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家长的手机上网玩游戏、看直播,频频充值、打赏多达上万元……作为家长,出事后便找人家追款,但你想过没有,自己的手机、密码、账户没管理好,这是你推不掉的责任。
资料图 李嘉 制图
事件
孩子用手机充值10.15万元
4月中旬,王女士发现银行卡中少了十万多元。她连忙打印了银行流水,查到大部分消费的收款方是一家游戏公司。
王女士一问儿子小宇才得知真相。原来,儿子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
“放学后,有很多同学跟我一起玩。一次,玩游戏时,我被人说没‘皮肤’,还因此被冷落了。”小宇说,在难以抵制的诱惑下,他偷偷用妈妈的手机充值游戏币,每次充值后,还会将银行发送的消费短信删除。直到王女士要用钱时,才发现从3月2日到4月16日,儿子已在游戏里充值了400多笔,每一笔少则30元,多则648元,总计10.15万元。
小宇发现自己竟在游戏里花掉了这么多钱,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
“现在想想,我只要手机放下来,他就会摸到我手机,我手机也没有锁,没有密码,我就是‘马大哈’。”王女士后悔莫及。
网络游戏需要成年人实名认证后才可以玩或充值,12岁的孩子是怎么通过实名认证的?小宇说,他记得妈妈的身份证号,在第一次登录时只要输入妈妈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就能完成认证,这个游戏没有人脸识别。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9岁的小明也偷用妈妈的手机在游戏里充值了7000多元,用来装扮游戏里的“蛋仔”。
“账单中,短短两三天内光648元/笔的充值就有5次。”小明的父亲薛先生说。
薛先生说,“平时我们只有每天早、晚各十分钟可以让孩子用手机读英语。他游戏里充值的时间,基本都是在自己房间里读英语的时间完成的。我们的证件都放在一个包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偷用妈妈的身份证号过了游戏实名认证这一关。”
困境
孩子充值消费追款太难
有的家长为了退款调取了家中的监控视频,但客服回应,视频中无法证明是孩子独立操作充值的。
家长要想申请退费,只能通过QQ客服,但群里排队人数多达百人左右……经相关部门协调后,才接到该公司的客服回电。
随后,家长向客服提供了银行交易流水、充值账单、出生证明、户口本、就医病例等材料,可回复是:“提供的材料,只能看到家里是有孩子的,不足以证明充值的时间内,是未成年人在游戏里独立完成的充值,而且实名认证也是成年人。公司出于道义,申请的退款额度已经是最高了。未成年人退款申请的原则是谁提交谁举证,建议收集更多未成年人充值的证明,包括游戏内的发言、聊天记录、家中的监控视频等。”
“游戏账户每一笔充值金额都较大,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这么长时间,家长都没有发现问题吗?充值的道具在游戏中已经进行消费了,公司开发游戏都是需要人力的,希望家长后续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客服解释。
“追回消费款太难了。我们监护不到位是有责任的,但孩子是未成年人,这么多笔大额的消费,游戏平台怎么就不监管呢?”
■提示 彭艳军律师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充值金额较大,且家长不予追认的,则行为无效,充值款应该退还。而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所以,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充值游戏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要求退还。
虽有法律依据,可实际操作中,因退款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诉之法庭时,游戏公司往往要求家长证明游戏账户是孩子在使用、钱也是孩子充的。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家长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取证有一定难度。
疏忽
账户密码落入孩子手中
前不久,李女士凌晨回家时,发现儿子昊昊的房间里传出声音,走进一看昊昊躲在被窝里看直播。她一把从昊昊手中抢过手机,发现在一个游戏直播间里,昊昊已经是高等级的“粉丝”,给主播刷过的礼物也超过500元。
“孩子用的手机是我淘汰下来的旧手机,也没有绑定银行卡,钱是从哪儿来的?”在李女士的再三追问下,昊昊才承认是偷用了奶奶的银行卡。他跟奶奶谎称上网课需要人脸识别,让奶奶对着手机镜头点头、张嘴,将奶奶的银行卡绑定在了自己的手机账号里。“直到我们从孩子嘴里问出来,奶奶还不知道自己卡里的钱被刷走了。”
昊昊的手机被没收后,趁着父母上班不在家,他又打起了奶奶的手机的主意。软磨硬泡求奶奶给他玩手机,如果不给就躺在地上嗷嗷大哭,“老人心疼孩子,就把手机给他玩,根本管也管不住。”
李女士说,她给昊昊的手机里安装了防沉迷系统,结果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昊昊破解了。每天下班到家,她都要摸一摸孩子的手机是否发烫,以此判断昊昊玩手机的时间,后来她发现手机的温度居然很低,原来昊昊趁她回家前竟把手机放到冰箱里降温。昊昊睡觉前,她把手机收走,可半夜却看到孩子的房间里发出亮光,昊昊竟借同学的手机来过瘾……“真是防不胜防啊!跟一个12岁的孩子‘斗智斗勇’,我一败涂地!”李女士无奈地说。
■提示 在某消费者维权平台上,关于“未成年人充值”的相关投诉量已超2.7万条,内容多是“孩子被诱导不理性消费”,涉及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这些投诉中均提到,“小孩是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充值的”。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不少案例中,小孩多次充值后家长都无察觉,说明家长在平常没有做好对孩子的监管。这也提醒家长,当年龄较小的孩子使用手机时,平常就应该多留意。管理好自己的手机,也是对孩子要履行的监护责任。
支招
各有高招管好孩子和手机
近年来不少游戏公司不断升级防沉迷措施,比如登录、充值均需人脸识别,倘若是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段、时长及充值行为均有限制等等,但仍是有不少孩子用家长的身份信息来蒙混过关。
对此,一些家长纷纷亮出了自己的高招。
家长和孩子的手机不要混用。平时,要保管好家长的手机,还要时常留意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定期删除手机里的直播、短视频、游戏等APP。如果把家长的手机给孩子用前,注意把社交账号、支付平台账号暂时退出,避免孩子随意消费。
别把大金额的银行卡绑定在家长的手机上,并且隔段时间就更换一下支付密码,在支付平台中设置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同时,开通银行消费提醒功能,包括短信、公众号等。
可以设置“屏幕时间管理”,这样就可以给手机或相应的APP设置使用限时了。还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将孩子用的手机或平板添加为“未成年家庭成员”,然后在家长的手机里设定孩子所使用的手机或平板的屏幕使用时间。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一到设定的时间,屏幕则自动锁定。
改变要从家长做起,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游、看直播。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家长要帮孩子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可以替代手机的游戏,比如一套有趣的书、锻炼思维的积木、全家一起玩的财商游戏等,把孩子从手机里抢夺回来。
■提示 在信息化的智能时代,完全让孩子和手机隔离是不现实的,家长要主动引导和管控,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这才是给孩子配备手机的最初目的。为了预防孩子沉迷游戏,当我们为孩子配备手机的那一天开始,就要约法三章:一天使用手机不超过多长时间,有哪些软件不可以下载使用,手机支付功能关闭等等!
在手机防范这条路上,需要成长的也不只是孩子,有的时候家长更需要成长,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做好自身漏洞的填补,也是每位家长必备的成长功课。
(原标题:家长不能一推六二五)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褚英硕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