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大、环境好、菜品丰富、价格亲民,最近,一批“海淀食堂”在社区、商业中心和产业园悄然兴起,刷新了许多人对于社区食堂“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刻板印象。这些试点餐厅为老年人提供平价餐食的同时,也吸引大量年轻人就餐,探索出社区食堂市场化运营的新路。
“社区食堂2.0”受欢迎
昨天中午,家住紫竹院附近的彭大爷来到广源大厦一层的“海淀食堂”,选了白菜红烧肉炖粉条、干锅土豆片和香菇油菜,主食和汤能免费续加,这样一顿一荤两素的营养午餐,刷老年卡只花了18元。彭大爷走到一处卡座落座。餐厅环境明亮整洁,乍一看不像“食堂”,倒像是开在商场里的品牌餐厅。“我原先就一直在他们家订每天的午饭,一个月750元送餐到家。现在有堂食了,正好溜达着出来吃,比送上门还便宜。”
12点左右,彭大爷吃完饭准备回家,这时店里更加热闹,来了不少在附近工作的白领。年轻人花23元可以在这儿吃份一荤一素的套餐,全品套餐价格是40元。“比点外卖便宜,主要是吃着放心。”正在就餐的小向原先住的小区里有家社区食堂,一年共吃过不到十次,现在他一周能来这儿吃两三顿,“这个社区食堂好多了,算是2.0升级版。”
新开业的海淀食堂,被不少在周边工作居住的市民惊喜地称为“社区食堂新物种”,光顾人群也向全龄化拓展。
试点多种经营模式
类似这样的“海淀食堂”,如今在海淀区已有十几家。在常青园路东冉新村、东升镇宝盛广场、超市发玉泉路店、中关村软件园等社区、超市和产业园里都有试点,运营模式也各不相同。
以紫竹院街道的海淀食堂为例,其运营方是爱帮尔,负责人赵立平告诉记者,公司过去两年一直主营养老助餐,主要为海淀区老人配送上门,已累计服务近一万名老人。今年10月公司开始尝试线下经营,在广源大厦开了第一家店。由于就餐条件和经营环境符合标准,被授牌成为“海淀食堂”。
常青园路的东冉大食堂,由当地四季青镇政府的下属餐饮公司负责运营。去年10月,回迁小区东冉新村迎来入住,东冉大食堂应运而生,民政部门提供了一定的房租补贴。运营方陶先生告诉记者,如今来吃饭的6成以上都是周边工作的上班族,基本能实现盈亏平衡。
开在超市发玉泉路店里的海淀食堂,则由一家经营团餐业务的公司负责运营。项目负责人计先生告诉记者,食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制作加工,食堂所用菜品和调料由超市自主采购。
规模化运营+社区扶持
装修环境好,菜品口味跟得上,价钱又便宜,这些“海淀食堂”是如何做到的?赵立平告诉记者,他们的餐食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与社会餐饮相比,节省了门店现制的人工成本。但她也坦言,这家社区食堂算是他们助老餐业务的线下“样板间”,目前仅能勉强实现盈亏持平,并不赚钱。记者走访的其他几家社区食堂,大都要靠当地政府提供的租金减免才能支撑。
其他各区也在积极探索社区食堂的市场化运营。在劲松二区和五区分别有两家美邻社区食堂,荤素搭配的套餐售价在16元至22元之间,还卖手工水饺和面食,刷老年卡可享优惠。劲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街道与社会餐饮企业合作打造社区食堂的探索。
记者走访了解到,上述社区食堂都颇受欢迎,但要想实现长期运营,一定程度的租金优惠和规模化运营都很重要。大兴区观音寺街道如今也正在7个小区试点,将养老驿站中的配餐服务交由第三方公司,以团餐配送方式节约成本。
在观音寺街道民生保障相关负责人看来,将社会力量引入社区食堂项目势在必行,“专业的力量做专业的事情,才能提供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社区食堂服务。”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杨天悦
流程编辑:u07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