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王刚张铁林再度同台飙戏 邹静之:他们排戏像高手过招
2017年8月7日讯,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被人称为荧屏“铁三角”,由剧作家邹静之编剧、青年导演黄盈执导、龙马社出品的话剧《断金》让他们仨同台飙戏,共演一段老北京风貌的兄弟情。该剧8月3日至6日在保利剧院连演四场,座无虚席,掌声连连。
和“铁三角”合作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部作品的邹静之,对《断金》剧本磨了十年。话剧以王府井东安市场兴盛史为背景,讲诉了三位在王府井的井台上一起落魄、一起喝过凉水的拜把的兄弟,从清末1903年建场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这50年间里的浮浮沉沉、恩怨情仇。
张国立演的富小莲,早年家族富贵,后来没落,只能在东安市场经营着一个卖针头线脑、代写书信的小铺子勉强营生。从富贵到贫苦的富小莲对人生看得开,心气儿不用在向上争先,而是用在对人对事的情深义重。王刚饰演的魏青山,早年是个卖翠花的小贩,在东安市场做买卖慢慢做成了王府井的头号商铺。这个心高气盛,自恃“站着是山,倒下还是山”的狠角色,为了出人头地,做事毫无情义可言,一句“情份不能把产业拘着了”最能体现他的心。张铁林饰演的贵宝是个对京戏痴迷的票友,性格单纯,情感丰富,最大的念想就是唱戏成角。
戏中三人经历了从二十岁出头到而立之年再到暮年的三个不同人生阶段,较大的年龄跨度对于演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年过六十的三位主演,将这三种年龄状态拿捏得恰如其分,三种状态在不同性格人物身上的微妙又清晰。同时,每个人都有不少大段独白,他们都是一口气下来,各自用丰富的人生感悟,赋予这些大段独白以丰富的层次变化,也借此传达出年过六十的邹静之、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等人丰富的生命阅历和人生感悟,让台下人看得滋滋有味,不禁股掌叫绝。
快访
邹静之:看他们排戏就像看武林高手过招
问:《断金》是为“铁三角”量身定做的吗?
邹静之:刚开始不是,但也许给他们写戏写多了,人物设置上会有他们的影子。真要演这个了,我对《断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修改,一遍又一遍,可以说修改的时间花的心思比重写一部戏只多不少。中间我们四人对戏有过很多讨论。今年初,终于改好了。国立生日那天,第一次正式读的剧本。原本说我一人来读,但当时我正高烧,读着读着,他们三人也许是心疼我,也许是因为入戏了,顺着就进入了角色,读了起来。毕竟是老戏骨,他们第一遍读,就把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服务员都打动了。梨园行原来对成角的演员有一句话是“祖师爷赏饭吃”。表演这一行,天分后天都要紧。第一回把陌生的剧本能读这么好,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问:他们三位都是极资深的老戏骨了,但也很久没有演话剧了。您觉得他们三位对于这次重登话剧舞台有压力么?
邹静之:“铁三角”演了这么多的影视作品,真要说压力,其实都是那种“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欢乐,和对戏的投入。平时在排练场看他们默词也好,对戏也好,都是有效而认真松弛的。普通的压力一词,大概来自期待,期望,老戏骨们很少在那上边用心思,不给自己找罪受。看他们排戏就觉得是武林中人在讲手问道,时时在出手,听劲,发力。
问:这部剧的名字叫做《断金》,所谓“断金”,应该是取自“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您怎么看待男人之间的情谊和利益关系呢?
邹静之:我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浸在新老北京的文化和语言中。我觉得北京是元明清,加上新中国近千年来的都城。这地方积淀太深厚,一个外来人,很难不被这种劲儿同化。先是这儿有见识,再有跟着长见识。这儿人有礼,不管什么时候,礼是秩序,是文明的一种表现。这样的感觉和语言,是特别适合舞台呈现的。再有,这儿聚集的人物也是可大可小,可殿堂,可市井。北京的语言表达除了准确外,有着自嘲式的幽默。老舍、曹禺当年创作的《茶馆》、《北京人》都是老北京的戏,这些戏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影响力,也让北京话有了一种早期文明戏的色彩。再加上自己从小浸润在这种生活和文化里,所以写了不够京味的京味戏也算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