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家族的“太空接力”:看“跨代组合”的天宫探索之旅
2024-02-18 10:32

这是我国首次在轨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也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工作照。结束5个月的太空出差,神舟十六号作别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

桂海潮:我觉得我们的航天人太了不起了。他们的智慧、心血,一代代奋斗,终于让我们有了太空家园,能够让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机会用双眼看到它的面貌。

返回地球80天后,2024年1月1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现身记者见面会。指令长景海鹏胸前佩戴的飞行任务徽章又多了一枚,创造了四度飞天的新纪录。

记者:从你个人来说,飞完了三次这已经是大大优于你的同行,甚至同辈了。而且那个时候是50岁,为什么可以打句号的时候,你还是让它延续?

景海鹏:我的简历大家很清楚,从农村走出的孩子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我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新时代。我想作为自己来说,飞了三次我不能陶醉在名利荣誉之中,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这一辈子可能就干一件事——航天,所以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要跑好空间站属于自己的一棒。

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种类型的航天员组成。景海鹏与两名比自己年轻20岁、毫无“飞天”经验的队友,组成了“跨代组合”。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的13年飞行生涯里,景海鹏累计安全飞行了1200小时。从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经历十年磨砺,才飞天圆梦。面对这两位航天员队伍里的新成员,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如何传帮带,是摆在景海鹏面前的关键问题。

从神舟七号,到神舟九号,再到神舟十一号,每次凯旋,景海鹏最先做的都是归零重启,一次次重新接受“魔鬼训练”,一次次选择直面挑战考验。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通天之路,如今看似从容,但每一次任务,背后都是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

景海鹏担心的情况,在他的太空首秀中就曾发生过。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进行空间出舱活动,任务过程中,打开舱门之时,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虽然事后经过天地共同检查确认判断,火警是一场虚惊,是真空环境下仪表发生了误报警,但当时真实的遇险感受,景海鹏记忆犹新。

景海鹏:因为在天上,不是在模拟器里面,在模拟器假如说轨道舱火灾,我们想那肯定是模拟的,它也着不起来,慢慢做,做得越慢,我们做得越准确、分越高。但是在天上,所以经历过、感受过、体会过,所以我感觉这26年,感受流了不少汗水,也经常感受到这种挑战,这种风险。

成为航天员之前,朱杨柱是航天工程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系的教员,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他曾两次报考过飞行员,但都与梦想失之交臂。2018年,我国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首次增加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并且不再局限于空军飞行员,开始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闻这一消息,朱杨柱打算报名。

朱杨柱:从小的时候就挺喜欢蓝天,想在蓝天上飞翔。我们家乡是在微山湖畔的苏北平原,那边都是平原。我小时候就萌发了一种愿望,我想着能够飞上蓝天,眺望一下自己美丽的家乡大平原。有一句诗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能是心底里有一种追求浪漫的感觉,这种浪漫我想后来是一种追求科学的浪漫。

2020年9月,朱杨柱成功入选,成为我国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中的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之一。2021年初正式入队报到。

为了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航天员需要在地球上进行多个方面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如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其中,为了适应和耐受航天飞行带来的超重现象,航天员要在地面进行大量的离心机训练,最大要承受约8个G的过载,相当于体重8倍的负荷压在身体上。

朱杨柱入队训练期间,正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大幕拉开之时。随着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筑梦天宫,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逐渐从梦想成为现实。

同样在等待被挑选的桂海潮,是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既没有飞行经验,也没有军校经历,在训练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成为航天员之前,桂海潮的人生履历可谓是一路“开挂”。他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高考以施甸县理科第一名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硕博连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归国后回到宇航学院工作,31岁就成为博导。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桂海潮当即报了名。他的心中,也有一颗“飞天梦”的种子。

作为第三批航天员,桂海潮无疑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飞天圆梦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幸运并不代表训练标准会降低。训练内容多、强度大、进度紧,是摆在桂海潮面前的难题。

2022年6月,朱杨柱和桂海潮同时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乘组,他们将完成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的太空首秀。担任指令长的,是曾经三度飞天的我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随着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托举载人飞船升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奔赴天宫,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探索之旅。

约9小时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四度飞天,如愿以偿入驻“天宫”。

在轨5个月期间,神舟十六号共开展了70项航天医学、生命生态、流体力学、航天技术等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同时,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2023年7月20日13时40分许,景海鹏和朱杨柱搭档出舱。景海鹏在机械臂的支持下,停靠了30多个点位,朱杨柱在舱壁攀爬了100多个扶手。

本次出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要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实验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工作。出舱活动中,桂海潮全程都在舱内关注仪表数据,配合支持两名队友开展舱外操作。

长时间的出舱任务,出舱航天员要经历多次阳照区和阴影区的交替,桂海潮特别关注两名出舱队友的舱外服相关参数。

经过8小时的出舱活动,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景海鹏和朱杨柱完成了所有既定出舱任务,顺利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任务圆满成功。

朱杨柱:太空漫步让我感觉到很享受,就享受这个过程,任务完成好真的是一种幸福。第一次让我们工程师能够执行出舱任务,我觉得还是咱们足够强大和自信了,也是很感恩我们这个新时代,就是新时代让我们有梦可追,追梦可成。

景海鹏:桂海潮虽然没有出舱,但是我们三个心在一起。我们任务完成了,他在舱门口等着我们,给我们俩一个拥抱,那个时候我很感动。三个人在一块,这种相容性,就想在一起、吃在一起、喝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上天前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这个一是什么概念?团结一心、乘组一心、天地一心,一条心,我们是攥指成拳,团队作战。

2023年10月31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安全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现有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

记者:完成了这次任务之后,接下去还有更多的机会吗?

朱杨柱:接下去未来肯定还会有机会。其实我也想争取能够早日重返天宫,努力也想用自己的双手给咱们中国的空间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希望将来能带着自己的项目上去,那最好了。

记者:你回来以后,你的这些学生很激动吧,导师回来了。

桂海潮:对。给我发信息,祝贺老师你终于回来了,都想让你赶紧回来给我们分享分享。我也特别开心,也特别期待跟他们见面。把我感受领悟到的载人航天精神传递给学生。

景海鹏:返回之后我第一时间表扬了我们朱杨柱、桂海潮,确确实实表现得非常棒,满分100分,我给他们120分,所以表现得非常棒。特别是任务成功之后,看到他们两个。不管是从侧面看到还是背后看到,首先腰杆挺得很直。同时迈着铿锵的步伐、闪烁着这种坚毅的目光、自信的眼神,浑身充满着力量。我看到之后我特别高兴,真的,我特别高兴。

记者:我想这个高兴不仅仅是你是这一次他们的同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你这些前辈在前面铺好了路,让他们有一条路,现成的路好走。

景海鹏:确实是,我感觉这次又培养了两个指令长,他们下一次带队伍,没有任何问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u031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18 10:3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