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古藤书屋诞宏篇
2024-09-24 08:51

朱彝尊(1629—1709年),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古藤书屋遗址(1953年章可绘,引自《北京岭南文物志》)

宣武门外海柏胡同16号,曾经是朱彝尊的“古藤书屋”,也是朱彝尊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朱彝尊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之所以叫“古藤书屋”,是因为当时“庭有藤二本,柽柳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朱彝尊《腾笑集序》)。而屋里则“藤床竹几,架上藏书万轴,围列左右”(王原《日下旧闻跋》)。窗外藤柳掩映,屋内万卷藏书,《日下旧闻》这部意义重大的北京地方文献,就在北京城中这样一个小小院落里诞生了。

据朱彝尊的《自序》,《日下旧闻》始辑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夏天,次年秋天成书,由徐乾学资助刊刻,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竣工。其间发现有遗漏的内容,故命其子朱昆田编成《补遗》,附缀于各卷之末。《补遗》的编纂基本与刊刻同时,所以今天传世的《日下旧闻》刻本,绝大多数都是包含《补遗》的。全书分为《星土》《世纪》《形势》《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十三门,书末附以《石鼓考》,各门根据内容多寡长短不一,合计四十二卷。全书除一百多条按语为朱彝尊所写外,其馀均录自前人,收书多达一千六百馀种,上起远古,下至明末,相当于一部完备的北京历代史料汇编。

说到朱彝尊编纂《日下旧闻》的起因,用他自序里的话说,可以概括为“陈迹难寻”、“遗书散佚”和“谪居无事”三点。换言之,第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几代帝都经历过无数历史变迁,相关文献记载亟需追溯和抢救;第二,朱彝尊自己坐拥万卷藏书,有这个实力搜访遗书佚文,荟萃史料;第三,此时的他正降职闲居,也有时间埋头书海,爬梳史籍。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日下旧闻》也就应运而生了。

北京所在的冀州,在《尚书·禹贡》中即列为九州之一,几千年来,不论华夏大地如何分合兴替,北京地区始终是北方重镇。自金、元在此建都以后,这座城市的变迁尤为剧烈,也更为重要。朱彝尊自己在《日下旧闻序》中考察了北京城的历代沿革,说:

考唐之幽州,其址半在新城之西。金展其南,元拓其东北。洎徐武宁定北平,毁故都城缩而小之,以昊天、悯忠、延寿、竹林、仙露诸寺皆限于城外,则其所毁不独光熙、安贞二门而已。及嘉靖筑新城之数寺者,复围于郭内……明初即南城故宫以建燕邸,而非因大都之旧。盖宫室城市,基凡数易,至琳宫梵舍之建置,沿其旧者十一,更额者十九。

城市的基址都在不断变化,何况普通民宅、寺院?刚刚经历了甲申之变、明清易代的北京城,虽然没到“日新月异”的程度,但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康熙三年(1664年)首次入京,到二十五年开始编纂《日下旧闻》,二十馀年间朱彝尊先后五次入都,累计居京十来年,并且东客潞河,西游西山,最风光的时候曾赐宅皇城内,宣武门外则是他最常居住的地方。虽是客居京华,朱彝尊对这座城市却是十分熟悉的,他既有异乡人的好奇,又有长住者的亲切,对这座城市的种种变迁也更为敏感。正因为此,他才能对京师的古刹、遗迹侃侃而谈;为编《日下旧闻》不辞劳苦,“时时延访遗老,质问逸事,或摹拓残碑碣,攀崖附涧,侧足重茧不惮困”(王原《日下旧闻跋》);对“故老沦亡,遗书散佚,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而寻矣”(朱彝尊《日下旧闻序》)有种深深的焦虑,希望抢救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来源:《竹垞日下留鸿著 去“考”乃得真〈旧闻〉》

作者:蔡紫昍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号
    2024-09-24 08:5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