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网友呼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让生育支持政策落到实处(金台视线)
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就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出若干措施。近期,不少读者网友来信留言,讲述他们从孕前检查到出生登记,再到申请生育保险、领取生育津贴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盼望生育支持政策落到实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编者
免费孕检,指定机构限制多
今年9月,四川成都市温江区的林女士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说,为了做免费孕前检查,她前后跑了5趟。她先在社区开了证明,到区妇幼保健院时,被告知免费孕前检查只能去鲁家滩。
“鲁家滩离我所在社区很远,而且在鲁家滩做完部分检查后,工作人员说,有个检查项目他们做不了,还需要再去区妇幼保健院。到区妇幼保健院检查完,又被告知要领叶酸还得到社区医院。检查免费,也不能让人来回跑啊。”林女士表示。
对此,当地回复说,温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在鲁家滩打造了公园式婚姻登记点,为方便婚姻登记、婚前检查等一站式服务,就将温江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在鲁家滩点位。针对林女士的问题,当地表示将完善设备、人员及药品配置,使鲁家滩可完成所有项目。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配套政策,但实施过程中因考虑不周等,好政策的效果却打了折扣。成都市双流区的兰女士今年5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怀孕,8月在医院建档。因已经37岁,“医生根据我的情况,要求我做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兰女士说,建档医生说她符合双流区生育政策的条件,可以拿着医院证明到当地社区医院开具免费羊水穿刺检测介绍信,她可节省4000元的检测费。
不料,兰女士来到双流区怡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却以她“未经定点机构检查评估”,即没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孕前检查为由,拒绝开介绍信。兰女士说自己此前没听说这个政策,“做试管时自然也在这家医院做了孕前检查”,最终没能享受到免费政策。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相关机构在诊疗流程方面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多站在孕产妇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让诊疗服务更加人性化。”云南保山市读者丁恒情则来信表示,“生育友好不仅需要真金白银,也需要真心实意。”好政策要落实好,才能真正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异地生娃,生育登记有点繁
“前段时间,我妻子怀孕了,我们都很开心。没想到办出生登记时,程序比办企业营业执照还复杂。”42岁的杨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户籍在甘肃敦煌市,妻子户籍在山东济南市,夫妇二人现工作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今年10月,他去所住社区办理生育登记,因为他是再婚,“除按社区给的清单准备资料,社区告知,还需要我第一次结婚的资料。”杨先生说,包括离婚证、离婚协议以及第一次婚姻中孩子的户口本、身份证、抚养费等,“真不明白,我们生孩子和我前面婚姻有什么关系?但工作人员说,他是按电脑程序操作,不提交这些信息就办不了。”
杨先生一度想要放弃登记,但工作人员告诉他,新生儿没有出生登记,会影响后面社保、打疫苗等一系列事项,甚至将来孩子上学都可能遇到问题。他只好跑了四五趟,办理了生育登记。
生育登记可在孕后生育前办理,也可在孩子出生后及时补办,比早年的“准生证”灵活得多,但一些硬性程序仍然存在。
辽宁大连市的网友孙先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在办理生育登记时,他所在的社区要求用身份证、结婚证等材料办理。由于结婚证丢了,他把留存的结婚证照片打印出来,但社区回复,必须提供复印件。“不知道复印件和照片打印有什么区别,信息都是一样的。”孙先生说,“补办结婚证,需要夫妻双方到任意一方的户口所在地办理,但我和妻子均是外地户口,路途遥远,并且妻子刚生育完不便远行。”他留言后,当地街道办事处与卫生健康部门进行了沟通,请他暂时以提交个人承诺书的方式,进行了生育登记,等补办结婚证后,再补交复印件。
有读者表示,目前很多年轻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生活,异地生娃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线上服务让很多行政事务异地办理成为可能,但类似生育登记的线上办理,流程可以再优化、简化一些,不要因为一两个不重要的必填信息,增加异地办理的难度和障碍。
出生落户,别让群众来回跑
“说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怎么反而更加繁琐了?”甘肃天水市的卫先生日前用手机在“甘快办”政务服务软件上给家里老二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光是预约就操作了快半个小时。”
今年5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大数据中心发布新生儿出生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旨在提升行政效能。其中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要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或“甘快办”填写信息,且需要产妇扫脸,以确保“人证统一”。卫先生说,去年家里老大出生时,他通过医院人工窗口办的出生证,不需产妇出面,家属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完了,“让产妇到医院大厅扫脸,大厅人多拥挤,产妇身体虚弱,这样设计考虑不太周全。”他反映后,医院将扫脸地点改到了住院部。
