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极少去公共场所的老人有必要接种疫苗吗?如何打消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顾虑?围绕这一话题的诸多疑问,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一一给予回应: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获益最大,希望老年人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为自己的健康护航。
在所有人群中,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属于极为特殊的脆弱群体。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免疫力逐渐下降,再叠加一些多年积累下来的基础病,一旦感染引发重症的风险着实不小。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75岁以上的老年人,8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风险分别是5倍、7倍、9倍,死亡风险分别是90倍、220倍和570倍。另一方面,不少老年人自认为社会活动少,接种疫苗意愿普遍不强,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仅65.8%完成全程接种。但事实上,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各自的社会交往,即便长期居家,也会有亲属陪伴或走访。如今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虽大幅减弱,但传播代际加快、传播隐匿性和传播效率明显增强,对脆弱人群并不友好。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现实考量,老年人不仅有必要接种,而且还得再快一些。特别是现在,要实现防控措施的平稳过渡,必须依靠广泛接种疫苗构建一个更加坚实的免疫屏障,老年人接种率低的短板亟须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让老年人应接尽接,需要从“心”出发。目标接种者是什么情况,不敢打、不能打还是不便打?各地可以深入摸排,将工作做得更细一些。从目前已经推出的举措看,有的致力于做通思想工作,用大白话澄清谬传和误解;有的着重优化服务,尽可能排除接种途中的“梗阻”。根据各自的实际,不断提升服务的温度、推进的力度,才能让老年人接种的“最后一百米”保持畅通。
说到底,积极接种疫苗,最先保护和最终保护的都是接种者及身边人。如果说,老年人在信息接收以及观念转变上稍显迟滞,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他们有着血缘或亲缘联系,信任度更高,也更加熟悉老人能“被说服”的方式;另一方面,彼此生活在一起,在病毒面前“风险共担”,也应当“共同进退”。将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向家中的长辈说清楚,尽可能地打消家庭内部的“疫苗犹豫”,是将病毒挡在家门之外的关键一步,也是护航家庭健康的有力行动。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百米”,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最重要的是相向而行。大家都从各自实际出发,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履行该履行的义务,才能共同守住必须守住的堡垒,共同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
(原标题:补上免疫短板,亟须打消老年人的“疫苗犹豫”)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流程编辑:TF065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