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莫盛凯:美国政治分裂推动对华认知极端化
2023-04-15 17:58

4月15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围绕国家安全重要问题,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立足自身领域与专业知识,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进行分析与阐释。

“面对当前大国博弈和权力逻辑回归,多重风险挑战叠加的复杂国际安全形势,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渴求和平与安全,呼唤全球安全治理新理念、新方案,构建更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安全治理架构,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丑则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倡导符合时代和国际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的安全观念与合作倡议。她列举说,2022年,中方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六个坚持”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关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等问题的立场主张,为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中国方案。

大国博弈加剧,“修昔底德陷阱”成为国际关系语境中的热词之一。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莫盛凯提到,“修昔底德陷阱”由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概括而来,书中古希腊城邦的内斗、党争是城邦间冲突外的另一条主线。

莫盛凯指出,今天美国的政治极化和两党内斗,使其对华认知越来越极端,对华政策成了“比强硬”的国内斗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在主要城邦内部,围绕对外政策存在相互对立、长期斗争的强硬、温和两派。聚焦雅典和斯巴达内部的对外政策派系,不难看到各自强硬派总在客观上彼此互送弹药,以便战胜各自的温和派;温和派的暂时成功往往最终引起失望,从而进一步增强强硬派的势力,成为战争爆发深刻的国内政治动能。雅典战前的策略是依托城墙和海上力量坚守不出,迫使斯巴达因无法取胜而知难而退。在雅典领袖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政治在强硬派与温和派间频繁摇摆,最终在更加剧烈的党争中走向战败。中国的稳定为百年变局下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提供了最大的确定性,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西方学者不愿明言的另一教训。

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法律系教师刘思艺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任务。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涉外法治工作涉及国际法、国别法、区际法、国内法等诸多领域,需要依托并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更新学科内涵以适应时代需求。要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理论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关心国家战略需求、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己任的涉外法治人才。

(原标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莫盛凯:美国政治分裂推动对华认知极端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白波

流程编辑:u027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白波
    2023-04-15 17:5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