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浩荡而来,与苏州城市水系相融,塑造了苏州的“水名片”。运河畔连绵不绝的遗存遗址,见证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姑苏历史。
水工妙笔自流芳
水系繁复,独特的水利设施自然少不了。来苏州运河探“宝”,几处水工妙笔不容错过。
宝带桥和吴江古纤道均位于城南运河沿岸。“古时两处遗存均可供人行走。由于南方地形不平,不同河段往往存在高差,需要纤夫拉纤协助,宝带桥与吴江古纤道便是这样的水上通道。”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副主任陆辰旭说。
从空中俯瞰,宝带桥横跨澹台湖东出口,桥面与运河并行。顾名思义,桥因形似宝带而得名,为53孔连拱石桥,历经修缮,但桥梁结构未变,一直延续至今,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
论水利功能,宝带桥堪称一“宝”。宝带桥以桥代堤,沟通陆路,其53孔设计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洪水可自西而东穿过桥孔,经运河疏导流走,反之亦然。“特别是运河水流不稳定时,宝带桥分割出的澹台湖还能成为良好避风港,为过往船只提供安全港湾。”陆辰旭说。
始筑于唐代的吴江古纤道是吴江塘路现存的另一部分,其全长约1800米,设有136个涵洞,又称“九里石塘”,是江南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誉为江南的“水上长城”。
还有一“绝”,则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水陆城门——盘门。它是春秋时期伍子胥所筑八城门之一,是古代防洪的重要水利设施。
这座城门当真“拐弯抹角”有“门道”。陆辰旭指引记者细看,城门并不正对运河,而是呈东偏南10度的斜角。进城船只不得不由着河道拐个大弯,曲折入城。这种“面东背水”的抹角做法,既可避免西来激流冲灌入城,也可避让激流正面冲击,减慢水流速度,以防过往船只与城墙碰撞。
此外,其备战设计也堪称一绝。陆门设内外两重,其间为瓮城,战时可以灌水对付敌方的火攻,是城市建筑和军事防御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水陆并联式城门设计周到,无处不体现着古人理水用势之妙。
水利兴邦千秋业
夏日的姑苏城内,太阳落山后几大商区格外热闹。七里山塘、平江路、盘门……到处可见身着罗裙的少女结伴同游、脚步轻快,一派明媚俏丽,青春好颜色。沿街商铺热闹喧哗,消夏人潮络绎不绝。这些老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临水面河。江南水乡密如蛛网的河道水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别样活力。
陆辰旭介绍,苏州自古以“水乡泽国”闻名,水系主干道为标志性的“三横四直”。简单来说,就是苏州城内与环城河(运河故道)直接相连的七条主干河道——三条横河与四条直河。最早显示“三横四直”雏形的是13世纪的《平江图》,可见当时城内有纵横水道78条,主干水系就是“三横四直”。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其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城河共生”是这座城市与大运河联系紧密、相伴相生的真实写照。
走进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这里的运河故事讲得明白。苏州建城后,历代统治者以苏州为起点,向西、北、东、西北、南等方向开凿运河,逐步构成了苏州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苏州水事修续不断,主持官员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比如为加强运河与苏州古城的联系,825年,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虎丘至阊门护城河间凿渠,并沿河筑堤为路,人称白公堤。山塘河与运河相通,18世纪中期苏州官府立石禁捕,山塘河还成为我国最早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
平江河是苏州城内“三横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通过东西向各支河与大运河直接贯通。平江路是苏州古代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平江河、路并行,河街相邻,是水城苏州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山塘街与平江路仍保留着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的历史风貌,而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更胜从前。
南来北往驻古镇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相城区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区桃源油车墩,纵贯南北96公里,其中,江南运河苏州段白洋湾至太浦河段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行我们专程前往一南一北两处运河古镇,逐水问宝。
望亭位于大运河苏州段北端。2021年苏州启动“运河十景”建设,第一景便是“吴门望亭”。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用“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描绘了古时望亭的繁华盛景;800多年前,宋人杨万里常往来运河上,经古驿望亭时疯狂“打卡”,写了九首《舟过望亭》,足以见文人墨客对这里的青睐。
