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封面

老北京入寒冬时必做的那些事儿您知道多少

2016-12-31 12:00 北京晚报 TF006

天儿真冷。我坐在有暖气的楼房温暖的屋子里,勾引起我对青少年时期冬天的回忆。想起六十多年前旧京老百姓家的冬日生活的情景,如今80后、90后的年轻人可能不曾见过。往昔的北京入在霜降后的入冬时节,人们必要忙乎做好以下的几件事。

作者 刘长温


插图 王金辉

“雪纸新糊斗室宽,映窗云母月团来。地炉土炕重修葺,从此家家准备寒。”这首《都门杂咏》的诗正描写出旧北京城入冬时民间百姓家之情景。

老北京时,立冬节前,四合院大杂院里以及农家的百姓们为准备度冬寒,赶早要做的事就是将那平房原来夏天时窗户上的纱布纸卷窗拆掉,重新糊上新的窗户纸,屋门挂好棉帘子,并将取暖用的火炉或火坑进行一番整修或安装。煤火炉要重新用搪炉泥整修火炉的内壁, 因长年使用, 原来的耐火泥早巳裂坏, 故,要重新使用黏土加麻刀的搪炉泥糊抹好。旧京农家及城区里的百姓家大都盘有火炕,如需整修时,家中的老人要先翻看家中的老皇历书,选个可动土木的吉祥日子,动手拆除, 然后再重新修葺盘好,烧火炕多使用柴火或煤炭。记忆中,居住在城市中的我家,在解放后的1950年代仍使用着火炕,当年的火炕是三面连着窗户与墙壁,白天炕上放个小炕桌可在上面做功课、吃饭和取暖,晚上一家人挤着在上面睡觉。记得那时我家的火炕是使用的煤球, 是点燃好一个能推拉带轱辘的小火炉,然后把它推进有耐火砖的土炕的炉道里,不一会儿工夫,整个炕及屋子就热乎起来。记得我家的火炕一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街道筑土炼铁炉用砖与耐火砖时才被拆除。

除以上御寒措施外,老北京家家要储备好过冬的煤柴。

“京师尚石炭,炊煮当柴薪,并作御寒用,动辄生灰尘。”这首旧京的《竹枝词》咏的就是京城老百姓冬日取暖做饭用煤柴之情景。

在四九城内曾有煤市街、煤厂街、煤碴胡同等经营煤炭之地,由京西门头沟用骆驼运来的煤,从这些地方转售给煤铺或一些商铺, 然后再转卖给老百姓。旧京时每隔几个胡同就有个煤铺,最多时京城曾有过一千多家煤铺呢, 它们整年向居民供应煤球、煤块与木柴。亦有赶着骆驼或驴车串胡同叫卖煤炭的。六十多年前老北京人大多住平房,火炕或铁皮煤火炉子都要用煤块、煤球或蜂窝煤,一些住户为省钱,入秋后常买些煤末儿找个摇煤球的工匠,用一个花盆和一个大筛子像摇元宵那样将煤末掺些黄土摇成煤球摆满庭院,待晾干后收藏备一冬使用。后来有了机制蜂窝煤,则要到煤铺排队凭每户的购煤本购买回来储存,有时家中急等用就需自己用自行车或竹制的小孩推车一点点拉回家。那曾经的围炉取暖,火炉旁就着王致和臭豆腐吃烤白薯、烤窝头片,炉火红红映照一家人嘻笑闲谈的岁月,曾是旧京时冬日市井生活的靓景,至今记忆犹新。

老北京时的冬日家家要储存好大白菜。白菜,古称为“菘”或“白菘”。百蔬中的白菜以其独具的特色历来备受文人雅士们的青睐。苏东坡曾有诗赞曰:“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即夸赞大白菜可与羊羔、乳猪、熊掌相比。

齐白石很爱吃大白菜, 他曾画过多幅有大白菜的国画, 并曾在画过的一幅画上题字将白菜誉为“百菜之王”。某年冬天有小商贩在他家门外吆喝着出卖大白菜, 齐白石竟拿着一张画好的大白菜国画, 走出家门想跟商贩交换那一车大白菜, 遭到小贩的拒绝, 此举曾传为京城笑谈, 假如那商贩当时荅应以画换菜的话, 如今,凭那幅白菜画儿,那小贩可就发财啦……

