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环佩”奏《流水》震撼世界观众,斫琴师王鹏揭秘千古名琴秘密
记者 李洋 王雅贤
2023-04-23 11:24

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非正式会晤中邀请他在广州市松园聆听中国千古名琴“九霄环佩”再奏名曲《流水》,借此表达中国“高山流水盼知音”的心意。世界各地观众在看到这条新闻视频时,都被千古名琴的动听悦耳所震撼。而“九霄环佩”动听的秘密,恐怕当代没有人比王鹏更清楚。因为他正是20年前亲手修复了这千古名琴的斫琴师。

从一张琴解读“人琴合一”

本世纪,“九霄环佩”首次出现在世人眼中是在2003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会上。当时它以346万元成交价开启了中国古琴拍卖过百万元的时代。这也是存世的四张“九霄环佩”中唯一存留于民间的。当年它被何作如竞得,并很快被送到王鹏的钧天坊,修复其蛇腹纹漆面上的多处小开裂和一侧折断的护枕。

“九霄环佩很美、很精巧,也很独特。”王鹏依然记得这张名琴带给他的震撼与抚慰。最近,全世界都通过网络视频得知这张琴的背面有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以及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收藏钤印。然而王鹏对它的欣赏则是从斫琴的角度出发。因为他知道这张琴悦耳动听的秘密。

“这是唐代雷氏家族所制的琴,其特色是高音区比低音区更易产生振动,这与常理不符。”王鹏说,古人制作古琴的通用选材搭配是“面杉底梓”或“面桐底梓”。也就是面板用杉木或桐木,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且松透,利于琴弦的振动。底板用梓木,因为它质地偏硬,但又能参与声音的振动,促成声音的纵向摆动,让琴声在悠扬之外,还能产生下沉的感觉,不漂浮,才能直抵人心。

“九霄环佩”就采用了“面杉底梓”的组合。“表面看是面杉底梓,但雷氏家族斫琴的秘诀,是在琴身最厚的地方将杉木挖出方槽,再把桐木镶嵌进去,使音色更加松透,改善高音区的共鸣。”王鹏介绍,古琴的高音区一向既考验斫琴水平也很考验弹奏者。雷氏家族独特的设计并非一般弹奏者能够胜任,弹不好反而会感觉迟滞甚至失准。这也是当代“九霄环佩”经历过多位弹奏者都没能发挥出最佳状态,直到遇见李祥霆才再次实现了人琴合一的原因。而人与琴互觅知音的美好,也正是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投射。

王鹏在钧天坊内弹奏宋代古琴“濂泉”

从一张琴解读“中正平和”

当然,古琴之美并非声音越大越好,而在于“中正平和”。王鹏说,以“九霄环佩”为例,做好木胎,是为了让琴振动,木胎外面加灰胎(漆灰),却是为了抑制琴的振动。所谓“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古人追求的中庸之音,正体现在其中。

多年斫琴让王鹏对“在传承中创新”深有体会。比如古琴要始终保持形制上的对称,这是中国人“中庸”理想的一种物化表达。此外,古琴面板呈弧形,底板平直,象征着天圆地方;古琴一端较高,代表高山,中间用长长的琴弦,象征流水,宋朝《碧落子斫琴法》中就讲过,这是“山高水亦长”的自然大美境界,也是中国人“见山立志,遇水生情”的审美境界。这些基本设计,融合了几千年中国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追求,如果改变,会有损于古琴文化的完整。

再者,古琴底板内隐藏着龙池、凤沼两个共鸣箱,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呈一对C形。“这与小提琴C形腰的功用类似。但东方人喜欢将其隐藏在中庸的琴身之内,更加内敛,西方人则更愿意将这种形制展现在外,一眼可见。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古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也是人与时间对话的艺术。在王鹏修复过的古琴中,最具戏剧感的当属明代“潞王琴”。古人有语“潞王无好琴”。潞王一生制琴600余张,他对中庸的极致追求导致斫出的琴在传统仲尼式基础上进一步削弱棱角,外形圆浑,木料厚重难弹奏,难以取悦当时的琴师。然而时隔三百多年,如今潞王琴的木料已彻底松透,琴音空灵悦耳。“这跨越三百年才能实现的绝妙琴音,不正是古人不为外物所累,只追求内心平和、天地人和的体现吗?”

 从一张琴解读“互鉴传承”

最近十多年来,古琴在国际文化艺术交往中往往出现在C位。《流水》《高山》《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名曲屡屡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奏响。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古琴艺术家、现代舞艺术家甚至联合创制首部古琴音乐舞剧《初无垠》。舞剧在澳大利亚上演时,现场上百位观众随着琴音一同在座位上舞动,成就一段跨越国界的艺术佳话。5月1日,王鹏将再次与他的钧天云和乐团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访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继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国际影响力提高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习琴者。王鹏也心急于斫琴技艺的传承。“此次出访我计划带上亲手斫造的一对琴——苍璧或玉琮中的一张,这对琴是我的代表作。”王鹏介绍,当世所存古人遗留下的琴共有51种样式,而他经过数年钻研已创制130余种全新样式。“由于原料、琴身设计和制作手法的差异,它们的音色各美其美,又都尊重历史传承,共同体现出中华审美。”而这些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却还在寻觅合适的继承者。

20世纪初我国斫琴师不足10人。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古琴制作专业的王鹏,仍是当下唯一科班出身的斫琴师。因为师弟师妹们早都转行了。修复和制作古琴,需要斫琴师具备声学、材料学、造型、美学、物理、音乐等许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和丰富的动手实操经验。“年轻时的兴趣已变成如今的使命和责任。”王鹏说,眼下自己亲手带的斫琴学生有十几位,带出的弹奏学生几十位,在高校里还先后为上百学生授课,“但我还没有找到我的徒弟。”他期待着有一天他和他的斫琴技艺能遇到人品、智慧、天分、修养俱佳的传承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洋 王雅贤

流程编辑:u02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洋 王雅贤
    2023-04-23 11:24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