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这场科学盛会,何以吸引这些诺奖得主连续5年线下参会

酝酿着未来对于科学、对于世界的影响力

尽管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明天才正式开幕,这两天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先导论坛,正以国际科技交流的“现象级平台”,以及展现出的开放创新生态令人瞩目。

此次,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12个时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应邀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论坛,其中包含27位诺奖得主。这将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海外顶尖奖项得主线下出席论坛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

行至第五年,在上海举行的这场科学盛会,在全球科技交流合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又有何价值?

【“开放和创新是论坛最为推崇的”】

11月3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现身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的首场论坛,这是他连续第5年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论坛的设立是一个创新之举,体现了中国对科学的重视和对世界开放的态度。”莱维特说。

回顾当初,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所以落地上海,正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开放,原本就是上海与生俱来的基因。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则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之义。

这种开放和创新,促进了全球科学界的协同合作,并酝酿着未来对于科学、对于世界的影响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副主任赵越博士,对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观察”数年,曾深度参与该所与论坛的合作项目。“开放和创新是这个论坛最为推崇的。每次在论坛上旁听,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这些科学家很开放,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发现,以及灵感和困惑,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相较于其他学术性会议,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在这种开放和创新之下,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未来”,着眼于下一代科学问题和“未来科学家”。日前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上,启动了“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每年将遴选100名有科创潜质的中学生,经过一年培育从中评选出10名“未来科学家”。“我接触过一些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他们真的非常有想法,提前进入科研过程,将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赵越说。

在科技创新中,科学思维最为可贵。一座城市的创新浓度,正在于科学思维生生不息的流淌。

【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奔涌向前】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同样是连续第5年来到上海出席论坛。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决心和行动力,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比如碳排放问题和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全球科技创新和合作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此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碳大会”开了整整一天,分为三个独立主题议程,从双碳政策、碳中和科技和绿色能源分别进行分享和讨论,并展开国际科技合作前瞻。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凝聚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领风气之先的战略科学家,实行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期形成合力来解决科学问题。

在世界科技创新与合作“网络”中,上海不仅主动融入,还以其一以贯之的开放与独特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

11月3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呼吁建立全球性的“人类表型组库”(PhenoBank),分析来自全世界的人类基因表型,促进疾病研究和预防。2016年,首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倡议启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根据构想,这一国际大科学计划最终将在全球各大洲代表性人群中进行5万人、每人10万个以上表型指标的全景测量和超过50万人的特定表型应用示范测量。目前,已有来自六大洲20个国家、23家机构的学者加入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

犹如涓涓细流汇集成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框架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奔涌向前,奏出一曲科学之歌,上海也将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

11月4日下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在临港启用,海智国际研发社区也同时揭牌。随着论坛“溢出效应”落地,这里将致力于打造全球极具特色的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吸引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论坛永久会场在临港启用。新华社发

这里将凸显“科技风向标”作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学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并为“最先一公里”的转化赋能。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正努力打造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打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论坛品牌,已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溢出效应”,论坛的高质量发展也将赋能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上观新闻 | 作者 黄海华

流程编辑:TF06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上观新闻 | 作者 黄海华
    2022-11-05 11:07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