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精彩纷呈百年不遇!时光与城市副中心的对答
记者 曲经纬
2024-05-27 06:35

2023年到2024年,是城市副中心控规落地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的一年,是深耕细作“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城市副中心“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磅出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城市绿心“近零碳”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成为北京唯一入选案例……一大批副中心建设成果斐然,精彩纷呈,百年不遇。

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承载美好未来。 潘之望摄

关键词:重大项目 如期完成 当仁不让

这一年,城市副中心建安投资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今年,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投资规模,实施435个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搭建起副中心“四梁八柱”。

●地标性建筑

要说近期一年来引发最大轰动的工程项目,那必属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了。

副中心三大建筑交付

大运河畔、万亩绿心林海中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于2023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开门即顶流,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短短几天,三大文化设施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

有“文化粮仓”之称的北京艺术中心将丰富的演出资源带到了副中心。这里拥有1800座席歌剧院、1550座席音乐厅、1000座席戏剧场、500座席小剧场、650座席绿心露天剧场,以及艺术展厅等公共服务用房,总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与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共同组成了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格局。

文杏裁梁,香茅结宇。北京城市图书馆以144根宛如“银杏树”的立柱,在绿心森林公园中汇成“森林赤印”,以简洁线条和巨型玻璃幕墙构建起副中心地标性的知识殿堂。世界最大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首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等特色让这里投用仅三个多月,就迎来百万读者,被誉为“最美图书馆”。

“森林书苑”阅读区以“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为建筑设计理念。 潘之望摄

同样引得参观者大排长龙的还有“运河之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里依托常设的运河文化、通州地域文化等五大主题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课程,以运河文化为核,讲述大运河故事、副中心故事、北京故事。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成为大运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方非摄

今年,还有不少“地标项目”将取得新进展:力争实现东六环入地改造、厂通路、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完工,加快温潮减河工程、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工程、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促春明路、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等项目落地开工。

●智慧化建造

要论视觉冲击力,正在建设中的副中心站枢纽项目渐次升起的“京帆”屋盖当仁不让。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京帆”屋盖钢结构施工已完成两片,第3、4片钢结构施工正在进行。邓伟摄

这处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项目东邻东六环、西接北运河,集成了城际高铁、城市轨道、接驳场站、枢纽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市政配套设施等功能于一体。计划2024年主体结构基本完工、2025年随着城际轨道车站开通投入使用。

“副中心站枢纽将建设10面‘京帆’屋盖,七大三小。目前已有3面‘京帆’钢结构基本完工,全部屋盖预计在今年12月前完成建设。”屋盖技术负责人刘敏介绍,以后旅客行走在起伏连绵的“京帆”下,会感觉在逛公园。

在副中心,像这样具有突破性创新的项目很多,它们的“法宝”就是智慧化建造技术。

以副中心站枢纽工程为例,工程在建设初期即提出新一代智慧建造方案,其BIM技术综合应用,去年荣获全国BIM大赛综合一等奖。

 

目前,首旅集团总部大厦项目、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基地、文旅区“湾里”项目王府井奥莱商业体等项目中,智慧建造技术都在大放光彩。有的精准控制建筑物料进出场,在有限的施工空间中“大做文章”;有的模拟建造过程,保障复杂结构施工质量;有的根据数据提前预制装配式施工材料,进场后快速拼装,提高建设速度;有的搭建数据平台,实现施工方、设计方、有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在建设者们持续发掘和努力下,“拔节生长”的副中心正在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智”造之城。

关键词:改善民生 城市更新 百姓有福

这一年,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心而生、空间疏密有致、街巷尺度宜人,城市副中心正稳步提升宜居宜业品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老旧小区改造

副中心的建设施工数量多、涵盖范围广,其中既有陆续完工的新兴建设,也有稳步推进的老城改造。副中心的城市更新不断提档升级,精细“绣花”。

2023年,南大街腾退保护更新北部片区启动试点,梁各庄、八里桥等 6 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引入老旧小区改造“评定分离”招标模式,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5 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5 个家园中心项目加快建设。北人厂(南区)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北小园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设计小镇建设等项目分别入选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和“最佳实践”。

