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专家指出,5岁内发现自闭症并进行科学干预治疗,绝大多数轻症患儿可通过融合教育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另外,“天才儿童”、“不爱说话”是目前人们对自闭症的两大认识误区。
5岁前干预效果最好
自闭症属于大脑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丽嫱介绍,自闭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世界自闭症的平均发病率已达到1%,也就是说每100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自闭症。
李丽嫱主任正在给患儿查体
自闭症的高发年龄通常在两岁半到3岁之间,越早确诊并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李丽嫱称,人的大脑出现发育障碍,在5岁内干预效果比较好。自闭症也分轻重程度,常有共患病。如果单纯是轻度自闭症,早期经过正规的科学干预治疗后,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能够回归正常生活。但如果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自闭症的症状不仅不会自然缓解,还会逐渐加重,使孩子无法融入正常教育,甚至无法接受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患儿的康复困难程度加重、训练效果较差,未来无法融入社会,甚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终生看护。
自闭症有两大误区需关注
曾经有不少影视作品将自闭症患儿描述成“天才儿童”,他们往往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李丽嫱提醒,这是人们对自闭症的一大认识误区。影视作品中表现出的阿斯伯格人格,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但非常罕见。实际上,只有少部分自闭症儿童有一些优于常人的表现,例如有一定的绘画天赋、音乐天赋,或者记忆力超强、对数字敏感等,但有四分之三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偏低下。
人们对自闭症的另一个认识误区是“不爱说话”。自闭症的4大核心症状是社交障碍、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兴趣极度狭窄,以及有重复刻板行为。这些核心症状给人一种印象:自闭症儿童通常不太爱讲话。其实,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是“滔滔不绝”,因而这种异常行为容易被家长忽视。如果发现孩子话很多,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话的时候缺少交流感,像背书一样,且有一些异常声调,就需要引起重视。
“五不”法发现自闭征兆
如何做到自闭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呢?李丽嫱建议,对于1岁以后的孩子,可以观察是否具有“五不”行为:即不看、不答、不指(不指认东西)、不说、不当(不当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了“五不”行为或者有类似“五不”行为的表现,应引起高度关注。
那么,1岁以内的婴儿如何观察呢?正常来说,婴儿在45天左右开始有应答行为。虽然不会用言语,但会通过发音、眼神交流来进行应答。如果3个月大的孩子大多时候都没有应答,最典型的是9个月大时,既对呼唤没有任何反应,也不指认,看人的时候眼神回避,就格外需要注意了。除此之外,家长若感觉孩子特别“难带”,比如一碰就哭、难喂养,这类感觉超敏感的孩子也要多留意,必要时就医求助。
自闭症的传统治疗方案主要是康复干预和教育,辅助一些药物治疗。目前,所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都不支持药物能够改善核心症状,只能控制症状。例如孩子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症状明显时可用阿立哌唑口服液控制症状。此外,还有一些物理疗法(如经颅磁刺激)、美术疗法、音乐疗法等。但行为干预是最主要的,应用行为分析(ABA)、融合教育、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后期再加入改善认知、社会交往、教育的干预行为,以及心理学方面的CBT认知行为疗法等,都能够改善自闭症的症状。
除了上述传统疗法,国际上应用已相对成熟的数字疗法也已引入国内。比如,孩子总是不注意看人的脸,那么App系统会通过一个需要配对的操作,吸引孩子的注视,成功之后再将配对转移到人脸上,逐渐形成正向强化。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