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北京的颜色,估计大多数人会想到“灰色”。那些灰墙灰瓦,胡同砖墙,无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古朴与凝重。 胡同里斑驳的灰色砖墙,仿佛是时间的载体,记录着北京人的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当清晨的阳光映照在砖墙上,新一天就开始了。对有些“老北京”来说,这样的一天是从“提笼架鸟”开始的。老“哥几个”聚在一起,溜溜鸟,聊着大天儿,一个早晨就这么悠闲地过去了。 说起北京的“灰色”一定会想到钟楼。早春,清晨的鸽哨回响上空,轻盈的身影映衬出这钟楼的厚重、古老、稳重……像极了这城市的样子。在还没有电报大楼报时钟声的日子里,多少岁月,就凝固在这中轴线北端的暮鼓晨钟的宏浑之中。 五六十年代的清晨,没有如今车水马龙的繁忙;也没有如今五色光鲜的时尚。老车站前、老市场里,人们衣着朴素,吃着几分钱一碗的面茶、炒肝;到了下午,孩子们有了好去处,蹲在市场外的墙角,交换着租来的小人书,轮换着看,放学后的时间就这样悄悄打发过去了。 那时也有鲜艳的色彩:彼时的马路远远没有现在的宽敞气派,在那个还不知私家车为何物的年代,甚至地铁也只有一条。每天一早,赶着上班的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骑自行车,要么等着挤上汽车、电车——这个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载着自己在四九城内穿梭。 北京的灰,并非灰溜溜,毫无生气。它更像是一幅纯粹朴素的图片底色,铺陈在这个古老城市的市井街巷,让这里的人们用岁月和生活作为颜料,绘制出属于独有的色彩。 【作者简介】 张儒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会员,华夏书画院院士,中国三峡画院画师。自幼受家庭熏陶喜好书画,曾问业于崔子范、张立辰等名家,在画风上追求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风格。多年来于绘事之余,研习书法,以求融书于画。作品曾在北京和国内参加展览,并在日本东京等地展出。 相关推荐:【一袭“翠”阴翳京城炎夏】 →→→→→【一簇"金"点醉市井秋色】 →→→→→【一朝“雪”素裹京城妖娆】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张儒刚/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