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互动北晚资讯

生日特刊16:追踪胡同刺鼻气味 毒气害人四年一夜查出祸根

2017-03-30 15:16 北京晚报 TF003

去年4月,西城区新街口前公用胡同居民反映,胡同内时常有刺鼻气体出现,以至于居民们要戴着口罩睡觉,这样的情况持续了4年。4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本报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用7天的连续报道,便完全解决,居民们表示满意,并对《北京晚报》来信感谢。


《北京晚报》59周年生日特刊版面赏析

去年4月1日,记者收到了西城区前公用胡同居民的反映,线索短信上几行字,却让记者有点发愁,还有点莫名。居民们说,胡同内有人私自排放废气,往下水道里偷排废液,这些味道非常刺鼻,晚上居民们只能戴着口罩睡觉,而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4年了。

难以入眠的居民拍打商户大门希望找出刺鼻气味的来源。

废弃化学制剂直排井箅子的痕迹。

在联系居民时,居民们的种种叙述,给记者脑子里留下了更多的问号,这气味的来源是周边的首饰店,首饰店为何会有刺鼻的味道,他们在做什么?

当天下午,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赶赴前公用胡同。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进这条胡同的感觉,胡同里有一种略带着压抑的安静,我们听不到居民们进进出出的问候,因为放眼望去,光是胡同口这块地方,两旁的商户远多于住家,耳边能听到的,是店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微弱声响,商贩们在工作台前敲打着首饰。

一圈走完,不禁有点泄气,居民们所说的刺鼻气味并未发现,商户们的首饰加工,仅限于敲打和切割。要说一无所获也不尽然,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记者,这里的商户有不太寻常的地方,很多店里摆放着大量的金银首饰,订单量明显与周边人流有出入。其次,商户们不愿接待散客,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问题,一些商户的门店恐怕只是幌子,加工和定向供货才是主业。

记者赶紧又跟居民们核实情况,得知因为相关部门多次来查,商户们把会产生有害气体的加工程序,放到了午夜12点以后来做。“白天执法人员抓不到证据,到了晚上,人家把门一锁,即便是执行力最强的警方,也没有随意破门的权利,这也是问题这么多年得不到解决的一个根本原因!”

俗话说靠山吃山,胡同里除了首饰加工店,还有一家店铺,专营首饰加工的工具,记者来到店里,几句话套出一个情况,这里的工具一般也会卖到周边商户的手里。于是记者专门找了一些工具拍了照片,所选的都是带仪表特别是温度仪表的,因为只有加热等需要化学反应的流程,才可能产生气味。

天擦黑时,记者向胡同居民们告别,嘱咐大家,夜晚一旦闻到刺鼻气味,立刻来电,无论几点,凌晨两三点都无妨。与居民们作别后,记者则去找了专家,询问刚刚拍到的这些工具都是干什么用的。

当天深夜,居民们的电话来了,记者重回前公用胡同,过了午夜12点,这味道真的来了,最浓的时候,那股辣嗓子的味儿呛得人难以呼吸。记者这一晚的工作跟狗差不多,眼前一片黑,各家商铺上了卷帘门,这股子味道哪里来的,只能靠鼻子找。闻到天亮时,已经说不出话,喉头肿了。于是4月2日,就有了这组系列报道的第一篇《4年了,我们得戴着口罩睡觉》。

第一枪打响了,记者却有点一筹莫展,接下来该怎么办?等着相关部门来“认领”。随后的几天,记者也向街道、各相关执法部门了解情况,其实没有不作为的部门,只是这个问题太难了,就像居民说的,谁也没有破门而入的权利,几年来的蛛丝马迹拼凑不出一个真正的违法场景,我们拿什么来执法?这些商户夜里在卷帘门背后在干什么,谁也说不清。

 


《北京晚报》59周年生日特刊版面赏析

要说西城区环保局真是帮记者解了困,执法人员的突然来电,让记者喜出望外。4月6日凌晨,记者与西城环保局执法人员在前公用胡同门前会合了。这一夜的调查远比想象的难,还是那个问题,胡同里弥漫着的气味到底是谁家飘出来的,我们无法确定。即便在居民帮助下,敲开了商户的门,面对他们的闪烁其词,我们只能说这叫“疑点”,证据还是没有。现场持有气体收集的工具,可不在密闭环境里收集的气体,精准度大打折扣,即便是执法人员能测出其中的气体,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即便知道是谁家的,还有一个问题,气体中的成分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是否有衡量标准,不一定!