对于出生证办理问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也有不少类似留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名读者反映,当地某医院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的窗口,每星期只有两天受理业务,而且一天只受理4个小时,人多时一次办不上还得来第二次。陕西延安市的高女士则表示,5年前,她在西安生了孩子,因为疫情等迟迟未上户口,后来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孩子户籍时,“这次说缺这个材料,下一次又说缺那个材料。每次需要的材料不一次说清楚,让我连续请假。”高女士说,“光有孩子的出生证不行,还要我的孕检报告。我之前不知道要孕检,当时经济又比较困难,一次检查都没有做过。”那一阵子,她西安延安两头跑,最后通过“领导留言板”平台,今年8月初才终于为孩子办上了户籍。
“实际上,近年来‘最多跑一次’‘一次办成’等窗口办理事项改革,给群众办事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前期材料准备充分,在现场办理,基本上都比较快捷。”彭希哲认为,办理和生育有关的事项不太顺利,有时候是个别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工作作风需要改进。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医疗机构或者办事单位,在操作规范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
彭希哲更进一步说:“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办理新生儿户口时,如果遇到的困难来自父母双方的户籍,这就涉及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户籍方面为异地居住的夫妇提供更多方便,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生育保险,补缴是否还有效
多名读者网友反映,按照当地医保规定,只有连续9个月至12个月连续缴纳医保费用,才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及津贴,逾期缴费、哪怕随后补缴也无法享受生育保险。
四川攀枝花市的王先生说,妻子2019年起就职于攀枝花市某建材有限公司,入职后一直按期按规缴纳五险一金。但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延迟缴纳了今年8月的社保费用。王先生妻子生产出院时办理医保结算,享受了医保待遇,但随后接到相关部门电话通知,因为她所在的公司延迟缴纳保费,不能享受医保待遇,要求他们退还所报费用。“其实在9月3日,公司就已补缴了8月份的社保费用。难道延迟了一个月交,就不能享受相关待遇了吗?”王先生表示不解。
内蒙古扎兰屯市的韩女士也遇到类似问题,她所在的企业每次累积一段时间的营收,才能一次性缴纳全体职工的五险一金。但办理生育相关费用报销时,扎兰屯市医保局工作人员告知她,积攒保费缴纳生育险的情况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及津贴,“只有每月按时缴纳生育险才能算是连续缴纳,企业攒够半年钱来缴纳半年保费的,即使缴费记录是连续的也不行”。
河北保定市读者赵女士说,“现在国家支持生育,政策也越来越好。河北的生育险保险还是要连续缴纳12个月才有效,差一天都不行。”她表示,如果企业一时出现资金紧张,逾期缴纳保费,这家企业的女员工就不能享受生育保险了。那她们的生育福利如何保障呢?
还有读者提出,“生育津贴最好直接发到产妇个人账户,如果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可能就领不到生育津贴。”今年7月,石女士从工作的企业离职,但相关部门已将她的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及一次性营养补助发放至该企业账户,而该企业拒绝将这笔费用发放给她。还有一名网友表示,自己今年4月休产假,但所在公司9月人去楼空,生育津贴不知找谁领了。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2.49亿人,比上年增加282万人。生育保险作为国家对生育职工给予的必要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父母生育、养育孩子期间的生活水平,乃至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十分重要。是否一定要连续按月缴纳保费保险才能有效?读者网友的呼吁值得相关部门关注并思考。
灵活就业,盼望保障再多些
“灵活就业人员是否也能享受生育保险?”广东珠海市曾女士、保定市王女士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这一问题。
各地相关部门的回复大同小异。如保定市医保主管部门回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用人单位并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按生育医疗费用限额补贴标准的50%享受待遇,不享受生育津贴。
还有读者表示,期盼灵活就业人员也能被纳入生育津贴享受范围。一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的读者说,企业倒闭了,现在刚开始领失业金,“什么时候我们领失业金的女性也能领生育津贴呢?”成都市孙女士也面临同样困境,她说自己工作时缴纳了七八年生育险,结果失业后怀孕,领不到生育津贴。目前一些地方对领取失业金的生育女性,提供了3个月的生育补助金。“但生育补助金与住院报销只能二选一。”孙女士表示。
《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做好未就业人员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
“目前,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农村人口在生育保障这部分,与企事业单位职工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彭希哲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灵活就业人群、失业人群、农村人口等也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生育保险等政策,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以进一步提升生育意愿。
彭希哲还建议,通过营造社会生育友好氛围,改善人们的生育观念,尤其是让年轻人愿意生育、养育孩子,让他们对为人父母的角色充满憧憬,能从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塑造这样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才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丁恒情也认为,生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既是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的当然之举,也是释放生育潜能、改善人口结构的必由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