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歌曲被冠以演唱者的名字,说明这位演唱者对该曲的演绎,达到了独特的境地,又不失词、曲原意。已故歌唱家刘淑芳的《宝贝》便是如此。
1962年夏季的一个周六下午,非年非节,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举行联欢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社经常举行联欢会,节目由个人自报,没有化妆,更无乐队,纯粹是联欢,这回请来中央乐团几位演奏员和北京实验京剧团几位演员,两社职工的节目穿插其中。
中央乐团的演奏家,即兴演奏了古诺的《小夜曲》,北京实验京剧团的谭派传人李崇善演唱了《借东风》的片段。再次登台的是京剧李(多奎)派传人王晓临。大家猜想,她不是唱《岳母刺字》,就是《钓金龟》,不料,她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不唱本工老旦戏,我给大家唱刘淑芳的《宝贝》吧。”
话音刚落,会场一片掌声,京剧老旦唱艺术歌曲,而且点名唱的是刘淑芳的《宝贝》!中央乐团的两位演奏家轻轻打开琴盒,取出小提琴。刘淑芳是中央乐团的歌唱家,演唱的是艺术歌曲,平时演出多由钢琴伴奏,少有乐队伴奏,现在不是给刘淑芳伴奏,而是给京剧老旦伴奏。不知会是什么样,会场又一阵掌声。
两位小提琴家对视片刻,各自调弦。
台上的京剧老旦王晓临见有小提琴伴奏,更是兴奋。她低头略思片刻,全场一片寂静。突然一声深沉、浑厚的“宝贝……”喷口而出,调门不低,是女中音的音色,小提琴轻轻地跟上,托着王晓临的唱段,一曲号称刘淑芳的《宝贝》,回荡在会场,合着台下的掌声,真真是“联欢”了。
《宝贝》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歌,在我国已有多人演唱过,刘淑芳演唱时,为这支歌曲配歌,全部16个小节中,有7个小节在4/4拍和2/4拍间切换,特点是节奏变化快,演唱好了,有异域风情,但要取得这个效果不容易。
虽然王晓临没完全按照这个节奏,她的老旦声腔依然唱出了一位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丈夫胜利归来的期盼,没有京剧味儿。
事后,我到中央乐团采访刘淑芳时,告诉她:“王晓临说唱刘淑芳的《宝贝》。”
刘淑芳马上谦虚地说:“不敢当,好多名家也在唱《宝贝》,怎么说是我的《宝贝》!”接着她说,《宝贝》其实是支摇篮曲,很短,是一位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不能唱得哀怨,因为她告诉儿子,他们等待他的胜利归来。她在节奏上做了处理,为的是能唱出这支歌曲的地域特色和少妇对丈夫的期盼。没能听到王晓临的演唱,她表示遗憾,并说:“下次你们再组织这类活动,一定叫着我!”
那次采访后,我并没写上述这段故事,也没写刘淑芳的《宝贝》和《鸽子》,而是向读者介绍了她推出的另一支优美的歌曲《西波涅》。
艺术家希望听众听到、看到他们在不断推陈出新。
(原标题:刘淑芳的《宝贝》)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李钟秀
流程编辑:U016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