爱的故事和心理学知识之上,是一颗慈悲心。她对男女之间的情感看得很透彻,不被浪漫的表面所迷惑,也没有愤世嫉俗。在每个故事里,她都有怀着理解之心,比如谈到一个男人迟迟不求婚,一般会怀疑这个男人的诚意,但是孙未探讨了另外一种可能:男人因为要承担生活的责任,所以他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心理准备的时候,迟迟不提结婚,而这样的男人其实内心里少有的纯净,对婚姻怀有尊重。

孙未少年成名、创作丰富、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在她的写作故事里的女性大多数也是经济独立的中产,不需要男人供养,很多时候追求的一种爱的感觉。《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对追求爱的人、困惑的人、踯躅不前的人,都怀有深深的理解和体谅,比如有一个女子不能够坦然接受追求者的好意,总是要加倍偿还。这是一个特别懂得付出的女人,但是却让对方爱得很有压力。孙未解释说,这样的女子很可能是因为有个严苛的父母,从小很少得到赞许和否定,因此无法认同自己值得爱。

孙未通过故事传达心理学知识,比如为什么爱的越紧张越容易失败?这里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瓦伦达效应”,源自高空表演者瓦伦达,他表演了数千次从未失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却发挥失常,因为他过于看重这次表演,无法专注脚下,结果坠落身亡。孙未由此谈到两个很相爱的人,如果把爱看得过于重要,太紧张这份爱,不断想要确定对方是否爱,反而导致最担心的事情发生。患得患失,走在平地上也会摔跤。

孙未是一个勤奋的作家,立志每年都要完成一本书,其实她身体非常不好,在《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里也提到过一段微妙的情愫。她因为生病和一个医生朋友交流很多,有一天医生朋友说,我希望你快点好,又怕你好了,会离开我。孙回复说:“你是我爱惜的朋友,我们彼此的信任、相处的快乐,比我身体更重要,如果能让你觉得安心,我不介意永远病。”医生朋友为自己的阴暗而请求原谅,互道晚安,重复平静。我想,孙未少有的宽容大度,一方面是身为写作者的敏锐,一方面是病痛脆弱加深了她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所以她会感念:即使一个人爱着也还会有恶毒的想法,那种恶毒的念头,其实没有伤害别人,只是先伤了自己。孙未看穿世事无常,一切的爱都会过去,但她依然相信爱,“爱就像风,就像遇见阳光,会自然的发生”,还是相信光明和仁慈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孙未不愿意探讨情感技巧,对于时下常常流行的关于经营感情、经营婚姻的说法,她认为这是把感情看成了经营职业和财务,其实生活中爱情是唯一不能被控制的,而控制就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剥夺。她说:“那些技巧教的就是控制,一个人表现太完美只是机器人,我喜欢的是有一点点笨拙,笨拙无非是真心的流露。”她用一种非常笨拙、非常真诚的方式来谈谈身边的朋友,她写出了爱中的执着、爱中的焦虑和痛苦、不敢结婚的人或者为了爱不惧上刀山下火海的人,但是没有狰狞的面目。她会看到爱情只是生活的幻象,却不嘲笑陷入爱情中的人。作为一个写作者,她感谢那些坠入情网、勇于实践的人是创造了美好的传说。比如说单恋,她会理性探讨这种化学物质从何而来,“一种一个人的愿望热情地向外投射,与其说对方的出现给你强烈的感受,不如说是长时间内心向往的积累,而对方只是你愿望的出口。爱上的并非那个人,而是自己的爱情。”但是爱并非不值得,因为在爱中忧虑、企盼、沮丧和兴奋,都是富有的,比无知无觉的人都富有。

在众多故事中,孙未都有一个基本思想:追求独立。因为真爱只能发生在独立的人之间,两个很狂热的爱人可能都是有缺口的,希望由对方来填满,而独立的人的爱是互相依靠而不是相互依赖。独立的人清醒认识到一段爱情早晚会结束和消亡,正因为有期限,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尽力的付出、尽力的营造爱的绚烂。这就是孙未所说的:“爱在这一刻,不沉溺过去,不妄想将来。”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