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考研名师”为何排队塌房
记者 评论员 杜梨
2025-03-27 09:47
 

最近,教培界频现“塌房风波”——继考研英语“名师”何凯文因“考研成绩页面P图”翻车之后,另一位“名师”田静被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院校信息,这也被解读为是应对此前“不敢报考研成绩”的质疑。

考研教培课程往往定价甚高,各家机构的生源争夺战相当激烈。各位“名师”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并晒出成绩,成了证明实力的招生广告。但从现实来看,此招颇有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风口浪尖之上,如上述这般处理,皆给人“此地无银”的观感,反倒让许多网友追问:所谓“名师”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合着膜拜半天,“名师”还不如我自己?

平心而论,老师本人能考多少分和教学能力强不强,并非完全对应。但既然机构大张旗鼓营销的卖点是高分人设,那最终分数平平肯定会给人名不副实之感。学生为并不存在的“光环”付出溢价,在“名师”指导下挑灯夜战,到头来,“名师”排着队塌房,这样的“被骗感”,绝对比跟着“种草笔记”去了某些荒凉的“打卡地”,又或者因“水军好评”买了个劣质商品,更让人难以接受。

说起来,这些年翻车的“网红”太多。从披着白大褂的“专业医生”,到“违背祖训”的第几代“传人”,从因水果滞销而生计不保的果农,到狂晒奢侈品大别墅的“豪门阔太”……为了蹭流量、博关注,有些人打着各种名头,采用五花八门的营销策略,给自己立人设拉粉丝。诸如此类“睁眼说瞎话”的操作多了,事实上抬高了网络的信任门槛,恶化了舆论空间的生态。

在网络空间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真实绝不应该是稀缺品。对于虚假人设泛滥的典型问题,需要监管尽责、平台发力,该标注标注、该惩处惩处。尤其是教育培训这样的专业领域,更应严肃整顿、核查师资,划定“虚假宣传”的红线,网友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这样那样的“名师”忽悠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评论员 杜梨
    2025-03-27 09:4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