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于和伟翻案了,他演出了每个民警心中的自己,现在的,或者未来的
记者 金力维
2024-12-19 09:33
《我是刑警》尾声,三宗重大案件逐一告破,罪犯相继被缉拿归案,办公室楼道里,秦川的同事们纷纷走出来为他鼓掌,剧中每一位参与办案的刑警头像被拼成一幅画面。

大结局里没有牺牲,没有煽情,却让人潸然泪下。于和伟的表演,也最终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我是刑警》开播之初,于和伟承担了全剧最大的争议。

出场时秦川大学刚毕业,观众的评价言简意赅,一个字:老。网友评论更直接:“老师一把年纪能不能不要演小年轻”“于和伟不适合这个角色”“让他演二十出头的愣头青咋想的啊”“演员不贴角色很难入戏”。

尽管,于和伟设计了一些小细节去接近年轻人状态,比如说话有时结巴,动作举止幅度放大,但还是难掩一身成熟气质,还因为刻意的设计而显得表演痕迹重,用力过猛。

导演惠楷栋下场回应网友质疑,解释是:“秦川这一角色戏份很重,有将近900场戏,比一部电视剧的男、女主角加起来的戏量还要大。这就需要一位经验丰富、演技成熟的演员担纲,且剧情 30 年的跨度,从少年到老年,于和伟能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成长转变。”

直到大结局,观众可以由衷地说一句,导演“赌”对了,于和伟成功了。

 

演过秦川三十出头的阶段,于和伟开始渐入佳境。秦川历经数宗大案,越发沉稳老练,每一个阶段的微妙变化都被他细腻地捕捉并生动呈现。

剧中的秦川,不是一个人,他是所有一线刑警的缩影,编剧把很多优秀品质都集中在秦川身上,意图通过他展现一代警察的成长。但这样的角色其实也局限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过往有很多类似的角色,都曾成为争议的焦点。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陆毅饰演的侯亮平褒贬不一,对比吴刚饰演的达康书记,网友认为陆毅把反贪局长刚正不阿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演得过于简单、平面。

还有一种是人物虽可信但很难达成与观众的共情,最有代表性的是《狂飙》中张译饰演的警察安欣,就很难被观众理解,安心的职业生涯被张译解读为一个人个性中的某种执念,也因此,安心无法代言一个行业。

作为一名成熟演员,于和伟对整部剧做了通盘考虑

导演透露了一个细节,于和伟前期已经预料到无论用怎样的技术手段弥补,他53岁的形象都不会与年轻人匹配,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剧情中,他请导演尽量不要把他当主角拍。

前期剧情中,除了绝对必要的情节,秦川大部分时候都不在画面的中心,1.28案中秦川有两场精彩的审讯戏,审讯白玲和宋小军,但这两段戏里,观众记住了演员马苏和李鸿良,秦川则在画面边缘,甚至只以声音入画。

《我是刑警》的编剧徐萌说,秦川不是爽文大男主,他是被放在门轴里反复磋磨的人。也就是说,秦川需要一个成长轨迹,他历经挫折的过程既是个人的成长,也是公安队伍薪火相传的体现。

于和伟完全领会了编剧意图,在没有形象顾虑后,他依旧把大案、要案侦破戏的高光时刻留给饰演一线刑警的演员,自己则在秦川每个阶段的转变节点,在很多平淡的会议戏里,下功夫。

秦川和胡兵在医院里冰释前嫌的一场戏,虽然不是大案、要案的关键节点,于和伟的表演足够分量,哭得泣不成声。剧情里,秦川一直和胡兵有矛盾,看不起胡兵不作为的老油条工作作风,直到他得知,转行交警的胡兵出于职业敏感去追捕歹徒,过程中失去了双腿。

在医院病床前的那一刻,秦川不仅对胡兵的态度转变了,连说三次“你是刑警,你是刑警,你就是刑警 ……”也是那一刻,他对刑警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秦川一人甘愿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是一群人埋藏在心底的坚定信念。

在采访中,于和伟也提到了秦川与胡兵的和解是重场戏。他说,自己演的是一瞬间,突然的,秦川被不同认知击中,因为只有当他发现自己对周边的误解,才会产生实质性的成长。

剧本中秦川几乎没有任何性格缺陷,但于和伟低调处理了秦川的个人高光,他在剧中虽然戏份最多,但给人感觉却像是个串联故事的人,出场虽多,绝不抢眼,尤其是在成为“秦总”后,很多时候是在开会。

导演曾担心会议戏不好看,但剧本里,就是一场会接着一场会。因为编剧徐萌在前期走访时,采访了大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刑警,在他们的回忆中,当时办案不仅要大量摸排走访,晚上还需要通过会议来沟通,这是当时公安工作的特点,所以会议戏多,也是中国刑侦剧不同于美剧、韩剧的特点。

于和伟没有怠慢一场会议戏,枯燥的情节反而成了他表演的重头戏。通过这些会议戏,秦川善于思考,调动、执行侦破的积极性,遇到难度很大的积压案件,能坚持到底的执着,绝对令人印象深刻。

最艰难的张克寒案,秦川做总指挥发现下面执行不力,两城之间不配合,地方民警调不动,自己的命令也没人执行。秦川也会拿出自己侦总队领导的官架子,发脾气压人。

在体育场看视频的那场戏中,秦川看到张克寒拿着进口面包和果汁,对着街头的摄像头挑衅,直接暴怒,摔水瓶。这场戏是于和伟的即兴发挥,现场的丁勇岱说,自己被吓了一跳。但,导演没喊停,因为这场戏的情绪正好,正体现了一名基层刑警出身领导对警察尊严的看重,对罪犯的极度憎恨。

对比1.28案时的秦川,“秦总”时期的于和伟有很大变化,不仅表现在台词语速加快,行事风格也越来越果断,连走路姿势都不同了。这些显然是演员精心设计后,做出的大幅度调整。但在观众眼中,秦川又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大家好像跟着秦川一路走来,经历了成长和升职,他身上的变化并不会让人感觉违和或做作。

在于和伟看来,秦川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他也没有忽视秦川的困境。最后,当良城案告破,捕获了最残忍的犯罪分子后,秦川有一段台词和下属讨论警察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表情沉重又沮丧。

这段话可以说得很平静,或是以一种击败内心恐惧的得胜感,但于和伟没有,他表现出了一脸难以掩饰的痛苦,道出警察也是血肉之躯,即便心向光明,也会有迷茫。

抓住秦川的困境,也就是抓住了人性,于和伟在替秦川和他所代表的千千万万刑警在表达。而在观众眼里,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人,有人性才有温度,有温度就会被认同。

编剧徐萌评价于和伟的表演,很整,没有多余的动作和细节。很多演技精湛的演员会通过设计丰富的细节来表达人物内心,而这次,于和伟是通过对一整部剧的全盘理解,给表演做了减法。他没有把秦川演成警队的高光人物,或是一代神探,所以,看完《我是刑警》全篇,观众会忽略秦川聪明的头脑,更认同他强大的内心。

《我是刑警》中的秦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刑侦事业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他不是故事的“大男主”,他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活体见证,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与辉煌。

于和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且深刻的刑警形象,演出了每个民警心中的自己,现在的,或者未来的。

 

来源:艺绽公众号

记者:金力维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艺绽公众号
    记者 金力维
    2024-12-19 09:33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