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内除了五道营还有哪必去?国子监和雍和宫也得瞧一瞧
前些天做了一期安定门外:不但有地坛、黄寺,还有浓浓的老北京市井风味 大家挺爱看,今天咱们再做一期安定门内。说到安定门内,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国子监。国子监是过去的太学,国家最高学府,直到今天每逢大考,仍然有不少莘莘学子来国子监祈福。
1962年,国子监里造型别致——辟雍。冯文冈摄
关于国子监汪曾祺先生早年间曾写过一篇散文,最传神不过: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辟雍。这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照现在看起来,是在平地上开出一个正圆的池子,当中留出一块四方的陆地,上面盖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檐,有两层廊柱,盖黄色琉璃瓦,安一个巨大的镏金顶子,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似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一度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
1962年,国子监里的太学门,后为学海节观坊。 冯文冈摄
1957年,在国子监新开辟的首都图书馆,图为阅览室。 李晞摄
1957年,首都图书馆迁国子监,开幕前工作人员在科学研究阅览室整理图书。 冯文冈摄
如今,国子监是北京最有韵味的地方之一。成贤街东西两端入口处,至今还保留着彩绘的“二柱三棱”牌楼,也是北京城里目前尚保留有彩绘牌楼和立有“下马碑”的唯一的一条街道。整条街道绿荫如盖,古色古香,显得十分幽静雅致而肃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国古代经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这里建筑规制完备、雄伟壮观,肃穆而静谧。
2002年的国子监牌楼。孙戉摄
2005年国子监老首图大门。孙戉摄
出成贤街东口就是北京赫赫有名的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雍和宫是雍正做皇帝以前府邸,后来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改为行宫。后因行宫焚毁,改建为雍和官,它的主要建筑,是五进大殿。第一进是天王殿,殿正中供大肚子弥勒佛。再向前的第二进,绕过一座精致的蒙藏汉满四种文字的碑亭,便是古雅的雍和宫。
正中是释迦牟尼像,两旁是十八罗汉泥塑。第二三进是永佑殿,这是一排开间的大殿,正中有一座i丈多高的黄教主宗喀巴的铜像。像后有檀木刻的罗汉山,上面有五百多个罗汉,是我国有名的艺术品。
殿两旁,是两幅巨型的壁画,画的是释迦牟尼传教的故事。在金色的殿顶上,还有五座小阁,中间的较大,两旁的四个较小,每一座小阁上,都有一座小塔,极为精细别致。
在法轮殿的后面,便是这儿最大的建筑万福阁,又名“大佛楼”。中间是三层高楼,两旁是两层的楼阁,用两座天桥联系,桥名飞龙桥。殿中央是一巨大的弥勒佛像,笑容可掬,是用一整根巨大的檀香木所雕成。高约33米,还有八米埋在地下。
佛的头部,接近楼的最高层的天花板,人们走进大殿,仰起头来,才能看到佛的面部,真是仰之弥高了!最后进是绥成殿,里面有佛像,两边还有许多配殿及楼阁亭台等建筑。
1959年的雍和宫。陈肇宗摄
1959年的雍和宫。陈肇宗摄
以前,雍和宫打鬼是正月里的大事。“打鬼”是北京民间俗称,在藏区名为“跳布扎”,其意为有节奏的舞蹈。清代藏传佛教在北京兴盛起来,正月里打鬼的习俗也就成了北京的习俗。《燕京岁时记》有言:“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图为1957年的雍和宫打鬼。演出时,北京舞蹈学校和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200多人进行观摩,盛况空前。近年来,雍和宫又重新恢复了打鬼的习俗
1980年的雍和宫大门。
1999年,雍和宫俯瞰。姚小军摄
安定门内有许多有意思的去处和值得还念的地方。史铁生这样写道:通往交道口的路,永远是一条快乐的路。那时的北京蓝天白云,细长的小街上一半是灰暗错落的屋影,一半是安闲明澈的阳光;一票在手有如节日,几个伙伴相约一路,可以玩弹球儿,可以玩“骑马打仗”,还可在沿途的老墙和院门上用粉笔画一条连续的波浪,碰上院门开着,便站到门旁的石墩上去,踮着脚尖i亡那波浪越过门楣,务使其毫不间断,倘若敞开的院门里均无怒吼和随后的追捕,这波浪便可一直能画到影院的台阶上。
1958年,四路无轨电车正式通车,经过交道口南大街情形。 高宏摄
1958年,东四区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和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养护管理处的工人正向雍和宫大街下水道探井喷射磷化锌消灭沟鼠。冯文冈摄
1980年代末,交道口电影院拆了。让史铁生无线怀恋。他说:“那是我的电影启蒙地、我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神秘的旅伴》。”
那时候人们住在胡同的平房里,用水是院子里供七八户人家合用的自来水;取暖是各家烧的蜂窝煤炉子;如厕更要跑到胡同里简陋的公共厕所,冬天满地是冰,常有人摔跟头。
可那时候大家也并不怎么觉得苦。相反,院子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可以写完作业就玩儿在一处,天不黑不回家。远远地听见老太太吆喝冰棍儿的声音,拿上零钱就往外跑。对门漂亮阿姨,隔着窗户就能听见她出来进去说话的声音……这些都是只有住过胡同的人才有的记忆。老北京特有的记忆。
1981年,东城区雍和宫小学组织学生到东城区少年宫图书室看科技书。 站着的这个小姑娘可真漂亮。王宝琴摄
1977年,小朋友们在在五道营校外活动站下棋。司马小萌摄
1977年,五道营青少年校外活动站,满屋的青少年正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着各种有益活动。 司马小萌摄
1977年,五道营居民五七装订厂。 司马小萌摄
1977年,安定门内五道营服务站千方百计帮顾客解决困难。司马小萌摄
安定门内五道营胡同,原来是一条最普通不过的小胡同。现而今却成为北京最时髦、最文艺的酒吧街。
其实五道营的崛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当时南锣鼓巷已经人满为患,环境渐渐也嘈杂起来。几个老外鬼使神差地选择了五道营胡同,当时这个地方不要说老外。许多北京人都不知道。
第一家开的店是有名的四合院餐厅葡萄院儿,接着是“耍NATOOKE”的自行车杂耍店。前者渐渐成了五道营胡同的传说,后者也仍然在北京的死飞”车主中活蹦乱。
五道营的一家酒吧。
2015年,北京东城区五道营胡同已经成为了新兴的酒吧街。罗伟摄
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五道营胡同文化节,胡同节时装秀。孙戉摄
图片:北京日报图片库
资料:《史铁生散文》《旅游圣经》《日内瓦湖畔随笔》《北平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