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女性历史影像的当下观看」论坛在北京噫吁唏艺术馆举办。廖雯、艾晓明、靳卫红、杨荔钠分别从美术史、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创作、电影创作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艺术家陈丹青也通过视频与现场嘉宾进行交流。
「彼时红颜」策展人、噫吁唏艺术馆馆长陈晓红首先致辞,欢迎各位来到噫吁唏这个东方简约韵味、充满着“中国魂、现代骨、自然衣”的唯美人文特色独特的空间,希望各位嘉宾在美好的艺术空间里,用思想碰撞的火花创造一份卓越的品质人生。随后,策展人李欣展示了40幅「民国」女性影像,介绍了“彼时红颜:19世纪中国女性收藏展”的策展缘由,并表示希望能够将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留给我们的优秀的影像文化、精神持续传承下去。
中山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学者、独立纪录片导演艾晓明,老师首先结合了自身所认知的中国摄影史的相关通识内容,以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分享了其对于本次展览的观看感受,从照相术于十九世纪中叶从西方至中国沿海地区的传入到西方人的观看行为及方式等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们在这一空间中互相凝视,女性是如何进入到镜头中,什么人拍摄了她们?摄影师是以何种视角看待她们的。从影像的成片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艾老师认为,观者对于本次展览的作品,可更深层次地进行逻辑思考而非仅囿于画面的呈现,尤其作为若干件媒介性作品,更指涉作者问题,尤有许多相关的作品被写进西方人的研究性著作内进行观照,譬如泰瑞·贝内特的《中国摄影史》。艾老师以晚清来华外国摄影师山本赞七郎(S. Yamamoto, 1855-1943)、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 1857-1935)等人做例,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西方摄影师重要的身份问题及创作驱动问题,其来华因素通常以随军远征及生存状况为导向。同时也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的人类视觉创作中,传播介质以及创作材质的使用也在不断更迭同时也在不断消磨壁垒。而此次展览相较于单一艺术家创作展而言所具备的群展性质也同样值得关注,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同年代摄影师的创作方式发生的嬗变,对于女性于影像中所展现的主体性的影响也愈发强烈。
著名艺术家靳卫红老师以女性艺术家的视角对于展览的内容作了评述。她认为,这些作品所反映的问题首先仍是摄影术被发明之后图像解释功用的变化,如果摄影术未被发明、我们不能获得自身的稳定画幅的图像,作为现代人该如何审视自身,则是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同时,摄影术于近代与现当代社会交织时期的出现也使得我们对于封建时期的不同社会身份不同职业的女性的生活与形象展开进一步的联想。
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女性艺术研究者廖雯女士继续延展了自身对于女性主义研究的传统,以其对于摄影古典工艺拍摄的制作体验为引,从技术层面中讲述了在特定技术水平与时代背景下晚清女性肖像摄影的发生面貌,对晚清女性肖像摄影做出了现代性阐释。并且对于集中性作品的展览而言,本展览中对于特定时代的局限性的展示也尤为凸显。「彼时红颜」中所展现的女性,少有较强的自主意识,面貌的表征通过生活方式、教养以及心性而自然流露,从而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性及不可复制性。而民国以来的女性影像创作,被拍摄者则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场景及内容,尤其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与西方国家近乎同步,亦显现地说明了女性自主意识之于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知名编剧、导演、制片人杨荔钠的评述则具备了女性主义电影人强烈的细腻色彩,凸显其作为纪录片电影导演的以详尽事实及社会现象、历史现象为着力点的工作与表达方式。杨导演结合了自己拍摄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历,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空间转换背景下产生的共性与倒退作了一定的批驳与评骘,以话语权的增长与犬儒主义的滋生为引,分享了其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紫丝带母亲」这一弱势群体的拍摄细节。
陈丹青作为展览开幕式重要嘉宾,线上致辞时表示,“如此多的影像原作被分门别类后汇聚在一起,展示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各个各种年龄、身份、职业、民族的女性群像,展示出女性对于中国发展转型的主动融入”。
本次论坛由北京噫吁唏艺术馆携手影易时代共同举办,系正在艺术馆举办的「彼时红颜:19世纪中国女性影像收藏展」的重要主持部分。约30位来自法律、金融、艺术、教育、媒体等行业的资深人士在现场交流了女性主义的种种问题,分布全国各地的1000多位听众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研讨了中国女性影像发展的历程,进一步发掘、延拓东方视野的中国女性形象变化发展和研究,为「彼时红颜」展再添跨学科、跨文化的精彩一笔。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