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自己在给学生上网课,没有及时回应丈夫,便遭拳脚相向——
近日,河南新密“女教师上网课时遭家暴”一事,引发关注。曝光视频显示,一位女老师在给学生上网课时,一名男子与其发生口角并冲入画面,掐住该女教师脖子对其进行殴打,随后二人离开镜头,在画面外传出激烈的尖叫和打斗声。事发后,当地警方回应:经现场调解,双方重归于好,女老师无大碍,未要求处理男子。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表示:已对打人者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二人虽已和解,但网友的担忧不减:“和解”之下,女方是否有顾虑和难言之隐?这是该男子第一次动手,还是此前也有过类似行为?此后会不会变本加厉?
种种担忧不无道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和追问并不多余,它关系到公众对于“家庭暴力”和“普通家庭纠纷”边界的理解和判断,关系到被暴力对待一方的困境能否被看到、被重视,从而得到及时、充分的保护,也更加突显了全社会对反对家庭暴力的共识。
网课中的家暴,更加让人愤怒。面对镜头悍然施暴,影响已然十分恶劣。网课的摄像头记录下了施暴者的狂怒,也将这粗暴的画面烙印在了网络另一端的孩子们的心里。可以想象,当学生们目睹课程中突如其来的撕扯,眼看着平日里敬爱的师长陷入困境,会留下怎样的阴影。
比起“家事”,家暴的本质更多是“暴力”。“家”这一名词,天然带有爱与温情的属性,也正因如此,很多家暴事件被视为家庭纠纷。家庭暴力以其控制性、隐蔽性、长期性成为伤害婚姻、家庭关系,带来相关暴力案件的一大杀手,许多受害人为了家庭、婚姻选择默默忍受与原谅,最终走上了长达十年、数十年的受暴之路。暴力就是暴力,不因为它发生在家庭就能被豁免。终结家暴之殇,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面对家暴不沉默、不纵容,第一时间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尽早摆脱暴力的阴霾。
反对家庭暴力,法律撑起有力的保护之伞。2016年3月1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反家庭暴力法开宗明义:“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也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明确写入法典。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对家暴“零容忍”,是社会共识,更是社会态度。
(原标题:法治日报:网课中的家暴,为何更让人愤怒?)
来源:法治日报
流程编辑:TF065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