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国新冠疫情数据统计、报告机制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1月6日中联部举行的“中国防疫政策专题吹风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专门就中国新冠疫情的分析、报告方法以及下一步我国的疫情监测机制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冠疫情的统计、分析和研判是我们制定防控政策的基础,也是动态了解疫情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还是我们评价防控措施落实以后防控效果的重要方法,”吴尊友表示,中国一直在开展新冠疫情的统计、分析和研判工作。
吴尊友介绍,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时,我们建立了新冠诊断的标准,确定了诊断的方法和统计分析报告的方法,疫情统计、分析数据从无到有。而在武汉新冠疫情控制以后,直至去年12月份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这一阶段我国的新冠疫情主要由境外输入引起,对每一起疫情,我们都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在短时间内扑灭。
“在应对这些疫情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较小的疫情我们逐步的按照传播链的方式去开展核酸检测,对于较大的疫情,我们几乎也能够发现所有的感染者并进行诊断、管理,所以这段时间疫情统计采用的就是计数的方法,我们对疫情掌握得非常准确。”吴尊友称。
而在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许多民众反映目前每日报告的数据和民众感受到的数据有差别。对此,吴尊友解释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按照行政区域开展的核酸筛查方式,而主要采取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以及其他人员愿检尽检的方式,这样就使得我们检测的人数以及最终报告的感染人数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许多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自行在家开展抗原检测,即便检测结果呈阳性也不再上报,而是自行居家治疗,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现在每日报告的数据和实际感染数据有一些出入。
资料图 新华社发
而在防控方案优化后,特别是1月8号对新冠将实行“乙类乙管”后,我们又将如何做好疫情的监测工作?吴尊友表示,为及时、动态掌握疫情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科学研判、预测疫情的流行规模、强度和时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制定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指导全国疫情监测。下一步将继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为主体,各个医疗机构监测、报告病例,同时还将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例如在全国已经设立了500多个流感哨点监测医院,还可以在一些重点机构,例如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开展监测,也可以对水环境进行监测。
“这个阶段我们将主要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同时采取多种统计方法并用来掌握情况。这也是过去几年欧美国家和现在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法,”吴尊友称。
此外,吴尊友还介绍称,从2020年开始,过去三年,我们对一些重要病例都进行了毒株的分离,监测,及时了解变异株在传染性、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重要生物学特征方面的变化,而且这些数据也都向社会及时公布。
(原标题:疫情报告数据为何不准?未来将如何监测疫情?吴尊友回应热点问题)
来源:环球网 | 作者 樊巍 刘欣
流程编辑:TF063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