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义工旅行”为何变味儿 以“义工”之名行“打工”之事
2017年8月17日讯,在旅行途中从事某项公益活动,或是在入住的旅舍短期打工换取食宿……这个暑期,不少渴望体验生活却又囊中羞涩的大学生,带着对“义工旅行”的美好憧憬,踏上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众多平台发布的招募信息鱼龙混杂,网上也频频曝出参与者的受骗经历。面对这项萌芽不久的新兴选择,参与者在热捧之余,还需更多冷思考。
网上照片和现场实景就像“卖家秀”和“买家秀”
“想象中,(义工旅行)应该是通过简单的劳动换取食宿,用最少的钱去最多的地方,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当地人的生活。”从一位参加过国外义工旅行的朋友那里,在校本科生小东了解到这种听起来“很酷”的旅行方式,向来爱挑战的他搜索完相关平台发布的招募信息后,最终决定把目的地选在海南,因为那里有他从小就喜欢的热带海洋和沙滩。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小东提交了报名申请,竞争的激烈程度让他始料未及,“那家青年旅舍只招1个人,报名的居然有123个。”幸运的是,小东恰恰就是那个“百里挑一”的“胜出者”。
期末考试一结束,小东便迫不及待地踏上旅程。等到了旅舍,小东有些傻眼,“之前在网上看到的照片大概是坐船或者从山上、无人机上拍的,和我在现场看到的实景就像是‘卖家秀’和‘买家秀’,典型的‘照骗’。”小东发现,这里其实只是一个小渔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网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物价却不低,水果、生活用品等都卖得挺贵,“网上没有太多这边的介绍,招聘的时候也没有写得很清楚。”
小东表示,自己之所以能被录用,最大优势在于擅长微信推广与装修,但刚去不久,每天主要的工作都是刷碗、晒被子、扫地拖地、上网更新旅舍照片,“心理落差有点大,毕竟我当初也是靠着特长过来的,结果只是让我做了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体力活,多少会觉得有点不舒服。”有一次,旅舍老板让小东帮忙搬种花要用的土,花土很重,老板却走开了,只留下小东和另外一个义工,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好在最近老板准备装修旅舍,再策划些活动,我的特长总算要派上用场了。”这段时间,小东开始忙着在市区采购装修所要的东西,又跟老板商量着搞户外烧烤和篝火晚会,“这样一来,就终于不再是当廉价劳动力了。”
对小东来说,义工旅行最快乐的是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没有工作时,他便和这些朋友一起去游泳、聊天、玩桌游。在网上,小东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也听闻许多曲折的经历,“同样是义工旅行,可旅舍的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就是一味被压榨。”
大床房变成上下铺,“包三餐”变成没得吃
“我去的第二天,洗了他们一个月没洗的碗,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提及曾经的义工旅行经历,小鹏脸上露出不悦的表情。
今年寒假,小鹏带着体验“另一种生活”的畅想,开开心心地来到大理。殊不知,四天的行程里,不但没有想象中的游山玩水,还满是被老板娘呼来喝去的郁闷。
在此之前,小鹏对义工旅行并没有太多了解,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应聘了大理的这家旅舍,并在微信上跟老板取得联系。“按照公众号上的说法,淡季应该是可以提供大床房的。”小鹏以为这是旅舍默认答应的条件,而事实上,即便住客寥寥,他也只能睡在上下铺的床位。
“不(和老板)谈就意味着没有承诺,一切都可以随意更改。”原本声称的“包三餐”,变成了早餐自己花钱、午餐自己动手、晚餐偶尔没得吃,“老板答应报销餐费,可总说‘过两天一起给’,到最后也没兑现。”临走的几顿,小鹏只能将就着吃点面包或是简单下碗面条。
小鹏发现,即便生意冷清,活也不多,他依然没办法离开旅舍出去游玩,“老板娘总是带着老板一起到处逛,很少在店里,像接待客人、办理入住、看门这些活,全都丢给我和另外一个义工去做。”
更让小鹏气愤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起码的尊重,“店里养了一条狗,老板娘懒得管,就让我来弄,连这条狗随处拉的大小便都要我负责清理。”一天早上,小鹏吃完早餐打算出去,结果老板娘指着地上的狗粪厉声呵斥,“这都收拾完了吗?都处理好了吗?”当小鹏表示这些活不在工作范围内时,老板娘显得更傲慢了,“不是你的活就不用干了吗?”
小鹏一肚子的委屈,但想到自己孤身在外,心里还是少了几分底气,“担心,怎么不担心!出行前买了45天的保险,下了火车,第一件事就是找去派出所的路,还在胸口贴身放了把6厘米的小刀。”
旅舍被投诉后,完全可能换个平台“东山再起”
“如果旅舍出现时间上超过约定的太多、工作强度明显过量,或是对义工造成一些损害时,义工可以向当初发布招募信息的平台投诉。”某义工旅行平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义工旅行平台会要求该旅舍停止招募,并为义工安排其他旅舍。
不过,小鹏发现这样的方法并不管用。他曾经向平台反馈自己的遭遇,但对方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事实上,义工旅行平台也没什么办法,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义工是不需要签协议的,他(旅舍)不满意我,可以随时让我走。”小鹏表示,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自己认识的20多个义工旅行的朋友中,没有一人签过协议。
某义工旅行平台工作人员也坦言,目前针对义工旅行还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基本都是各个义工旅行平台自行组织活动,相互之间,也未能实现信息共享,“比如,一家旅舍遭到投诉,被某义工旅行平台拉入黑名单后,该旅舍完全可能换个平台‘东山再起’,通过其他渠道发布招募信息。”
分清“义工”和“打工”,事先达成协议
“现在,很多所谓的‘义工旅行’,只是打着‘义工’的旗号,严格来讲,应该叫‘打工旅行’。”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看来,无论“义工旅行”还是“打工旅行”,都是边干活边旅行,但本质上有着很大不同。
“义工又被称为志愿者,指的是在公共机构里为公共利益或公共事业服务的人员。比如美国黄石公园的义工主要负责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提供咨询或服务,他们可能也有免费的食宿,但基本是没有报酬的,最终获利的也是社会公众而非个人。而打工则是以临时工为基本形式,主要是在餐馆、咖啡馆、旅舍等商业性质的机构给私人老板干活,以换取一定的食宿或旅行经费。”刘思敏表示,“打工旅行”的关键词还是“打工”,因此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需要以自身素质为基础、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否则很可能会力不从心、得不偿失,“这类‘打工’往往不是去给老板做助理,而是较多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要首先考虑身体是否能接受。如果准备不充分就贸然前往陌生地点去打工,很有可能遭遇各种不适应。”
刘思敏建议,参与者要对发布信息的平台和相关机构仔细分辨,查看其既往活动组织情况及参与者的评价,如果介绍信息不全,最好不要盲目报名。此外,有必要为自己购买意外保险,并事先与平台或对接旅舍的老板达成协议,提前约定好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条件、食宿标准等事宜,“到现场之后,如果出现与承诺不符的情况,要找平台交涉,及时停工来止损,事后将自己的经历予以反馈,供他人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