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一个月:从守和变,看防疫态势
2023-01-05 08:57

距2022年12月5日浙江各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倏忽一个月。

2023年1月1日,杭州湖滨步行街,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浙江日报 记者 姚颖康 摄

这一个月里,有过释然有过慌乱,有过惊喜也有过悲痛;这一个月里,挥别被疫情打扰了一整年的2022,迎来期待生活回归生气的2023。

像一架无形的“天平”,在这一个月间浙江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转的平衡——天平的一端,是不断的变,一个月来,防疫措施不断调整,社会保障不断调整;天平的另一端,是坚定的守,守住工作生活的有序,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而守与变的出发点,如省疫情防控办相关负责人所说:“疫情防控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守与变,目的在于让政策保障和百姓诉求之间的落差,更小一些。

三年防疫实践证明,我们的防疫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历史经验为优化调整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守与变,是一种辩证思维:既不能一味追求守,而忽视了百姓的切身感受,更不能放任社会经济停摆而不顾;同时也不能盲目求变求快,而忽略防控措施调整给个体带来的冲击。

一个月来,变是怎么变?守又守住了什么?我们眼前发生的喜怒哀乐、人间悲欢,又在提示些什么?

2023年1月4日,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万吨级渔业专用码头一派繁忙。浙江日报 拍友 陈永建 摄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历历在目——

12月25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全省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突破100万例、发热门诊单日最高就诊人次超过40万、在院治疗新冠病例超过1.3万。与之同步发生的,是老百姓买药难、发热门诊一号难求、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

有人开始质疑,政策的“松动”,会让好不容易守住的三年成果付之东流吗?

面对不断暴露的民生难点,防疫措施以变应变,不断迭代优化。在优化调整措施发布初期,老百姓首先发现,杭州等地的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依然要求“扫码”查看核酸证明,导致核酸检测排长队,容易引发更多人感染。12月17日,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果断倡导: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随着阳性感染人数增加,医院迎来艰难时刻。有医护人员含泪诉说自己带病坚守岗位的短视频,被广为转发。网友们呼吁,给“白衣天使”们多一些理解。12月21日深夜,浙江发文要求进一步落实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激励保障。元旦假期,浙江多地医护晒出津贴清单,医务人员说“收到了,很温暖”。网友们留言:“这是你们应得的。”

2022年12月30日,杭州建德,府西社区的志愿者将“防疫包”免费发放给辖区内老年人。浙江日报 拍友 宁文武 摄

随着疫情发展,老年人成为防疫薄弱环节,守住这道防线尤为艰辛。12月29日,浙江开始向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分批免费发放“防疫包”。先乡村、先年长等人性化做法,抚平了很多焦躁的心情。建德市莲花镇林茶村的独居老人李彩娇首批收到了“防疫包”,里面有一瓶消毒液、10个医用外科口罩、一板清热解毒类中成药、3颗退烧药,还有一份防疫健康温馨提示。

一个月来,类似这样每一步的守,源于现实的百姓需求,也依托有理有据的管理考量。见微知著,优化措施从一开始就在遵循事实、尊重规律、顺应民意的方向上,科学、有效地推进。睹始知终,从“防疫包”发放的梯次、人数、方式等各方面,体现出基于现实条件和工作实效的合理性。这份考量,将一个社会体系的主动性、灵活性,以一种可控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在慌乱的群体情绪下,达到抚慰人心的作用。有人评价,一个“防疫包”,可以顶一万句话。

即将到来的1月8日,我们将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新阶段,面临疫情防控新形势,守与变的“天平”迎来保持平衡的新挑战。

正如省疫情防控办有关负责人所说的:将尽最大努力推迟感染高峰到来,“晚一天、少一人,都是胜利。”

“不能将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躺平’混为一谈。”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认为,目前的调整是有计划、按步骤、分人群进行的。这表明,政策放宽有其科学依据。无论是国家“二十条”“新十条”,还是浙江优化调整防疫措施,每一步的改变,都基于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民意的理念,都是科学、主动且可控的。

一个月来,那些频繁、微小的改变,守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有人问,这一步步政府作为对百姓诉求的响应,是如何互动促进的?

百姓缺药后,政府调药的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阳性感染人数剧增,微信朋友圈、微博里,药店被“抢”空、线上送药平台“爆单”的场景刷屏,仿佛药品陷入短缺的速度,比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还要快。

浙江随即向全省11个设区市紧急调拨药品。这一决策背后,是无数个体诉求的推进,也是政府部门执行能力的体现。

12月20日,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瓶窑分院药剂科科长鲁桢桢深陷焦虑:“需求大,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退烧药已所剩无几了。”看着居民们焦急找药、配药,她和同事很想帮忙,但面对全网缺药,她也是毫无办法。

12月24日,来自杭州市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的一则通知,让她的眉头渐渐舒展——有一批退烧药在近日就能调拨到位,需要连夜统计各个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需求量。同一天,1500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开始连夜分发到全省11个设区市。

12月25日上午8时,当鲁桢桢赶到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药库,已经有不少社区医院的同行在等候。很快,她领取到首批51份药品,先供中心和10个站点使用。就在同一天,有8万盒抗病毒治疗药品被送往全省的医疗机构。

药店缺药,更多老百姓想买药怎么办?杭州市第一时间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药品、物品共享给急需的人。