京剧艺术大家梅兰芳与相声大师侯宝林也喜食白菜, 那老北京的炉肉熬大白菜、炉肉丸子熬白菜等佳肴,曾是梅家、侯府的拿手菜。而老舍家每逢冬日则最爱用大白菜制作芥末墩儿招待来访的亲朋; 老北京时因蔬果品种不像如今这样丰富,大白菜曾是冬季三个月家家必储存的一种大众菜,故有“当家菜”、“看家菜”之称谓。解放后由于农家广种大白菜,每年的立冬节前后,为防受冻必按时砍白菜,砍菜后市蔬菜公司存储设施有限,市政府曾号召居民多买储存大白菜为政府解难,故当年购买白菜有买“爱国菜”之说。其实那年代冬天蔬果种类较少, 大白菜、土豆、萝卜曾是日常必吃的菜肴,当年的立冬前后可谓是全民总动员呀, 大卡车在夜间从菜地一车车将大白菜运至副食店,为了凭副食本买到好一些的白菜,家家要起个大早迎着寒风去排队开票,再排队过秤, 遇到特冷或风雪天, 那可真把卖菜与买菜的都冻得够呛。买好后需把几百斤白菜用自行车或竹制婴儿推车一车车运回家。为保证完成购买爱国菜的任务,一些机关单位还给职工买大白菜放假呢。当年的大白菜我记得很便宜,一级的每斤二分三、二级的每斤一分九、三级的每斤一分五,等外的每斤仅九厘钱; 庭院大些的人家,常在向阳的地儿挖个地窖, 把洒去水分的白菜以及土豆、萝卜、白薯等放入地窖储存; 没地挖窖的人家,只能放在屋檐下盖上破棉被存储, 整个冬季还要将白菜翻腾几次, 吹吹风, 除掉烂叶冻叶。老北京的居民们都很勤俭持家,变着花样儿吃白菜,常将白菜自制成酸白菜及冬菜, 将可吃的菜帮子用盐淹上当咸菜吃,而熬白菜豆腐汤及用菜帮子做馅的玉米面菜团子、猪肉白菜韭菜馅饺子等大白菜佳肴,更是那个时代百姓家的最佳饮食。

另外,家家要赶制好一家大小的棉衣、棉鞋。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枣一红圈儿, 老花子抱肩儿”, 这些老北京的俗语告诉我们,旧京的冬天常是冰雪寒风连天袭人。人们的服装,民国时期常是“头戴三块瓦、身穿棉袍子、脚穿骆驼鞍棉窝、手戴手揣子”。解放后人们都穿毛衣毛裤或小棉袄、大棉裤,还有棉帽及大棉猴或军大衣, 脚上是五眼系带的大棉窝, 无论男女老幼都穿得很厚,周身臃肿肥大,活像个大狗熊。这些服装虽然很能御寒, 但却忙坏了各家庭中的主妇们, 她们从入秋时起,就忙着拆洗并缝制,那时的棉鞋多是由主妇们自制, 即先用浆糊把旧衣破布一块块粘贴在木板上,晒干成“袼褙”, 再用个麻锤子将一缕缕的麻打结成细麻绳, 然后按大人小孩的鞋样儿用袼褙剪成鞋帮和鞋底形状, 鞋底的边用布包好后用麻绳一针针纳好, 最后将已絮好棉花的鞋帮与鞋底连结,绱成一双双或大人或小孩的棉鞋, 供冬季穿用。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斗转星移, 人民生活水平早已极大幅度改善并提高, 衣食住行巨变, 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早已告别了只有白菜、萝卜、蜂窝煤的年代。但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 当年的冬日生活的序曲,仍是难以忘怀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寒冬里北京医疗工作者日夜坚守 打起十二分精神只为患者平安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近百日 看看寒夜中的温暖守护

古代皇宫重要宫殿有“地暖” 明清紫禁城内如何度寒冬?

寒冬穿短裙相亲 真爱不看外表美丽“冻人”差点丢命

北京冷极能泼水成冰吗?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今冬全球进入“速冻模式” 专家解开“忽冷忽热”之谜

秋冬寒意起女生爱美穿衣需警惕 不露肩脚脐

北京动物园花样百出应对寒冬:河马泡温泉 猩猩喝板蓝根(图)

北京慢行系统加速跑:5年治理3200公里自行车道

守护大运河 京杭再出发

明天起车险将有重大变化!责任限额提高,删减免责条款

少儿考级花样繁多,套路深

峨嵋酒家行政总厨开“宫保鸡丁”抖音号,退休打算拍“一周一菜”

白塔寺街区更新 优雅的精致这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