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慰安妇受害者只剩8位《二十二》中影像让观众泪目
今天是日本投降72周年的纪念日!艺绽君(ID:bjvariety)的朋友圈被同一部电影刷屏了,它没有大牌的明星,没有很炫的特技,甚至连导演在此之前都没什么名气。你也许猜到了,它就是《二十二》。
这个名字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了解之后却让人泪目,因为导演郭柯开始拍摄该片时,中国尚存于世的慰安妇数量为:22人。而在日军侵华期间,至少有20万名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
而伴随着《二十二》的拍摄,期间又有几位老人陆续辞世,出现在影片中的“慰安妇”老人,在世者仅剩9人。就在电影上映前两天,这个数字又变成了8,9人中的黄有良老人去世,享年90岁。▼
终有一日,这个数字会变成0。这部《二十二》,或许将成为她们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
“慰安妇”是日本语中特有的名词。但“慰安妇”实质概念是指按日本政府或军队之命令,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是日本军队专属的性奴隶。
“慰安妇”有别于“军妓”。前者是在日军的刺刀下被强行逼迫的结果,是日军有组织有计划强征或骗征的;后者则主要是出于一种经济利益考虑的自愿行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不断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赔偿。中国的受害者们曾先后4次提起诉讼,均被判败诉。
“拍摄她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导演郭柯
拍摄初衷
2012年,来自四川的80后小伙郭柯,开始关注“慰安妇”这一特殊的群体,创作了“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三十二》。
在《三十二》中,郭柯只选取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来代表当时在世的32个“慰安妇”的现状。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代表,源于2012年,他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介绍“慰安妇”韦绍兰老人的文章《一个“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孩子》。于是他以纪录片的形式,将90岁“慰安妇”老人韦绍兰和她那个“鬼子的孩子”的故事记录下来。
韦绍兰和她的“日本”儿子▲
当那个因为日本血缘,一辈子不能上学、娶不了妻的70岁老人,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一生时,B站上弹出了铺天盖地的弹幕:“你是中国人”。这一幕击中了包括郭柯在内许多许多的人。▼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32位幸存在世的“慰安妇”老人陆陆续续去世。为了更多的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再度出发,从2014年1月1日开始,一个一个寻找当时仅存于世的“慰安妇”老人,开始了另一部“慰安妇”题材电影《二十二》的制作。“拍完《三十二》后,就想着拍这个群体,当时自己完全像一位孙子辈的后辈一般,完完全全是想帮奶奶们做一些事”,郭柯说。
创作理念
在这部追寻仅存在世“慰安妇”的新纪录片中,摄制组足迹遍及黑龙江、山西、湖北、广西、海南等地,陆续走访了韦绍兰、李爱连、张先兔、毛银梅、陈亚扁、王志凤、陈连村等22位幸存于世的“慰安妇”老人,最终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个人经历等,重点选取4位幸存者,分别是湖北毛银梅,海南林爱兰、李美金,山西的李爱连,因为当时全国仅余22位“慰安妇”,片名便被定为《二十二》。
但不同于《三十二》的是,在《二十二》里,老人们没有一个人愿意直白地讲述自己曾经作为“慰安妇”的那段经历。拍摄时,老人多是“不说了,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甚至有人说“日本人也没对我怎么样”,搞得郭柯困惑到打电话给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苏智良教授,问“某某老人当年确定被抓过吗”?苏教授回复他“老人不愿再说很正常”。
剧组与毛银梅老人合影▲
我希望通过这个题材,让自己和更多的人思考,战争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希望大家看到这部片子,能知道老人当时的心情和现在的生活。”郭柯如是说。
在整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他没有用剧情电影导演的本能去积累矛盾冲突,引发激烈情感,而是将镜头放长,客观、人性、平实地捕捉老人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拍摄手法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和抨击,但郭柯认为:“走不出这段历史的是我们,而不是老人。跟老人去相处一段时间,当问题问出看到老人们的眼睛的一瞬间,我想你的选择会和我一样,你不会多问了,你只是一个晚辈,你不是什么导演。当我把他们当作我的亲人看待,我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将所有镜头拉长,给观众一个机会深情的看看她们,去体会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她的心情。”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真诚的交流和静静的聆听。毕竟时间会流逝,人会一个个离开,但着眼于当前的生活,真诚关心这些寥寥无几、尚在人世的老人,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