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别太随意! 2018如何制定一个可执行的新年计划?

2018-01-05 07:32 北京晚报 TF008

新的一年,新的计划。新年第一天就看到这样一个段子:“2018年计划是搞定2017年那些原定于2016年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2015年时要完成的2014年计划的诺言。”的确,大部分人的计划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很多人计划无法执行是因计划太过随意,比如,今年要减肥二十斤,却完全没有规划如何实现,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作者 乔布科


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执行的个人新年计划呢?日程表的管理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只记录严格确定了时间的事情,比如说,医生的预约、航班和商务会议,其他的事情灵活安排。另外一种是无论大事小事都提前计划好,每个时间只安排一个任务。哪种效率会更高呢?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里提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了一组大学生来学习一个短期课程,目标是提高学习技巧。学生被随机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只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技巧,比如说每半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休息5到10分钟。第二组和第三组不光要掌握学习时间管理技巧,还被要求如何具体操作。第二组是以月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第三组以天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你认为哪一组的学习效率最好呢?

心理学家开始预测以天为单位来制定目标的第三组会表现最好。实验结果推翻了经济学的预测。恰恰相反,第三组的表现最糟糕。而第二组表现最好,他们以月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每个星期原计划学习25个小时,到期末结束的时候,学习时间还增加了。第三组的学生,原计划每周学习20个小时,后来减少到八个小时。第一组的表现也没有好到哪去,每个星期原计划学习15个小时,后来减少到10个小时,但比第三者还略好一点。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按月为单位做计划的第二组的学习时间是按天为单位做计划的第三组的两倍。训练结束后,研究继续跟踪了一年,学习效果依然在延续,第二组学生最好,第三组成绩下滑,第一组原地踏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精细的计划反而不如相对宽松的计划?研究人员提供了两种解释:第一,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太花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干脆就放弃。第二呢,如果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一旦没有跟上进度就会感到失望,学习动力也没有了。

为什么学习会跟不上计划的进度呢?因为天有不测风云.每天总会有些突发的事件来打断严密的计划,比如说可能今天感冒了,明天又有人来修水管啊,后来有个朋友聚会啊。如果日程安排过于具体、紧密,就无法应对突发的情况,导致原定的计划被破坏。所以计划稍微定得宽松一点,留出余地给突如其来的麻烦,也留给突如其来的机会。

世界本身变化多端,一个可以执行的计划是灵活的,太过于具体则无法装下充满意外的日常生活,可能导致整体的崩盘。

计划还需要挑战身心灵的舒适区。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谈到如何刻意训练自己从新手成为大师,其中讲到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追求平衡,同时也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例如跑步锻炼,刚开始你会气喘吁吁,身体会以各种方式来改变,肌肉更强壮一点,身体更协调一点,原来艰难的运动变得轻松了,这时身体会再次感到舒服,所以你还要给自己加码,跑得更快、更远一点。如果你不给自己施加压力,身体就会保持原有的平衡,停止改进的步伐。大脑在迎接新的挑战的时候,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重新布线“神经网络”,比如说强化或者弱化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加新的神经元连接,或者摒弃旧的神经元连接。这将会加快大脑运转的速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新的技能的时候会带来大脑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比你只是重复学习原有的某种技能高效得多。不过另一方面,如果过长时间过分逼迫自己,则会导致倦怠和低效。处在舒适区附近、离得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带来的改变最为迅速而有效。

根据心理学的希望理论,我们的新年计划反映的是我们对自身的看法: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潜能可以开发。总结起来,首先将自己的目标概念化,第二,根据目标制定具体实施策略,第三,要激发自我动力。而有效的动力来自于对目标赋予价值,要相信自己:相信所做的计划是有意义的,相信每个具体的行为都更接近所期望的目标,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执行力,相信自己完成每个具体的行为中能保持积极性,并最终实现目标。

计划让我们生活有序、努力有方向。但是世界变化很快,我们无法计划一切。一个有推动力的计划是建立在走出心理舒适区的基础上,并接受适度的混乱和麻烦,培养自己的应变力和执行力。——坚持决定,保持灵活。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心理学家亚隆一生安慰无数受伤的心,其本人与母亲的心结却难解开

《亲密关系》: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更可能幸福?看看这些夫妻和情侣

专访毕淑敏:突破人生 如何凭借心理学做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史家实验学校将心理教育与园艺相融合 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8%职场精神骚扰来自上司的冷暴力 这种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成新兴行业 公众应破除“情感垃圾桶”误解

看透金钱的“网红老师” 菠萝科学奖两届心理学奖得主周欣悦

狗狗也会“读心术”: 能通过面部表情与人类沟通

心理学专家讲婚姻 女人心有所属的男人长什么样

心理专家支招应对校园欺凌 美澳韩日4国是如何处理的?

专访《心理大师》作者:如何证明嫌犯不是精神病患者?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