望亭寻“宝”,格外丰富。望亭镇地志馆讲解员张怡颖介绍,望亭镇地志馆中陈列着692件的馆藏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良渚时期的玉璧、玉斧、玉珠,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青铜器,汉、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等,无不展现了望亭辉煌的文化。
望亭的御碑亭就位于大运河畔。碑亭后是复建的望亭驿,素净的仿古院落似可见当年此处运河驿站的光景。眼前的运河上,来往货船穿梭忙碌,河对岸,一排崭新的白房子是新建的运河水上服务区,即将投入使用。一古一今,两处“运河驿站”遥相呼应。
位于吴江区的平望镇则是苏州运河十景的“南大门”,彰显着“最江南”的运河风韵。
吴江区南社研究会会长、吴江区原文联主席俞前介绍,平望镇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素有“天光水色,一望皆平”之美誉。京杭大运河自此向南一分为三,与太浦河纵轴交汇,形成了大运河、老运河、太浦河、頔塘河这四河汇集的独特地理风貌。
京杭大运河沿平望镇东部南北向穿镇而过。古时,大运河的通航使平望逐步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交通商贸重镇。目前,京杭大运河平望镇区段约2公里(今称古运河),已无法通航较大船只,在古运河西侧约1.5公里处开通新运河,由北向南连通太浦河和頔塘,向南通往浙江乌镇。
作为一个建镇900年的运河古镇,平望城镇空间肌理保存完好,大运河千年浸润带来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国保”就有两处,即安德桥和安民桥,均为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京杭大集、灯谜非遗、平望辣酱……在新老运河交汇的平望镇,一张张亮眼的运河文旅新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一曲昆腔一生情
运河串线,史迹为驿,老城内外,慢慢行走,细品姑苏水乡如画美韵。
坐落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的苏州全晋会馆崇脊筒瓦,飞金涌碧,同时具备山西建筑特色和苏州园林庭院的韵味。全晋会馆是苏州现存最古老、最完整、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会馆建筑群,更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2003年,经原文化部立项批准,中国昆曲博物馆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以全晋会馆为馆址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全晋会馆的建筑之美荟萃于古戏台。戏台坐南朝北,戏楼分为两层,台高约3米。中国昆曲博物馆“00后”特色讲解员徐涵倩示意众人抬头,顶部穹窿藻井呈半圆形倒扣于戏台上,18层精美的蟠龙纹饰从圆心向外螺旋状辐射。顶部穹窿形藻井,由数百块木雕构件以榫卯组合成旋转放射状,可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此台是古代声学技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杰出典范。“演员在二楼演出,台下观众无论坐在何处,都可听清且音质不变。”徐涵倩说。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其声腔经明代“曲圣”魏良辅改革后,又称“水磨腔”“水磨调”。明代,苏州背靠运河,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士大夫们对艺术有更高要求。寓居太仓的魏良辅倾心戏曲,对传统昆山腔的声腔、歌唱、伴奏等进行改革,“昆曲博采北曲、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特点,使南曲收音纯细,让北曲转无北气。”说着,徐涵倩还现场演唱了一段《牡丹亭·游园》“皂罗袍”,行腔优美,缠绵婉转,身段优雅,听得人如痴如醉。
除了家班,民间也有职业昆班,分“坐城班”和“江湖班”。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则表现了昆曲、戏曲的另一种表演方式。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副馆长孙伊婷介绍,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末民初“宝和堂”堂名灯担,是苏剧艺人崔水生祖上家传,上世纪80年代捐赠给了苏州戏曲博物馆。堂名灯担由一百多块紫檀木、黄杨木雕板组合而成,镂雕松梅竹鸟;顶层镶有玛瑙、玉石、珍珠、珊瑚,中部饰以白玉栏杆及象牙、红珊瑚图纹雕饰;四周悬挂十余盏莲花玻璃彩灯,好不华丽。四面开窗,恰似一个可360度观演的小剧场。
至此,“话说运河,探寻瑰宝”之行完成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采访。接下来,“探宝”团队将走进浙江,近距离寻访京杭大运河最南段的独特风景。
运河瑰宝
平江图碑拓
“宝和堂”堂名灯担
真珠舍利幢
总 策 划:金 可 陈冬菊
本期采写:金 可 关一文 王倚剑
本期摄影:常 鸣
视频编辑:王垚之
责任编辑:陈节松
版面设计:王 晴
海报设计:沙澎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