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艰难的选择!北京时间23日凌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之间。
与此前许多机构的预测不同,美联储本次并未因美国银行业危机而暂停加息。而加息后再创新高的利率也“吓坏”了美股。截至22日收盘,美股三大股指跳水下跌,多支银行股更是遭遇重创。
美联储。新华社资料图
进退两难的美联储
“美联储面临一个难题。如果提高利率,可能会有更多的银行陷入危机。如果维持利率不变,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去。”全球发展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
3月10日,硅谷银行的轰然倒塌揭开了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序幕。随后,签名银行也被关闭。《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称,美国目前有多达186家银行可能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
作为这场风波的推手之一,美联储加息被认为应当告一段落。多位专家此前向中新财经表示,在银行信任危机消退之前,美联储很难再加息,否则会给更多银行带来风险。
不过,受到通胀高企、民怨沸腾的牵制,美联储决策的天平最终还是倒向了抗通胀和加息的一边。
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声明中,美联储称,最近的事态发展可能导致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条件收紧,并对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货膨胀造成压力。这些影响的程度尚不确定。委员会仍然高度关注通胀风险。
“尽管对银行危机的潜在影响发出了警告,该委员会还是一致通过了加息。”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说。
数据显示,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6%。这一涨幅较1月有所收窄,但仍然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长期目标。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虽然近期美国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压力,但为了继续控制通胀,避免向市场释放错误信号,美联储顶住压力进一步加息。
美国时间22日,美股三大指数收盘表现。
银行业阵痛加剧 通胀仍是顽疾?
就在美联储议息会召开时,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另一边的参议院听证会上发声称,美国监管机构不打算提供“一揽子”存款保险来稳定美国银行体系。这番言论粉碎了市场对政府能够提供担保以阻止进一步银行挤兑的期望。
耶伦发言和美联储加息公布后,美股三大指数跳水下跌,道指、纳指、标普下跌均超1.6%。银行股更是遭遇重创,第一共和银行收跌15.47%,富国银行跌3.3%,花旗跌3%,摩根大通跌约2.6%,摩根士丹利跌近1.4%,高盛跌1.1%。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解读称,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无疑将使美国银行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资产端将面临更多账面损失,之前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计,美国银行业由于投资国债和MBS等金融产品,未实现的账面亏损高达6600亿美元,随着利率进一步上行,账面亏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在存款外流和避险情绪下,美国中小银行吸储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而在收益率曲线倒挂下,息差可能进一步收窄,经营压力将变大。”王有鑫说。
此外,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到,加息已经增加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可能,诱发美国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危机,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更糟糕的是,在威胁金融稳定和拖累经济增长的同时,专家担心,加息也难以帮助美联储实现降通胀的目标。
董希淼表示,美国通胀率高企,与疫情爆发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到严重干扰有关,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后国际能源价格快速上涨有关。这些都不是美联储通过加息所能解决的,加息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
美元 新华社资料图
加息周期进入尾声?
本次25个基点的加息已尘埃落定,市场关心,后续美联储政策将如何走?
美联储FOMC3月点阵图显示,17名美联储官员均预测利率会升至5%之上,并维持美联储去年12月份点阵图暗指的5.1%利率中值预测。这或意味着美联储今年仅有空间再加息一次。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此前撰文称,基准情形下,美联储或于3月和5月各加息25个基点,随后结束加息进程。
杨德龙解读称,近期美国发生的银行业风波让未来进一步加息的必要性下降。美联储认为银行业风波会导致银行自发“紧信用”,这可以替代一部分加息的工作,从而让美联储不需要再加息更多。
那么,如果加息进程结束,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往何处走?会降息吗?
杨德龙分析称,美联储官员对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预测保持在5.1%不变,对2024年底的利率预测甚至还上调至4.3%(前值4.1%),这说明美联储官员仍然没有在今年内降息的想法,对明年降息的幅度也比较克制。
在王有鑫看来,美国银行业在流动性压力下可能将大幅收紧信贷政策,企业和居民贷款成本将上升,融资可获得性将下降,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和需求快速回落。在此背景下,通胀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权重可能下降,美联储将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问题,货币政策可能也会相应调整。
“美联储的年内不降息表态可能更多是发挥预期引导作用,具体政策如何调整可能还需要视形势变化而定。”王有鑫称。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流程编辑:tf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