今年,改造工作持续推进,计划新开工1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开工作业70部加装电梯,计划完工15个小区的综合整治,启用电梯30部。区重大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大力推进老楼加梯在途项目加快实施,续建项目力争年底完工实现运行,新开工项目顺利实现开工建设,同时依托“加梯地图”持续推进老楼加装电梯,给越来越多社区里的“老”居民带来生活“新”体验。

●医疗资源

年初,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迎来一台特殊的手术。“主刀”的,是机器人。当时,患者王先生因突发头痛等症状紧急就医。CT检查发现他患有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由于血肿位于脑深部,为确保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损伤,医生们最终决定采用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的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这也是副中心首例该类型穿刺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近一年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开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北京胸科医院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北京安贞医院通过质量验收……随着副中心医疗家底的增厚,副中心正在医疗领域发挥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作用。

更多医疗资源的加入补充了副中心医疗的“硬实力”,医联体建设则抬高了居民就医的“软实力”。以北大人民、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及潞河医院为核心医院的片区制医联体建设,让居民在基层医院看病更方便、更放心。

“上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了胸片,下午就能在手机上找到影像资料,通州其他医院还互通互认。”住在潞城的李先生感叹副中心医疗机构智慧影像云平台带来的便利。该平台依托区域内的影像医联体,通过数字胶片实现互通互认。不仅如此,肺癌、康复、儿科、口腔等专科医联体也在副中心持续发展,有效分级诊疗,提升双向转诊率。去年,二级以上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263.89%。

●教育资源

副中心持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区域教育力量。2023年,北京市十一学校通州实验学校挂牌成立、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投入使用,全区新增中小学学位1.3万个,教师交流轮岗1257名。

“三年前孩子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没想到通州区的教育资源会变得这么丰富!”家住九棵树的国女士孩子在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上高一,去年成为了学校高中部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小微项目

杨庄路22号院的小花园、台湖公园西门的儿童娱乐区、大杜社村口的口袋公园……在“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支持下,城市副中心的多个街道、乡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微项目从申报到审批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最快的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仅需2天。2023年以来,区发改委共统筹实施407个小微项目,解决12345工单1160件、创城点位337个。

关键词:活力之都 魅力无穷 新的城市

这一年,活力,是副中心新的城市风光和独特气质。

●“两区”建设

市统计局数字显示,副中心研发创新表现活跃。创新主体成长壮大,截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1-11月,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为2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6.9%。创新产出取得成效,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94亿元,较2013年增长65.2倍。

“两区”建设稳步推进。招商引资落地见效,2023年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新增入库项目1110个,落地项目819个,排名全市前列。截至2023年末,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规模以上企业共231家,2023年实现收入619.5亿元,较2020年增长23.0%。

●好戏连台

5月22日傍晚,潇洒摇曳的节拍从一片浓绿树荫里飘来。由南门进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爵士乐的精彩世界移步换景,缤纷绽放。各色市集摊位连缀其间,美食、文创应有尽有。19时30分,台湖露天剧场灯光亮起,爵士乐的盛宴欣然奏响。5天50余场演出,“点燃”了台湖演艺小镇初夏里的“多巴胺”之夜。

5月22日至26日,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将再次回归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200余位海内外爵士音乐人应邀呈现50余场演出。方非摄

创办于2021年的“台湖爵士音乐节”已举办三载,中外知名音乐家及乐队密集到访首发新作,成为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重要的品牌艺术节。这同时拉开了2024“运河有戏”演出季的序幕。5月至10月,副中心以北京艺术中心、台湖演艺小镇、环球度假区3个演艺区为主阵地,将安排1300场演出,把北京市“演艺之都”的名号引向中轴线以东的大运河畔,为市民带来高品质文化盛宴。

5月22日至26日,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将再次回归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200余位海内外爵士音乐人应邀呈现50余场演出。方非摄

●文旅消费

文旅消费热度居高不下,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人气和商机。

2023年年初,已有3家亚洲首店、6家中国(内地)首店、46家北京首店在副中心落地发展,九棵树等传统商圈加速转型升级,新建和规范提升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网点93个,新落成的远洋乐堤港成为时尚首店、新潮美食的聚集区,新光大“日咖夜酒”开业运营,让游人充分体会“逛吃”乐趣,北京首座户外智玩IP乐园阿派朗创造力乐园开园,增添副中心商业活力。

