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日前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自2月10日起,该博物馆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多数大型博物馆就开始实行周一闭馆,这也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惯例。这几年,博物馆游越来越热,而闭馆规定也让一些“说走就走的旅行”扑了个空。淮安市博物馆打破常规,取消闭馆日,方便大家更加灵活安排参观时间,服务公众之举值得点赞。
事实上,淮安市博物馆并非第一家“打破常规”的博物馆。此前就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取消每周一天的“轮休”,得到广泛好评。一些地方还尝试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段取消闭馆,还有不少城市推行“错时闭馆”。举措不一,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充分地满足参观游览需求。
但也要看到,周一闭馆之所以“习惯成自然”,正是因为和人一样,文物也需要“恢复和休息”。经过了周末客流高峰,闭馆可以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从清理展览环境,到维护硬件设备,再到保养文物展品,打理好“里子”“面子”,最终也是为了更好提供服务、优化游客体验。忙碌了一周,这也是工作人员难得的休整时间,取消闭馆自然意味着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大。正因如此,尽管不少博物馆粉丝希望全面普及不闭馆举措,但不乏业内人士表示,符合条件可尝试,全面推广有难度。
这个意义上,我们纵然欣喜于一些场馆全年无休,但大可不必要求有样学样。相较于这些规定,真正应当见贤思齐的,其实是一种服务理念。如今,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近七千家,大小城市几乎“遍地”博物馆,各家之间基础条件、资源投入、游客体量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满载而归。为了达致这一目标,博物馆可发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无论是延长开放时间,还是开启“夜游”活动,抑或是加强网上供给、做优线上展览,都是很好的打开方式。可以说,提升服务质量不拘泥于形式,只要用心,游客都可以感受得到。
博物馆里究竟有什么?曾有哲人指出,博物馆最大的功绩之一,是保存那些易逝的“日常”,并且超越了这种“日常”,为大众“造梦”。快节奏的时代,博物馆为人们保留了一个难得慢下来的机会,期待更多博物馆强化供给、做优服务,让更多文化积蓄“被看见的力量”。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