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其中其实也蕴含着中医对于人体健康的理解。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的四季变化,从而调整日常生活习惯,才能提升身体免疫力,尽可能减少生病的可能。
从二十四节气来看,现在正处于白露,它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反映着自然界的寒气增长,从白露开始,白天日光强的时候尚能感觉有一些夏季的余热,早晚则有了明显的凉意,昼夜温差增大变得明显。那么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要如何做好养生?饮食起居上要注意哪些误区呢?北京晚报《健康北京》采访了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杨莉萍,一起探讨秋季养生诀窍。
天干物燥 应避免津液耗散
我们常说“养生”二字,其中的“生”实际上指的是生发,以春季应注重养“生”来指代中医顺应四时变化的健康理念。而我们应该在夏季做好“养长”,在秋季做好“养收”,在冬季做好“养藏”。
到了秋季,自然万物开始收敛,从夏季生长茂盛的状态向内收,人体亦应如此,从衣食住行上注意避免津液和阳气的耗散,为逐渐变冷的天气做好准备,一切反季节的行为习惯都有损健康,应尽可能少做或不做。
《黄帝内经》中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在经历过炎热的夏季后,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津液耗散太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秋季通过滋养来补足人体失去的津液,再加上秋季天干物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得很明显,更容易出现因津液不足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秋季常见的干咳和燥咳,就是由于气候干燥和缺少津液所造成的。
秋冬养阴 饮食起居这样做
关于秋季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那么具体上我们要如何在秋季“养收”呢?首先,在饮食上,多吃一些应季的食物,特别是有滋养生津作用的,如秋葵、荸荠、木耳菜、银耳、蘑菇,以及根茎类如胡萝卜之类的蔬菜等。而年轻人普遍喜欢的重口味、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重盐的火锅和烧烤等,在干燥的秋季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随着天气渐凉,秋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人体的肌肤腠里闭合,此时进补营养物质不易外泄,能够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例如,具有温补作用的羊肉就很适合用来“贴秋膘”,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适宜津液不足问题较重的人,容易上火。
在起居上,要顺应白昼变短、黑夜变长的自然特点,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提前睡觉的时间。我们可以把每天当作一个小四季,早上养生、中午养长、下午养收、晚上养藏,良好的睡眠是滋养身体的好办法。熬夜会伤阴精、耗散津液,违背“秋冬养阴”的理念,应尽可能避免。
在运动上,为防止津液的耗散,从秋季开始应注意减少剧烈运动、晚间运动,运动时间尽可能安排在白天,并避免大量出汗,选择比较温和的运动也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收敛。
因人而异 这些情况不宜补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人体很复杂,补益的办法因人而异,不可跟风选择滋补品或补益药品,应遵医嘱找到适合自己的补益方法。例如,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常表现出“五心烦热”的症状,即手脚心和心口感觉热和烦躁,这类人群适合滋阴;而手脚冰凉的人往往不是阴虚,可能是气虚或阳虚,更适合通过温阳来补足阳气。
其次,要注意感冒和慢病的急性发作期不可盲目进补。此时若是进行补益,容易“闭门留寇”,导致病邪留存在体内,不易痊愈,延长病程。但也有体虚感冒等例外,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忌自行用药和进补。
直播预告:“健康养生大讲堂·增强抵抗力 秋季宜补益”科普讲座
北京晚报《健康周刊》策划的“健康养生大讲堂”互动直播栏目于2021年正式开讲。结合二十四节气、健康日等特殊时间节点,邀请三甲医院医生、知名养生专家、健康领域学者、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嘉宾,通过浅显易懂的科普方式、真实的诊室故事,帮助大家了解常见病防治知识,从日常点滴做起,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避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误区。健康养生大讲堂至今已开播60余场,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今年,健康养生大讲堂焕新升级,继续陪伴大家一起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9月10日,我们将走进中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举办一场以“增强抵抗力 秋季宜补益”为主题的健康科普讲座,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杨莉萍将来到现场,为中信资产运营的职工及直播间的观众讲解中医的秋季养生之道,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养生诀窍,从衣食住行方面引导大家避免踩“坑”,并从食补、药补等多个角度探讨秋冬补益的好方法。
直播时间:
9月10日14:50
直播平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