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赶考”,北京国企改革交出高分答卷!
2022-12-30 07:13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年“赶考”北京国企改革交出高分答卷

截至2021年底,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5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4.6%;营业收入首次超2万亿元,利润总额1328.4亿元,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35.5%、48.2%,创历史最好水平;上缴税费达1355.4亿元,相当于全市税收收入的10%;在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评估考核中,北京市获得A级测评……这是北京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本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党建引领改革,圆满完成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

资料图 图文无关

8家一级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

华夏银行董事会下设战略、审计、风险管理等专门委员会,全力保障董事会科学决策;金隅集团推动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链协同管理创新,企业经济总量、行业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位居全国建材行业前三甲……

“改革促攻坚,一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解决,为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企历经三年改革,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公司治理不断健全完善。

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面提升了国企服务首都发展的能级能量。三年来,市管企业117项主业缩减至59项,8家一级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力度空前。通过专业化整合,组建北京健康养老集团,助力首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北辰集团引进京东、法国最大的会展集团智奥会展组建首都会展集团,成为服贸会市场化运营主体,全力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首农食品集团将76家二级企业整合至29家,9家子企业成为规模超百亿的细分领域“龙头”。

助推首都减量发展,697户劣势和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疏解退出。京能集团全面关停京西煤矿,结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首钢集团主动退出战略契合度不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的企业,经营性亏损企业全部纳入关闭计划,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增300%。

国企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1家

三年综合施策,北京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按下了“加速键”。

改革的成效,通过一组组数据窥斑见豹:全市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改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286项混改,引入京东、宁德时代等非公资本超900亿元,市属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接近73%;首钢绿能、首创水务、华夏保障房等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成功发行,占全国总数的20%;借力资本市场,通过IPO、重组、收购等新增9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1家,市值超1.5万亿元。

1.5万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新进员工全部实现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全面实施。相关负责人表示,国企制度改革实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破冰破局。

改革案例可圈可点。首钢、北汽等在集团层面探索选聘职业经理人;北控集团子企业市场化选聘376名职业经理人;金隅集团建立按业绩贡献进行绩效考核的薪酬分配机制,二级企业班子收入相差7倍;首农食品集团实行“红黄牌”机制,对任期内连续两年黄牌或一次红牌的职业经理人实施解聘。

激发干劲,留住人才,国企因改革更具发展活力。32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13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7家进入行权期的企业净利润平均增幅达38.9%。通过实施中长期激励,北方华创离职率由15%降至2.7%,华腾橡塑的净利润大增258%。

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30%

截至去年底,市管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65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管企业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投入逐年加大,去年达524.4亿元,同比增长29.3%,创历史新高。

北京电控2021年创新研发投入强度超7%,新增专利申请10183件,新产品贡献率超61%。京城机电、北京建院等6家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城建集团一家就拥有近30个国家级和市级各类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京投公司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组建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推进北京轨道交通创新成果转化。

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京东方半导体显示产业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北方华创集成电路装备产业规模国内最大,大豪科技刺绣机电控产品及其配套驱动器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

“2021年,市管企业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30%,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两个领域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两千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北京创新产业投资平台,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分层分类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国企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果初步显现。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杰

流程编辑:u02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孙杰
    2022-12-30 07:13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