执法人员更是坦率地说到了执法难点,譬如一直所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型排污企业,对于胡同里小店的小规模排放很难衡量,同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仅有经济处罚条例,居民们所希望的首饰店关停、腾退问题找不到依据。

诸多问题加在一起,就是第二篇报道《敲开店门 里面疑点重重》,写稿子时记者似又重温了这一夜的捉襟见肘,一边写稿一边咒骂着自己的无能,擅于顺藤摸瓜、擅于抓住蛛丝马迹,这些自豪了好几年的长处眼下一个都没了。好在这一夜也并不白忙,记者与执法人员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问题必须当机立断了,唯一的突破口就是抓个现行出来,深夜了,胡同口这家最大的首饰店大门紧锁,为何还有机械的隆隆声,好,就是它!

已经熬了一天一宿了,第二天下午,仍无困意,记者与西城环保局执法人员再次会合,直奔前公用胡同口这家最大的首饰店。要说还是执法人员有经验,执法队队长刘凤清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一个伸出窗外的排风烟道,却找不着“屁股”,烟道进了屋却接进了墙里头,墙那头是什么?门在哪儿?货柜搬开,一道暗门展现出来。

暗门背后,原来有多位妇女正一声不吭地坐在桌前,打磨着首饰蜡模,如果不说,谁都不知道这屋子里原来有这么多人。根据刘凤清的调查思路,记者在店里一边走一边敲着墙壁,“空的,后面还有屋子!”

记者与正在打磨首饰蜡模的人聊了几句,目的是要用各种问题让对方逐渐心虚,心理防线被攻破的一瞬间,一个眼神就出卖了下一个暗门的位置。

当第三道暗门被打开时,记者震惊了,这一屋子黑塑料布盖着的东西,都是加工首饰用的机械,这几天的课算是没白补,这些机器干吗用的记者已经很清楚,这么说吧,这一屋子的机器就是一整条首饰加工链。“这些东西好几年没用过了,我们没技术,就是放在这里!”商户是这么说,可这些机器上产出的残渣、废水却不是这么“说”的,这些废弃物都还是新的。

当小店的最后一道暗门被打开时,真相浮出了水面,几台高温的铁皮柜子令人难以靠近,那股刺鼻气体的来源找到了!

柜门打开,里面放置的是一个个石膏柱子,原来商户是在用失蜡法制作首饰,简单来讲,就是把首饰形状的蜡模放进石膏,经过高温,里面的蜡就会挥发掉,再把熔化的金水注进去,填补没了蜡以后的空槽,一件首饰就有了形状!记者也向专家赶紧求证,得知这些蜡由于杂质较多,挥发过程中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气体无疑对人体有害。第三篇报道《打开暗门 一条生产链惊呆众人》就是这么来的。

西城区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几天的忙碌比记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边现场调查,一边做案头工作,执法难点得到了解决,以往常用的法律法规既然不那么贴合,执法人员则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找到了确凿的执法依据。年底,环保部门也将前公用胡同的废气问题,列入了该年首批环境违法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提到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法规给执法部门的执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执法依据。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文并摄

分享到

生日特刊1:《北京晚报》迎来59周岁生日

生日特刊2:北京晚报“聆听”何以坚持了14年?

生日特刊3:这些年,聆听栏目一直关注着这些问题!

生日特刊4:报道开墙打洞 心系百姓疾苦

生日特刊5:聚焦城市治理 推广有效经验

生日特刊6:地锁不断“演变” 我们的认识也在转变

生日特刊7:老楼加装电梯 我们奔走呼吁

生日特刊8:呼吁老楼加装电梯 委员社区调研源于晚报新闻

生日特刊9:公共空间岂能私占 多篇报道促楼道恢复原样

生日特刊10:维修资金被谁冒领 一篇调查牵出渎职大案

生日特刊11:维修资金被冒领 将蛀虫绳之以法保住百姓钱袋

生日特刊12:伸张正义揭穿骗局 名老中医辟谣无良厂家退钱

“瞬间”摄影专栏诚征京城瞬间,一同记录你我身边事

“非遗”珍宝展、老字号VR体验,本月北京艺术展看这里!

《湖光院影》和棠瑞著高端摄影沙龙完美落幕

纪念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创刊六十周年:百花芬芳 一纸风华

【我与五色土】邓乃刚:感激和崇敬

【我与五色土】董梦知:我与“五色土”的半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