杭州御景蓝湾小区各业主群里,传递着“防疫物资互助”的消息。42幢的杨女士,第一时间将自家富余的几盒退烧药及多份抗原检测试剂捐赠到“共享药箱”。邻居张阿伯成为“共享药箱”的受益人之一,他接到业委会工作人员送来的药品时,不禁落泪:“儿女不在身边,这次疫情老两口都倒下了。谢谢你们。”

小小的一片药,让我们看到,改变也发生在百姓之间,大家纷纷向身边的陌生人伸出援手。

返乡的浙大学生吕宛泽,来到嵊州市邮局兼职“快递员”。他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用一己之力缓解家乡的压力。

杭州市公交集团司机高鑫经过培训后,当起救护车驾驶员。他说,这几天守护着生命通道,特别有意义。

余姚市陆埠镇裘岙村党支部书记裘明辉,不辞艰辛、不计得失四处奔波,为村民免费送药上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帮助一些人渡过难关。

这一个月,在守护与改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普通百姓,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这一个月的变化给我们划下重点:政府、社会、个人,各有其责任与义务。

2022年12月21日,嘉兴海宁,中朝御锦园小区大门口出现一个“共享药箱”。共享联盟·海宁 杨馨蕾 王哲能 冯季诚 摄

一个月来,分量最重的守,来自全体医护人员。浙江各级医疗机构承受重大考验,发热门诊量急剧攀升、医院超负荷运转、一线医务人员不同程度减员……在“保健康、防重症、遏病亡”的目标之下,全省6500多间发热门诊、1.2万余张ICU床位准备就绪;为了守护大家的健康,许多“阳性”医务人员坚守岗位。

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邱方方连续上班十余天,每天面对危重症病患:“这里的呼吸机没有一台是空闲的,ECMO几乎每天都要用上。我们不敢休息一天。”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蔡文伟记得,有时候,120救护车一天要来80多趟。他表示:“尽管大家有心理准备,但患者涌入急诊的时候,还是非常震撼。而我作为医生,必须挺住。”

元旦期间,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发热门诊的医生基本都感染了新冠,坚持上岗的感染科医生刘金梁说:“个人是更累了一点,但是病人却能少等一点。”

一个月来,最大的变,是医疗体系在大考的历练中,快速做出调整。我们看到,三年战“疫”为医疗救治系统积累了强大韧性。救治方案、科室职能、人员调整等各方面的灵活应变,竭尽全力守护更多百姓的健康。

浙大一院在最大限度地扩充重症收治能力,全院重症床位达近600张,实现了床位等人、医护等人。同时,60余个发热门诊诊间,“排班跟着排队走”,接诊量可扩充至7000人次/日。

浙大儿院门急诊迎来“最难时刻”:单日发热门诊就诊量超过3500人次,仅夜间发热门诊就超过1800人次。医院做出暂停康复科等病区开放的决策,把相关医护人员全部调配到门急诊。

12月10日,杭州刚公布全市发热门诊(诊室)名单,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诊室就同步成立,12月12日正式开放,当天就接诊了68名社区居民。据悉,杭州市近200家基层社区医院陆续开出发热筛查诊室,这些“家门口”的医院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有效分流了患者。

在城乡的街角,不少核酸采样亭变身“发热诊疗站”。安吉县佳源广场的“发热诊疗站”,有患者在现场挂号、就诊、配药后说:“比上医院方便。”驻站医生王峰说,亭子里配备了退烧药、中成药、止咳药和中药饮片等,能为轻症发热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2年12月23日,湖州部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发热诊疗站,市民可以一站式就诊、取药。共享联盟·吴兴 何伟卫 摄

就在这一个月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释放出强烈信号——必须守住经济、稳住开局,齐心协力夺回疫情带来的损失。

众人期待之下,第六届世界浙商大会召开。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开幕式上说:只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能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珍惜和用好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拥抱新时代、走好新征程、实现新飞跃。

一个月来,抓生产、促消费,抢订单、引外资,我们看到了浙江人那股永不言弃、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

为守住发展活力,多地用消费券、定向纾困券、年货邮到家等“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稳岗留工;为守住外贸活力,截至12月中旬,浙江已派出大批企业及相关部门人员出海稳订单,带回超26亿美元的进出口合同和意向合约;为守住市场秩序,千家医药医疗企业,承诺依法生产、维护价格稳定……大家打破常规、改变惯性思维,为的是抢抓机遇、突围发展,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2年12月15日,杭州市组织100多家企业赴阿联酋迪拜,参加“海外杭州”系列展会的迪拜展。浙江日报 记者 魏志阳 姚颖康 拍友 高娅娜 摄

2023年已经到来,元旦假期各地渐渐恢复的烟火气透露出一丝暖意。然而疫情显然没有到可以宣告终结的时候。

眼下,重症病人还在增加;XBB等新毒株又已出现;“阳峰”威胁依然汹涌;春运开启,人的流动不可避免会引发疫情变化;农村的防控压力重重……

然而,当我们从最近这一个月里,看到的“守与变”,想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慷慨,终究可以对未来抱有更大的确定。我们相信,专业的声音会更响亮,信息会更明晰,研判和对策会更精准,疫情也终将会渐渐远去。

(原标题:浙江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一个月:从守和变,看防疫态势)

来源:浙江新闻

流程编辑:TF02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浙江新闻
    2023-01-05 08:5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