目前,副中心在加快推进台湖图书城提升改造等项目完工,提升张湾环球奥莱小镇、首旅总部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促海昌海洋公园、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等项目落地开工。今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360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分析师协会、三只羊(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4又将是红红火火、热火朝天的一年。

●体育赛事

4月21日,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这个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1类赛事,拉开了今年副中心体育赛事的序幕。

从“半马”到“全马”,副中心马拉松之路跑进新历程。今年的“副马”起点设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核心景点燃灯塔前。万余名选手融入大运河畔的靓丽风景中。副中心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美得出奇,出现在各位选手的“朋友圈”里。

步入5月,围棋、全民健身健步走、帆船比赛接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其中,大运河国际帆船赛、俱乐部联盟杯速滑邀请赛等多个赛事还是首次在副中心“登场”。5月18日的大运河国际帆船赛暨京津冀帆船赛,更是用现代语言引发通州八景中“万舟骈集”的无尽遐想。

关键词:蓝绿交织 绿色打底 花园城市

这一年,副中心持续以“绿”字打底,增加“含绿量”的信念更坚定。

 

●绿色能源

降碳,是挑战也是机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近期再获国家级殊荣——“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从全国150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从废弃化工厂到城市中央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始终“碳”寻减排的奇迹——对于生态最脆弱的原东方化工厂区域,纳入“生态保育核”,构建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促进污染物自然衰减,用生态的方法修复生态,如今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最丰富的区域。

“充电15分钟,行驶400公里”的消息近日在京城“绿电圈”不胫而走。此外,共享充电桩、不仅不用交电费还能赚钱的光伏发电、新型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建设方案正在通州推广。

这一年,副中心类似的绿色好消息不少。城市副中心正在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不仅生态基底“织线成毯”,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建筑也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

这一年,新型电力,正在副中心先行先试。前疃村,村民屋顶的光伏板整齐划一,通过交直流混联技术、配备2台150千瓦时移动式储能装置,光伏发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波动状态变为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有序调控。过去一年,全村光伏年发电量约10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10吨,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可靠接入提供了更好的乡村样板。

绿色还来源于地下。经测算,三大文化设施绿色能源系统每年可减少1万吨二氧化碳、60吨二氧化硫、900千克氮氧化物排放,降低能耗折算标准煤3800吨,能源系统节能率约45%。

过去一年,绿色建筑设计等级为三星级的通州档案馆主体结构封顶,这将是全国首个“绿色档案馆”,预计今年投用。在刚刚过去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上,在绿色金融方面,北京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副中心进一步坚持拓展和创新,已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资源布局、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绿色交易体系建设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多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果。

●绿色生态

王辉年初来到潮白河边的后榆村任第一书记,春天一到,她被满村绿意震惊了,“整个村子简直就是个小花园。”

村支书郭永生介绍,原来的村子聚集许多工厂大院和小微企业,随着企业腾退搬迁,造林增多。如今村子被药艺公园、党建公园、新礼公园环绕,并纳入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三大主题特色园之一的国家植物园规划范围内,每天鸟语花香。

目前,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已完工,全线62公里的北运河京冀段实现互联互通,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通州侧公园的规划设计和三大主体园的概念设计已基本完成,围绕潮白河水脉正打造亲自然、高品质慢行亲水环和车行风景环。

环境绿了,空气也越发清新。副中心蓝天更多,呼吸更“顺”。今年一季度成绩不错,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15.4%。累计优良天数73天,占比80.2%,同比增加14天。

近日备受关注的“工地气膜”就与防治污染有关,北苑家园中心施工现场的基坑气膜属目前北京最大、副中心首例,有效消除基坑作业过程中的噪音、扬尘污染。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汛期将至,正在施工的温潮减河工程连通温榆河、潮白河两大水系滨水绿道,将形成防洪安全、调蓄自如、排水畅通、功能融合的城市副中心北部水网工程体系,提升城市河水微循环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池阳 王倚剑

记者:曲经纬

流程编辑:U03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曲经纬
    2024-05-27 06:35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