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期待更多“老破小”逆袭成“好房子”
记者 李松林
2025-03-06 14:29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老百姓过日子,讲究安居乐业。有没有房子住、住上什么样的房子,直接关系一家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我国房地产几十年来的发展路程,就是老百姓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历程。过去不少年里,千方百计保障老百姓“有房住”是主要目标。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居住品质有了更高、更多元的要求,更希望能够“住好房”。将“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对老百姓有更好居住需求的及时回应。

客观来说,“好房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标准的“好房子”。几十年前修建的房子,就当时的经济条件和设计水平,算得上“好房子”;时过境迁,房子老化,就会逐渐显现“不好”的方面,不能继续满足老百姓居住品质需求。据报道,居住在“老破小”房子里的居民还有不少。一些房子风吹雨打,出现了结构破损、频繁漏水、管道异味等糟心问题;有的房子空间设计不合理、采光、隔音隔热等不理想;有的房子,小区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偏少……这些“短板”,降低居住体验和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不利于城市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以新探索、新标准对接老百姓对住房功能、质量、舒适等层面的新期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几年,包括北京在内,各地都在从政策、标准等层面推进建设“好房子”。以北京为例,去年11月,北京市印发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试行),首次提出鼓励在住宅底层设置架空层、鼓励在多层住宅设置开敞阳台等;今年2月,《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接续出台,全国首个“好房子”建设项目已经落地昌平。种种政策举措,着眼于丰富居住空间形式、补充基础公共服务功能、优化小区空间布局、提升小区形象品质等,就是以住房品质全方位提升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要真正建好用好,关键在于政府部门、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发力。一方面,及时出台政策,明确“好房子”的建设细节标准,建立起“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让房地产企业开发商积极作为、精益求精,守住新楼盘的研发设计、材料品质等质量关,让新材料、新科技、新工艺撑起每一处细节品质。随着城镇化进程,一些老房子在改造成“好房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等障碍,不妨采用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多方出资模式加以解决。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住有优居”,“好房子”承载着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期待。期待更多“老破小”逆袭成“好房子”,期待更多“好房子”修建交付,让老百姓住得健康、住得舒适、住得安心放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松林

流程编辑:u07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
    2025-03-06 14:2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